..續本文上一頁淨,死後有九種不淨,身體的膨脹、破裂、流出膿血、各式各樣的不淨。世間上的思想,你不斷的去想它,你的思想就會有變化。這個思想的變化就是在講這句話,「總攝魔界,動魔宮殿。」清淨的法語,一進入你心中的時候,就把你無量劫來心中的煩惱,那個宮殿就動搖了。乃至于你內心的煩惱魔就開始怖畏,就開始歸伏。就是透過智慧的聖覺,慢慢、慢慢能夠調伏你心中的欲望。經典上說,有一個比丘,他淫欲心很重,重的非常厲害,他要把男根給切斷。佛陀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要斷的是你心中的煩惱,不是斷那個男根。問題不在那個地方。所以佛陀的意思,煩惱的根源是來自于你內心的顛倒,這個只有用智慧的觀察,看到諸法真實相,才能夠使令煩惱熄滅。我們剛開始在法義上的受益是調伏,就是總攝魔界,動魔宮殿,衆魔懾怖,莫不歸伏。
「掴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這地方是講有斷煩惱的力量,斷惑證真。隨著內心戒定慧的功力慢慢增長,就能夠掴裂邪網,「掴」用手去拍擊,邪知邪見就像蜘蛛網,很難解開的。我們透過佛法的思維,把蜘蛛網給消滅,主要是消滅我見的顛倒,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見惑斷了以後,斷思惑。煩惱就像灰塵的染汙,像勞動一樣的疲憊。塹指的是深坑。一個人生起欲望以後,往往是越陷越深的,欲的坑。這地方是講斷惑,斷除煩惱的力量。
第叁段講宏護正法。
「嚴護法城,開闡城門。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當我們斷除煩惱以後,這一方面,我們就有很多很多的經驗,跟很多很多的智慧。這時我們會做兩件事,第一個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汙,顯明清白。我們對法義會更加深入的去思維,自受用,就像我們去保護我們這一念法城。把這個法門增加的廣大,開闡城門。使令我們內心的汙垢洗的更清淨,更加的清白。這是第一個,在自受用上面會增長。第二個、我們會有慈悲心,在衆生的顛倒世界,我雖然從法義當中得到了覺悟,得到了解脫。但是這個生命當中,還有很多很多如母的有情,他們還在顛倒當中,他們在痛苦當中,而他們又不知道痛苦是怎麼來的,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找出來,當然不能消滅。他們生生世世流轉,根本沒有離開痛苦的因緣,所以這個時候菩薩生起悲心。光融佛法,宣流正化。來到衆生的世界,就從山上走到人間,建立一個念佛道場,建立講堂,有各式各樣的因緣,把他自己修行的心得,透過語言文字,傳遞到衆生的心中去。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前面兩段主要是在山中的自利,第叁段是利他。這叁段是贊歎我們學習佛法所得到智慧的功德。
第二小段是講福報,「入國分衛,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佛陀來到人間,除了說法度衆生以外,他還入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佛陀本身是不從事生産,爲什麼?因爲從乞食當中讓衆生種福田。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佛陀無量劫來,修習種種的波羅蜜,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他內心當中有種種波羅蜜的功德,當衆生把飲食布施給佛陀的時候,衆生也能夠種福田。阿育王,是佛陀滅度一百年後的一個轉輪聖王,統領整個古印度。阿育王怎麼有這樣的福報呢?就是過去生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佛陀跟阿難尊者去扥缽的時候,阿育王是個小孩子,在沙灘上玩堆泥沙的遊戲。正當佛陀跟阿難尊者經過的時候,阿育王跟他旁邊的同伴說,這個人長的很莊嚴,我們應該供養他。就到城堡去,拿著沙作的珍寶,結果他太矮了,他的同伴就趴下去做他的椅子一樣,踩在這個小孩子上,就把泥土供養佛陀。本來阿難尊者要製止的,佛陀說不能製止。他是以善心供養。就把阿難尊者撥開。用缽去接受這個孩子的供養。供養以後,跟阿難尊者說,這個泥土拿回去,到寮房裏面土地有一個破洞,把這個地方填平。這個時候佛陀也預言,這個小孩在我滅度後一百年,在印度以轉輪聖王出世,而且護持我的正法,經典上有記載。所以在經典上說,我們能夠供養一個真實的佛陀,不要講佛像,遇到一個真實的佛陀,就不得了。因爲佛陀是十法界最殊勝的福田,所以這個田特別肥沃。你用小小的種子,他就栽出很多的水果。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去了九十天。這個時候佛弟子受不了了,太久沒看到佛陀,大家心不安。優填王就說,我過去經常看到佛陀,現在沒看到佛陀,心情就不好,坐也不對,吃飯也不對,睡覺也不對。就找一個畫師來,請阿羅漢帶這位畫師到忉利天去看佛陀的相狀,把佛陀的相狀畫出來。畫出來以後,就拿到人間,用泥土作出一個相狀,供養起來。起歡喜心,每天禮拜供養。佛陀九旬爲母親說法以後,報父母恩以後就來到人間。人間的佛教徒、阿羅漢、弟子就去迎接佛陀。這個泥土作的佛像也去迎接佛陀。佛陀看到這個泥土以後就跟他授記說,你永留人間,作衆生福田。這意思是說,佛陀雖然滅度,但是留下了佛像。也留下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有限,大部份到龍宮去了,大部份被龍王保存去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佛像,不管是泥土的、玻璃纖維的畫像作我們的福田。我們修行菩薩道,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兩足尊,兩只腳,缺一個腳都不能活動的。我們看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主要都是在修福報的,當然這當中有皈依的意思。這叁個的所觀境主要是如來。禮拜、贊歎,贊歎包括稱禮,第叁個供養。所緣境都是佛,佛的境界。不管是佛像,紙作的,泥土作的,但是修福報是不夠的。福報以後開始忏悔、隨喜、滅罪。滅罪以後,後面就修智慧,請佛住世,請轉*輪,正式修智慧。請善知識住世,來爲我們說法,增長我們心中的智慧。有了福德智慧以後,開始起大悲心,恒順衆生。恒順衆生的根基,爲他說法,成就利他的功德,前面是自利的功德。不管修福、修慧,成就自身的功德。恒順衆生是利他的功德。最後把自利利他的功德,我不求自受用,普皆回向,回向法界衆生、回向無上菩提、回向真如佛性,叁種回向。十大願王是一個很明確的菩薩道的次第,來到佛門當中先拜佛,稱念佛的名號,供養佛陀,一方面滅罪,一方面修福。慢慢,慢慢聽聞佛法,調伏煩惱,然後廣度衆生,最後回向無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法界衆生。佛陀的出世也是這樣的道理,一開始用身業的神通,用口業的說法,使令衆生增長智能。佛陀也到處乞食,使令衆生在禮拜佛陀的時候、贊歎佛陀的時候、供養佛陀的時候,成就種種的福報,這也是佛陀出世的一個因緣。假設佛陀不出世,我們現在就沒有佛像好拜,我們就沒辦法去成就福報。所以我們今天有佛像好拜,是感謝佛陀的出世,是這個因緣。這是講到佛陀出世,成就我們智慧跟福報兩種功德。
最後一段,講到佛陀度化衆生的善巧,有四個次第。
「欲宣法,示欣笑。」佛陀對于善根未成熟的衆生,佛陀是不呵責的,用攝受。佛陀想說法之前,先露微笑,一種慈悲的包容攝受。我們看佛陀早期的經典,【阿含經】都是講種種的法語來贊歎這些修行人,慢慢,慢慢這些人善根成熟了,跟佛陀也結下善的因緣,佛陀開始破惡。「以諸法藥,救療叁苦。」佛陀爲衆生開藥,良藥苦口利于病。雖然這個藥是苦的,但是它能夠治病,救療我們苦苦、壞苦、行苦的病。因爲衆生跟佛陀已經結下了善因緣,衆生在吃藥的時候,正法跟煩惱一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矛盾跟苦惱的境界,因爲他之前跟佛陀已經結下了信心跟好因緣,所以他能夠承受。慢慢、慢慢,終于功不唐捐,「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慢慢、慢慢,煩惱消滅了,內心聖道的真實義成就了,乃
至于成就種種波羅蜜的功德,最後善根成熟以後,佛陀就爲他授記「授菩薩記,成等正覺。」這個人經過幾劫以後要成佛的,佛的名號是什麼?國土的名稱是什麼?他的眷屬是什麼什麼?爲他授記成佛。
轉*輪,「輪」有運載的意思。過去輪子有牛或馬拉的輪。今天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怎麼辦呢?要坐車輪。這個地方指的是內心的改變。我還沒有學佛之前,內心是顛倒的、煩惱的、是罪業的、是黑暗的,但是從佛法的角度,這是無自性的,都可以改變。我們開始接受佛法以後,透過禮拜、贊歎、供養、滅罪,然後再聽聞佛法,慢慢、慢慢就能夠從前面的痛苦煩惱轉變成清淨安樂。法能夠運載你從痛苦的此岸到達安樂的彼岸,叫做輪。輪是一種譬喻,譬喻前面法的功能。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叁皈依。他說:「雖然我們所皈依的是佛法僧叁寶,但事實上正式所皈依是法寶。」爲什麼呢?他講出一個道理。「佛非水洗衆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致于與,惟爲說法利解脫。」佛陀出世,使令衆生離苦得樂,他采取的辦法,「佛非水洗衆生罪。佛陀不是用水把你心中的罪洗掉,佛陀沒辦法的。亦非手拔有情苦。不是佛陀的手伸到你的心中,把我心中不安,把我的痛苦拔掉,佛陀不是用手把你心中的痛苦拔掉。因爲罪業痛苦都是你心中自己生起的,「罪從心起將心忏」,也不是把功德送給你,怎麼辦呢?佛陀出世是做什麼事情呢?惟爲說法利解脫。佛陀就是開顯很多很多的法藥,你的內心當真去受持這個法藥以後,就把心中的惑業苦給消滅了。所以說佛的目的就是,惟爲說法利解脫。不管是佛寶,不管是僧寶,主要是宏揚佛法。宗大師的意思,我們事實上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爲佛陀的出世主要是宣揚佛法,僧團的住世也是宣揚正法,續佛慧命。我們看八相成道,佛陀出世到成道以後,其實佛陀就做這件事情,轉*輪,然後就入涅槃。當然這當中有很多的善巧,有時候用神通,有各式各樣的因緣。重點就是要把這個法,不管用種種的方便,就是要放到你的心中去,就是這個目的。
八、入涅槃相。「經雲:『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衆德本。』」
分兩段,第一段是說佛陀的涅槃。第二段是講他的功德。「示現滅度,拯濟無極。」佛陀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涅槃,佛陀弘法五十年。到八十歲的時候,他示現病痛。這時魔王波旬就出現,就請佛入滅。魔王說:「佛陀,你剛成道的時候,我就請您入滅。你當時說,我還有很多衆生沒有度,現在你度了五十年了,衆生都度了,你應該入滅。」佛陀說:「止!止!莫須說,我自知其時。」我知道我入滅的時間,你不要再說下去。魔王就離開。離開以後,阿難尊者侍者就進來,佛陀就提醒阿難尊者說:「得四神足者,得住世一劫。佛已得四神足。」佛陀意思說,一個人如果得到四神足,四禅八定。他靠禅定的攝持,他的色身能夠維持一劫不壞,而佛陀已經成就四神足。用這樣子的話來暗示阿難尊者,你要趕緊請佛住世。那個時候阿難尊者被魔王所攝,用魔術把阿難尊者攝住,阿難尊者就沒有回答。沒多久,魔王有出現,請佛陀入滅。佛陀又說:「止!止!莫須說,我自知其時。」佛陀又再一次把這句話告訴阿難,阿難又沒有請佛住世。如是的叁說,阿難尊者都是被魔王所攝,都沒有請佛住世。最後一次魔王再出現,佛陀就說:「我叁個月後就入滅。」因緣已經成熟。其可度者,皆悉已度,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留下得度的因緣。我把這些法語留下來。這個地方就是佛陀在衆生沒有祈請的情況之下,當然這地方也包括了,事實上因緣是成熟了。魔王在佛在世的時候,佛陀並沒有降服,魔王只是恐怖。魔王被降服是被優婆趜多尊者降服,才正式皈依叁寶。佛爲什麼不降服魔王?這當中有一個道理,因爲佛是圓滿的,佛陀不能有對待的心,我是佛,你是魔王,沒有這回事情。阿羅漢可以,阿羅漢容許有對待心,他還有法執。所以說佛的降魔,是采取一種包容的方式。另一種說法是,因爲波旬有很多,有很多六欲天,有很多的魔王,這也是可能。
「消除諸漏,植衆德本。」佛陀滅度對衆生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消除諸漏。第二個、植衆德本。一個破惡,一個生善。【法華經】說,假設佛陀長久住世,佛陀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不這樣做。因爲佛陀長久住世,使令衆生産生輕慢之心。怕什麼?佛陀經常住世,我不修行也無所謂。
在【法華經】講一個譬喻說一個良醫,醫術很高明。這幾個兒子整天去外面玩,在外面吃東西,不小心吃到毒藥,就中毒了。中毒以後就迷迷糊糊的,顛倒了。他的父親就說,你們這些都中毒了,趕快吃我的藥。我的藥都很好吃的,吃下去保證把這個病治好。兒子心裏想,不急嘛!反正父親經常在,不急著吃藥。這良醫想,這件事情不是辦法,拖下去不是辦法。有一天就把所有的兒子全部召集來,他說:「我現在年紀大了,想到隔壁國遊玩。你們每一個人的病,我都給你包好了藥,這個人吃什麼藥,那個人吃什麼藥,都給你包好了。你們留在身邊,想吃藥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打開吃藥。」交代以後,就離開這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去了。到鄰國去以後,就派一個使者回家報信,你父親死在其他國家。這兒子一聽,恐怖。我們過去是依附父親而安住的,現在父親走了,這怎麼辦呢?趕快把身上的藥拿起來吃下去,吃下去,每一個人病好。病好以後,佛陀又回來說,病都好了,果然我這個方法有效。佛陀雖然沒有滅度,佛陀示現滅度。因爲佛陀不示現滅度,長久住世,使令衆生生輕慢心。佛陀示現滅度,使令衆生對于佛法生起渴仰精進之心。他就會努力的修學佛法,看到佛陀沒有住世了,他就會想辦法精進。這是佛陀示現滅度的一個理由。消除諸漏。消滅我們的輕慢心。植衆德本。生起渴仰精進之心。使令我們努力的修學佛法,得到利益。因爲我們正式所皈依的是法。
《佛法修學概要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