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终关怀(净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者是恐怖相、颠倒相,在临死的前几天或者前几个礼拜,一直梦到这种相貌,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罪业要起现行了,他要堕落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罪业要起现行的一个征兆。

  再看第二段: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他积集的善业强,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呢,他这个善业是强者先牵啊,善业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这个人是从黑暗趣向光明,所谓黑暗趣向光明就是说,他来生会比今生更加的快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昏睡的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临终之前,他不管是在打瞌睡,或者正式地睡觉,他看到的景象都是光明的。比如说,他经常看到他在一个花园里面玩耍,看到宫殿,甚至于看到佛菩萨。那么这种使令他欢喜的相貌,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善业即将起现行,就是这个善业要出现之前,也是有征兆。就是我们不管是罪业要起现行或是善业要来临的时候,都有征兆。就像那个山雨,那个广大的雨要下之前,你看气候也有一些变化,会先出现乌云、黑暗,然后再下一场大雨。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临命终人,他梦境梦到什么境界,或者你自己判断,你也就知道你到底是善业要表现出来,或者是罪业要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方法。

  就是说,我们在谈到临命终的一个往生的因缘,第一个,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因缘。那么第二个就是随念往生,随念往生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能够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能够扭转这个业力,由这个心力来扭转业力。

  我们看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两个偈颂: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龙树菩萨他讲出两句话:第一个、从生作善,一个人假设他一生当中积集很多的善业,也就是说,他在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善业的势力是强大的,按照业果招感的道理,是强者先牵,由强大的业力先得果报,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那么这样子也会使令他堕三恶道。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信奉三宝,当然信奉三宝,他有积集很多的善业。但临命终的时候呢,他的一个婢女为他扇扇子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扇子打到他的头上,结果他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嗔心。那么他这个善业本来要表现出来之前,因为他突然间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嗔心的念头。那么这个恶念本身,它就有滋润业力得果报的功能,就像水有滋润种子使令这个种子开花结果的功能。所以,他这个恶念就会去引导他过去生曾经造的罪业,把这个罪业调动出来,他的善业就暂时隐没下去了。结果他因为嗔心的关系,就变成一条蛇,毒蛇。当然他的善业没有失掉,但是这整个schedule(得果报的时间)被延后到来生再得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临终生起一个坚定的恶念。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呢,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那么反过来说,假设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什么恶业都干,杀盗淫妄什么罪业都做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因缘,生起一个很坚定的善念,这个人便生善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一个妇人,她是信奉婆罗门教的。婆罗门教经常要杀生来祭祀这个天神,所以这个婆罗门女造了很多的杀业。那么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个罪业的因缘,她应该要到三恶道去的。但是有一天她回娘家的时候,就带着她的小女儿回娘家。当时遇到大雨,那么在过桥的时候,结果这个桥断掉,她的女儿就掉到河水去。她一心一意要救她的女儿,她也跳到河里去,结果那个河水的速度太快了,两个人都淹死了。那么这个妇人她在临命终之前,她一心一意要救她女儿的心,这是一种施舍的善心,那么这种施舍的善心非常地坚定,所以就使令她过去生的善业先得果报。所以,当我们临命终生起坚定的善念,虽然你一生积集很多罪业,但是它会使令你的善业先得果报,便生善道

  那么这一段的整个内容是说,影响我们来生的因缘,有业力的因缘跟我们心念的因缘。当然,从一个佛弟子的角度来说,刚开始应该断恶修善,因为你这个业力强,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就会特别多,罪业表现出来的力量就特别强。所以刚开始要先断恶修善。但是从净土宗的角度,你要培养一个对弥陀归依的心念,那又特别重要。

  我们一般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个相貌,就是心随境转,你的心都是向外发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没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都是在昏睡状态。所以我们一般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看那样子,整天在睡觉,这是正常的。因为他的心念,平常都没有在摄心,所以临终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随念往生,根本就没有。那么没有呢,一般人就是随业流转,就像空中的羽毛,风往上吹它就往上飘,往下吹就往下堕。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用心念来引导业力,因为你这个心念薄弱。那么我们修习净土宗的人,因为我们平常经常在静坐、修止观,对弥陀的归依那个心念点点滴滴地累积;到临命终的时候,又有善知识的开导,那么这个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这个善业在鼓动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么这样的一个念力,它就会去引导我们净土的善业,使令这个净土的善业先得果报。所以在临命终的角度来说,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别就是修行人他能够把他平常的正念表达出来,那么非修行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念,心思是散乱的,那么只好随业流转。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把这个往生的一些差别因缘先做一个总相的说明。

  我们再看第二段,看乙二、临终处理好坏之得失。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好,我们加以解释。分成三段。第一段先做一个总标,临终一关,最为要紧。印光大师先标出整个重点,就是临终一关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为重要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做一个定义,什么叫临命终?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那么在《瑜伽师地论》中讲过,我们临命终的心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就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是利益的利,明利心。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他刚开始可能会起昏昧,但是他突然间会回光返照,突然间你看他在病房里面已经睡了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都是昏昏迷迷,那突然间他清醒过来,那就知道他准备要走了。突然间他的明了性特别强,就像蜡烛啊,蜡烛要烧完之前,突然间烧得很大。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在临命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明利心,他的心比他以前的心的状态都特别清楚分明。这个时候,他这个人会突然间看到他过去生所造的善业跟罪业,就像看电影一样,当然速度很快,他曾经在某个时空造了重大的罪业,或者在某个时空造了一个重大的善业,这个时候,他明利心的时候,全部现出来。他自己说是“死后有审判”,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把业力表现出来。那么站在一个往生净土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临终的开导就非常重要。就是在明利心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他一生有善业、罪业,而这个时候呢,你要他归依弥陀是最重要的!

  假设明利心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好临终关怀的工作,这个时间可能很短,有些人可能很长,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这个明利心就过去了。那么这个明利心是我们临终开导的最好时机了,当这个明利心过去了以后,到第二阶段,叫“昏昧心”,他的心开始昏昧,就像一个人开始睡觉,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即将死亡。那么死亡的时候就像蜡烛,慢慢地熄灭,慢慢地熄灭,慢慢地熄灭……他的明了性啊,对外境这种清楚了别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那么一般人会对自己的色身爱着,不想离开他的身体,他不想离开这个果报,但是业力不同意,业力会推动他离开他的身体。所以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会有痛苦的感觉出现,就像“生龟脱壳”,就像一个乌龟啊,它不想离开这个龟壳,但是你硬硬把它拉出来。那么昏昧心的时候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我们在几十年在这一生的果报当中,我们住在我们的躯壳已经习惯了,我们不想离开我们这一期的果报,但是业力推动了我们,硬把我们推出去。所以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呢,他有一种死亡的痛苦出现。

  那么昏昧心再过去,第三个叫闷绝是那个整个人就是昏过去,闷绝的时候,他整个第六识,就是这个我们叫粗的心识,完全不活动,他跟外界完全没办法接触。你跟他说什么,他再也…

《临终关怀(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