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是恐怖相、顛倒相,在臨死的前幾天或者前幾個禮拜,一直夢到這種相貌,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罪業要起現行了,他要墮落到叁惡道去了。這個是罪業要起現行的一個征兆。
再看第二段: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種情況就是,一個人他積集的善業強,那麼在臨命終的時候呢,他這個善業是強者先牽啊,善業表現出來。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從黑暗趣向光明,所謂黑暗趣向光明就是說,他來生會比今生更加的快樂。怎麼知道呢?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在昏睡的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這個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臨終之前,他不管是在打瞌睡,或者正式地睡覺,他看到的景象都是光明的。比如說,他經常看到他在一個花園裏面玩耍,看到宮殿,甚至于看到佛菩薩。那麼這種使令他歡喜的相貌,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善業即將起現行,就是這個善業要出現之前,也是有征兆。就是我們不管是罪業要起現行或是善業要來臨的時候,都有征兆。就像那個山雨,那個廣大的雨要下之前,你看氣候也有一些變化,會先出現烏雲、黑暗,然後再下一場大雨。那麼我們也可以從一個臨命終人,他夢境夢到什麼境界,或者你自己判斷,你也就知道你到底是善業要表現出來,或者是罪業要表現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清楚的判斷方法。
就是說,我們在談到臨命終的一個往生的因緣,第一個,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因緣,這是第一個因緣。那麼第二個就是隨念往生,隨念往生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我們能夠生起一個堅定的信念,能夠扭轉這個業力,由這個心力來扭轉業力。
我們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兩個偈頌: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龍樹菩薩他講出兩句話:第一個、從生作善,一個人假設他一生當中積集很多的善業,也就是說,他在內心深處的阿賴耶識,善業的勢力是強大的,按照業果招感的道理,是強者先牽,由強大的業力先得果報,但是他臨命終的時候,生起一個非常堅固的惡念,那麼這樣子也會使令他墮叁惡道。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是信奉叁寶,當然信奉叁寶,他有積集很多的善業。但臨命終的時候呢,他的一個婢女爲他扇扇子的時候,不小心把這個扇子打到他的頭上,結果他生起一個非常堅固的嗔心。那麼他這個善業本來要表現出來之前,因爲他突然間起一個非常堅固的惡念,嗔心的念頭。那麼這個惡念本身,它就有滋潤業力得果報的功能,就像水有滋潤種子使令這個種子開花結果的功能。所以,他這個惡念就會去引導他過去生曾經造的罪業,把這個罪業調動出來,他的善業就暫時隱沒下去了。結果他因爲嗔心的關系,就變成一條蛇,毒蛇。當然他的善業沒有失掉,但是這整個schedule(得果報的時間)被延後到來生再得果報。爲什麼呢?因爲他臨終生起一個堅定的惡念。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呢,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那麼反過來說,假設一個人,他一生當中什麼惡業都幹,殺盜淫妄什麼罪業都做的,但是他臨終的時候,有一種特殊的因緣,生起一個很堅定的善念,這個人便生善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女,一個婦人,她是信奉婆羅門教的。婆羅門教經常要殺生來祭祀這個天神,所以這個婆羅門女造了很多的殺業。那麼按照正常的情況,這個罪業的因緣,她應該要到叁惡道去的。但是有一天她回娘家的時候,就帶著她的小女兒回娘家。當時遇到大雨,那麼在過橋的時候,結果這個橋斷掉,她的女兒就掉到河水去。她一心一意要救她的女兒,她也跳到河裏去,結果那個河水的速度太快了,兩個人都淹死了。那麼這個婦人她在臨命終之前,她一心一意要救她女兒的心,這是一種施舍的善心,那麼這種施舍的善心非常地堅定,所以就使令她過去生的善業先得果報。所以,當我們臨命終生起堅定的善念,雖然你一生積集很多罪業,但是它會使令你的善業先得果報,便生善道。
那麼這一段的整個內容是說,影響我們來生的因緣,有業力的因緣跟我們心念的因緣。當然,從一個佛弟子的角度來說,剛開始應該斷惡修善,因爲你這個業力強,你臨終的時候障礙就會特別多,罪業表現出來的力量就特別強。所以剛開始要先斷惡修善。但是從淨土宗的角度,你要培養一個對彌陀歸依的心念,那又特別重要。
我們一般人的心念,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個相貌,就是心隨境轉,你的心都是向外發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沒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是在昏睡狀態。所以我們一般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看那樣子,整天在睡覺,這是正常的。因爲他的心念,平常都沒有在攝心,所以臨終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隨念往生,根本就沒有念。那麼沒有念呢,一般人就是隨業流轉,就像空中的羽毛,風往上吹它就往上飄,往下吹就往下墮。所以我們一般人很難用心念來引導業力,因爲你這個心念薄弱。那麼我們修習淨土宗的人,因爲我們平常經常在靜坐、修止觀,對彌陀的歸依那個心念點點滴滴地累積;到臨命終的時候,又有善知識的開導,那麼這個時候,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這個善業在鼓動的時候,你會出現一個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那麼這樣的一個念力,它就會去引導我們淨土的善業,使令這個淨土的善業先得果報。所以在臨命終的角度來說,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別就是修行人他能夠把他平常的正念表達出來,那麼非修行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正念,心思是散亂的,那麼只好隨業流轉。這個地方等于是我們把這個往生的一些差別因緣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
我們再看第二段,看乙二、臨終處理好壞之得失。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臨終一關,最爲要緊。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爲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爲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好,我們加以解釋。分成叁段。第一段先做一個總標,臨終一關,最爲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終一關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最爲重要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做一個定義,什麼叫臨命終?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那麼在《瑜伽師地論》中講過,我們臨命終的心有叁種狀態:第一種狀態就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是利益的利,明利心。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他剛開始可能會起昏昧,但是他突然間會回光返照,突然間你看他在病房裏面已經睡了一個禮拜,或者兩個禮拜,都是昏昏迷迷,那突然間他清醒過來,那就知道他准備要走了。突然間他的明了性特別強,就像蠟燭啊,蠟燭要燒完之前,突然間燒得很大。那麼這個時候呢,就是在臨命終的第一個狀態,就是明利心,他的心比他以前的心的狀態都特別清楚分明。這個時候,他這個人會突然間看到他過去生所造的善業跟罪業,就像看電影一樣,當然速度很快,他曾經在某個時空造了重大的罪業,或者在某個時空造了一個重大的善業,這個時候,他明利心的時候,全部現出來。他自己說是“死後有審判”,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把業力表現出來。那麼站在一個往生淨土的人來說,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臨終的開導就非常重要。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他一生有善業、罪業,而這個時候呢,你要他歸依彌陀是最重要的!
假設明利心的時候,我們沒有做好臨終關懷的工作,這個時間可能很短,有些人可能很長,少則幾分鍾,多則一個小時,這個明利心就過去了。那麼這個明利心是我們臨終開導的最好時機了,當這個明利心過去了以後,到第二階段,叫“昏昧心”,他的心開始昏昧,就像一個人開始睡覺,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即將死亡。那麼死亡的時候就像蠟燭,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他的明了性啊,對外境這種清楚了別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那麼一般人會對自己的色身愛著,不想離開他的身體,他不想離開這個果報,但是業力不同意,業力會推動他離開他的身體。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會有痛苦的感覺出現,就像“生龜脫殼”,就像一個烏龜啊,它不想離開這個龜殼,但是你硬硬把它拉出來。那麼昏昧心的時候的心理狀態就是這樣,我們在幾十年在這一生的果報當中,我們住在我們的軀殼已經習慣了,我們不想離開我們這一期的果報,但是業力推動了我們,硬把我們推出去。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呢,他有一種死亡的痛苦出現。
那麼昏昧心再過去,第叁個叫悶絕。悶是那個整個人就是昏過去,悶絕的時候,他整個第六識,就是這個我們叫粗的心識,完全不活動,他跟外界完全沒辦法接觸。你跟他說什麼,他再也…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