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聽不到了,但是他還沒有死亡,他還有微細的心識存在,叫第八識。那麼悶絕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稍微長一點。那麼悶絕再下一刹那就死亡,他的神識就脫出來,跳出來,全身冰冷,叫中陰身,中陰身就是死亡。

  那麼我們講臨命終呢,就是他即將死亡,但是還沒有正式死亡,叫臨命終。那麼主要的臨終開導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最重要。因爲這個時候即使他有罪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善巧地引導,還是有補救的方法。所以印光大師說啊,在我們一期生命當中啊,臨終的這一關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他前一期的生命即將結束,後一期的生命還沒有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做適當的努力,對整個局勢還有扭轉的作用。

  我們看第二段: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之時則爲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那麼印光大師說呢,這世間上有一種顛倒的衆生,這顛倒的衆生就是說,不管你在世俗的學曆有多高,你是碩士、博士,但是你對佛法的因緣根本不了解。那麼不了解呢,你就會錯誤地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對亡者有傷害的事情。這以下講出兩件非常嚴重的錯誤的事情。第一個,悲痛哭泣。那麼當然,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是有情感的,我們面臨親人的往生,臨命終啊,我們自然會發泄我們的情感,會悲痛哭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注意,就是說啊,不管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朋友,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不可避免,就是說,這個死亡它是不會因爲你的哭泣而不死亡。那麼他本身已經離不開他的身體了,你在他的面前悲痛哭泣,又增加他的情執,使令他要離開他的果報體更加地困難。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發泄我們情感的時候,你可以在其它的地方,離開亡者,你到隔壁的房間去,盡情地去表達你對這個親人的懷念的感情。那麼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必去做一些傷害他的事情。所以呢,我們悲痛哭泣就會觸動他內心的情執,加強他的情執。他本身已經是內憂外患,已經是彷徨無助了,你這個時候哭泣,只有增加他的障礙,這是第一點,就是對他的內心産生傷害。第二個,對他的色身産生傷害,洗身換衣,這個是很容易去做的。臨命終的人心是非常脆弱,極度脆弱。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旺盛,走路的時候,你碰我一下,我無所謂。但是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人他是內憂外患,他即將要失掉他一生所有的東西,他即將要面臨一個不可知的未來,他內心當中是極度的無助跟惶恐,所以你對他的身體的任何的幹擾,對他的內心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有些人就說啊,哎呀,這個亡者看起來很不好看,趕快給他換衣服、化妝啦,或者他的睡覺的姿勢不對啦,換個姿勢。那麼這樣子呢,你這個身體的搬動,很容易去觸動他的嗔心,因爲他內心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任何的幹擾。所以呢,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常嚴重的傷害。這都是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者,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爲一個旁觀者,在外面的人,我們只重視世人好看,你看我把父母親化妝得很漂亮,我站在他們的面前哭泣了,表現了我的孝心。那麼我們只是考慮到自己的立場,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子做,對一個臨命終的人産生一個無法彌補的傷害。

  所以說,不念佛者,且置勿論,既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對來生沒有任何的規劃,那麼這個當然就是平常,心思散亂,隨業流轉,這個我們暫且不論;就算是這個人平常正念分明,他來生有明確的規劃,求生淨土,那麼遇到這種愚癡顛倒的衆生啊,給他在面前悲痛哭泣,把他身體動來動去的,這樣子往往多皆破壞正念,把他心中本來已經成就的正念啊,因爲我們的哭泣,因爲我們對他身體的幹擾,結果他的正念就破壞掉了,那麼就留在叁界當中,也可能會生起惡念而墮落到叁惡道去。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臨終處理的一個重點。

  我們再往下看,那麼這第二段,就是把這個臨終的正確的關懷跟不正確的關懷的功德和過失做一個比較。先看正確的臨終關懷,那麼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假設我們今天能夠做正確的臨終助念,幫助他提起正念,而不是去破壞他的正念,那麼就講出一個譬喻,好像一個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就是他這個人本身沒什麼善業,善業力薄弱,如果是正常情況,他一個人上山是爬不上去的。但是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有一個人在前面牽著他,後面有人推著他,左右兩只手有人扶著他。他本身雖然沒有力量,但是我們正確地做臨終關懷,可以使令他因爲我們的幫助而達到高峰,那麼達到正念的分明而往生善處。就是如果我們適當地處理,能夠在他的心中培養一個善念,由善念的因緣去引導他的善業得果報。反過來,假設我們被這個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假設我們今天只考慮到自己情感的發泄,只考慮到這個亡者的身體是不是化妝得很漂亮,那麼這樣子就好像是勇士上山,自力充足,他本來善業力很強,他不但是善業力強,他心中還有止觀的修行,每天這樣地用功,有一個正念的。他本來有力量爬上山,但是親屬把自己的東西都交給他,使令他負擔過多,結果呢望崖而退,就退下來了,破壞掉。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念,當然一個人正念分明,有一半的因素是他平常的用功,就是他平常參加共修,他有一些靜坐的定課,他培養一個正念,但是有一半的因素就是臨終的環境。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這個獵人他到山中打獵,捉了一只六牙白象。古時候,這個六只牙的白象是象中之王。一般的象你用箭射它它會害怕,但是六牙白象它的特色,無所畏懼。你用箭射它,它無所畏懼,這個象一直往前沖的,除非它死掉爲止,不管身上中了幾支箭,它無所畏懼。那麼這是一個寶物啦,這個獵人就把六牙白象供養給國王,國王很高興,就賞給獵人很多的珍寶。國王就把這個白象當作打戰的前鋒,就是這個白象先沖鋒,後面才是軍隊。那麼平常的時候呢,這個國家裏面有一些死刑犯,國王就把這些死刑犯丟到這個白象的房間裏面去,白象看到人,一腳就把他踩死。後來有一天啊,這個白象住的處所起火,這個白象是保護這個國家重要的軍隊,就趕快把這個白象救出來,就擱置在一個臨時的地方,這個地方剛好是在一個寺廟的旁邊。那麼當然也按照過去的慣例,有這個死刑犯就丟到這個白象的房間去。但是這個白象看到人啊,不是過去把他踩死,過去用鼻子聞一聞他,拍拍他的肩膀,就走了。那麼這個養象的人就感到很奇怪,就跟國王報告說:“國王啊,這只象以前的時候個性很暴躁的,看到人就把他踩死,現在怎麼看到人,鼻子聞一聞,拍拍他就走了?”國王聽了就感到很害怕,因爲這個白象是保護國家的一個重要軍隊,如果這件事情讓鄰國知道了,這國家就有危險了。那麼國王就召集大臣來討論這件事情。那麼大臣有的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有智慧。有一個大臣就說啊,他說國王啊,以前這個白象它這個性情是暴惡的,那麼因爲火燒的關系,現在搬到這個寺廟旁邊,整天聽到寺廟的早晚課誦經的聲音。那麼聽到這個誦經的聲音,暴躁的心念就消失了,就起了善良的心思,是這樣子的,心隨境轉,環境造成的。那國王說,這件事情不行啊,這樣下去我們國家就有危險啊!那麼大臣就說很簡單,把這個白象移一個處所,移到那個殺豬殺羊的地方去,屠宰場去。那麼國王就把這個大象移到屠夫的旁邊去,就整天聽這個殺豬殺羊的恐怖的聲音,噢!它的暴躁的心念又恢複了,你把這個人丟進去,它還是把他踩死。

  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諸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心法也是這個道理。他爲什麼臨終能夠生起正念?當然他平常有栽培這個正念的種子,但是你如何能夠創造一個讓他生起正念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身爲一個親屬,身爲子女該做的。就是說他內心當中有善念有惡念,那麼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創造一個怎麼樣的環境,使令亡者能夠生起善念?所以臨終的處理的重點就是說,你要怎樣創造一個好環境,讓他平常曾經生起的善念生起來,這是一個關鍵點。

  我們看第叁的結勸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就是說一個臨命終的人,爲什麼這個人能夠得到好的眷屬的照顧,能夠開導、安慰、助念而生起正念?有些人他臨命終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的惡因緣,有人破壞他?當然表面上是別人做的啦,但是從因果的道理來說,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往昔當中,曾經去成全別人的功德,或者破壞別人的功德,這種善惡因緣所招感的。

  所以我們修淨業者要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平時要經常成就別人的正念,這個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八相成道有一個降魔。身爲一個太子,他在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魔王曾經警告這個太子,你要趕快離開這個樹下,否則我會對你不利的。我們要是被黑社會恐嚇,我們就會害怕,何況是一個魔王!那麼這個時候太子他入定觀察因緣,他觀察他生生世世當中從來沒有破壞別人的正念,所以他認爲他沒有這個業力,不會招感這個果報,所以他無所畏懼。果然那個魔王用這個箭去射太子的時候,因爲他沒有那個業力,這個箭就變成一朵蓮花掉下來。當然我們希望…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