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从沙里面变现宫殿?就是每一个法它随顺因缘显现的这个境界,但是它其中的德能都在的,它还有很多的功德。所以之所以同样是一滴水,我们今天在水的因缘当中我们人就看出这个水的湿性出来,饿鬼道就把水的这部分火性表现出来,菩萨看水就看到是一个珍宝、琉璃地、实报庄严土。所以这个水它具足火的功能,也具足湿性的功能,它也具足琉璃地的功能,是这个意思。所以小乘的因缘观,它只是看到缘生缘灭那个常一的我不可得,但是法的本性那种变化性、那种具足性、那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多元化的功能,他不能看出来,所以这个因缘观也是没有看到诸法实相,所以说是“戏论须排遣”。
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外道那更离谱了,不是常见就是断见。对这个法的生起,不是说是常见,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人死为人,鬼死为鬼;或者就是断见,人死如灯灭,这个就是“盲无慧眼”。
那么佛法的意思呢——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这个因缘法,因缘所生法是不可思议的,循业发现。佛看到佛的法界;菩萨他发现他的法界,循业发现;众生看到人的法界、三恶道的法界、各式各样的法界。这个无量无边的妙有,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从一个真实自体的我当中是“犹如阳焰”,就是沙漠当中有阳光的折射,出现了一个水气,这个水气是阳光的折射,所以当太阳消失了以后,这个阳焰也就消失了。所以说这个法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业力它表现在我们前面,当我们业力改变了,这个法界也就会改变。所以真实的法是不可得的。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我们不应该十法界依他起的这些法当作是它一个本来面目,不应该这样子。
前面的观心无常是一个能执的我;这个观法是我所,我所有的东西,法是这样的,我所有。这个法空观也是很重要的。过去明朝有一个金碧峰禅师,这个禅师他欢喜打坐,他打坐还不完全是修止,他入空三昧,观一切法空,进入三昧当中。有一天他的寿命到了,阎罗王派了两个小鬼抓金碧峰回去报到,但是到了寮房的时候找不到金碧峰禅师,无功而返,说找不到人,没办法。阎罗王说不行,再去找。第二次再找也找不到,阎罗王这次生气了,说再找不到我就处罚你们俩个。小鬼没办法了,第三次来,找这个土地公,说我们按地址找金碧峰禅师找到他家,找不到人,是不是他出远门去了呢?这个土地公说不是,金碧峰禅师他在禅堂打坐,入空三昧,你找不到他的。这可怎么好呢?找不到我们没办法交差啊!说有办法,你让他出定,他说他爱着佛前的供杯,供杯是国王赏给他的,他特别爱着,你拿木棒去敲那个杯子,它一出声音肯定让他出定,他对那个法有执取。一切法因缘生,你对它有爱取,这件事情对你就会有影响力。哦,可以。到佛堂拿这个棒子敲这个杯子,一敲,果然金碧峰禅师就从空性里面一出来,就把他抓到了,从无相的空性出到有相的境界。抓到以后,金碧峰禅师是修行人,修行人他就会检讨自己,他知道哪一个地方出差错了,他知道了。他说好,被你抓到算是我学艺不精,我也没话讲,落到这个地步。他说这样子,你把那个杯子拿给我一下好了,鬼就把这个杯子拿给他。“都是你害的!”一下子就摔下去了,摔下去以后他讲了一个偈颂,他说“若欲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铁链锁不得,休想抓我金碧峰。”说完以后他又入空三昧,再也找不到他了。因为他对三界唯一的爱取就是那个杯子,他现在知道那个杯子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三界的境界再也不能障碍他了。
所以说“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比如我们对财富的执着,我们总是认为财富是有真实性的,它是一个大功德的相貌,我们对于眷属的执着,其实那都是因缘安立的。当然因缘主要是内心,假设我们的内心有功德,我们可以去思考,我们试着不要心外求法。就是说,我们今天有金钱,把金钱布施出去了,在表面上我损失了金钱,但是我内心当中有布施的功德,我死了以后我下辈子还可以依这个功德去受用种种的快乐的资具。你今天执着这个外境是实有的,你不肯舍,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得舍,舍掉以后你下辈子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意思懂吗?就是这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你要紧的就是你内心的功德,因为你内心有这个功德,这个法才会出现,根本是因为你内心有这个功德,才有这个外境。你不应该舍本逐末,不注重你内心功德的增上,而去追求外境的东西。当你内心的功德失掉的时候,你外境的东西你也保不住的,因为他根本是从内心生起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很明白:“循业随心法法全”,这个业是从内心发动的。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一个消息:这个外境是因为你有这个功德,这个外境才能出现,所以重点应该是向内去增长我们内心的功德,去观法无我,你应该观察到这一点。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这因缘所生法是你的内心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在流转当中我们只要提升我们内心的功德、菩提心,我们的生命不管正报、依报都会不断地增上,那肯定的。但得本,不愁末,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我们不应该去心外求法的,不应该的。
这个四念处,前面的两个是约着受用去对治爱取的烦恼,一个能受用的受,一个所受用的色身。后面的那个是自性执,一个能执的我,一个所执的法,那更微细了,对治我见的颠倒。一个是爱取的烦恼,一个是我见的颠倒。那么这刚好是一个整个三界的烦恼,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这个是对治观,对治三界的见思二惑。
问:真如思想与业力的关系?
答:真如受熏,它受熏也是受业力的思想,它是有业力的思想在里面。所以我们讲一佛乘,后后涵盖前前,从前面的业感到阿赖耶识到真如都没有离开业力,只是说小乘认为业力是整个因缘的全部,那么大乘是认为业力只是缘起法的其中一部分而已。你业力很大,你心改变,业力会跟着改变。它认为主控者是在心,是这样子而已,还是业力去创造万法;但是小乘认为业是真实的,所以小乘的学者认为破了根本重戒不能忏悔了,你不能忏悔了,因为这个业是有真实性的。大乘是认为罪从心起将心忏,罪业是你内心发动的,你也可以从内心去改变它。所以说大乘佛法也强调有业力,但是认为这个业的后面是由心在主控,这个业本性是毕竟空的,是法空的。小乘的学者认为业是有真实性的,我不可得,但是业是真实的,是这样子的。所以大乘的学者是强调心,心在控制这个业,心若灭时罪亦亡,是这个意思。
问:观法无我就是法空观,那么法空观应该不止是破掉见思惑,是吗?
答:对的。如果以蕅祖的偈颂,他不但是破三界的见思,他也能够破尘沙惑,界外的尘沙都能够破。因为他是用圆教的法,以大融小无法不大,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他这个是圆教的思想来修四念处的,那又不一样,那是以真如的根本,他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身受心法,那这个意境又不同了,更加的开阔了。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八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