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從沙裏面變現宮殿?就是每一個法它隨順因緣顯現的這個境界,但是它其中的德能都在的,它還有很多的功德。所以之所以同樣是一滴水,我們今天在水的因緣當中我們人就看出這個水的濕性出來,餓鬼道就把水的這部分火性表現出來,菩薩看水就看到是一個珍寶、琉璃地、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個水它具足火的功能,也具足濕性的功能,它也具足琉璃地的功能,是這個意思。所以小乘的因緣觀,它只是看到緣生緣滅那個常一的我不可得,但是法的本性那種變化性、那種具足性、那個一爲無量無量爲一的那種多元化的功能,他不能看出來,所以這個因緣觀也是沒有看到諸法實相,所以說是“戲論須排遣”。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外道那更離譜了,不是常見就是斷見。對這個法的生起,不是說是常見,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人死爲人,鬼死爲鬼;或者就是斷見,人死如燈滅,這個就是“盲無慧眼”。
那麼佛法的意思呢——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這個因緣法,因緣所生法是不可思議的,循業發現。佛看到佛的法界;菩薩他發現他的法界,循業發現;衆生看到人的法界、叁惡道的法界、各式各樣的法界。這個無量無邊的妙有,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從一個真實自體的我當中是“猶如陽焰”,就是沙漠當中有陽光的折射,出現了一個水氣,這個水氣是陽光的折射,所以當太陽消失了以後,這個陽焰也就消失了。所以說這個法是因爲我們有這個業力它表現在我們前面,當我們業力改變了,這個法界也就會改變。所以真實的法是不可得的。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我們不應該十法界依他起的這些法當作是它一個本來面目,不應該這樣子。
前面的觀心無常是一個能執的我;這個觀法是我所,我所有的東西,法是這樣的,我所有。這個法空觀也是很重要的。過去明朝有一個金碧峰禅師,這個禅師他歡喜打坐,他打坐還不完全是修止,他入空叁昧,觀一切法空,進入叁昧當中。有一天他的壽命到了,閻羅王派了兩個小鬼抓金碧峰回去報到,但是到了寮房的時候找不到金碧峰禅師,無功而返,說找不到人,沒辦法。閻羅王說不行,再去找。第二次再找也找不到,閻羅王這次生氣了,說再找不到我就處罰你們倆個。小鬼沒辦法了,第叁次來,找這個土地公,說我們按地址找金碧峰禅師找到他家,找不到人,是不是他出遠門去了呢?這個土地公說不是,金碧峰禅師他在禅堂打坐,入空叁昧,你找不到他的。這可怎麼好呢?找不到我們沒辦法交差啊!說有辦法,你讓他出定,他說他愛著佛前的供杯,供杯是國王賞給他的,他特別愛著,你拿木棒去敲那個杯子,它一出聲音肯定讓他出定,他對那個法有執取。一切法因緣生,你對它有愛取,這件事情對你就會有影響力。哦,可以。到佛堂拿這個棒子敲這個杯子,一敲,果然金碧峰禅師就從空性裏面一出來,就把他抓到了,從無相的空性出到有相的境界。抓到以後,金碧峰禅師是修行人,修行人他就會檢討自己,他知道哪一個地方出差錯了,他知道了。他說好,被你抓到算是我學藝不精,我也沒話講,落到這個地步。他說這樣子,你把那個杯子拿給我一下好了,鬼就把這個杯子拿給他。“都是你害的!”一下子就摔下去了,摔下去以後他講了一個偈頌,他說“若欲抓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鐵鏈鎖不得,休想抓我金碧峰。”說完以後他又入空叁昧,再也找不到他了。因爲他對叁界唯一的愛取就是那個杯子,他現在知道那個杯子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叁界的境界再也不能障礙他了。
所以說“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一直認爲這個法是有真實性的,比如我們對財富的執著,我們總是認爲財富是有真實性的,它是一個大功德的相貌,我們對于眷屬的執著,其實那都是因緣安立的。當然因緣主要是內心,假設我們的內心有功德,我們可以去思考,我們試著不要心外求法。就是說,我們今天有金錢,把金錢布施出去了,在表面上我損失了金錢,但是我內心當中有布施的功德,我死了以後我下輩子還可以依這個功德去受用種種的快樂的資具。你今天執著這個外境是實有的,你不肯舍,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還得舍,舍掉以後你下輩子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意思懂嗎?就是這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你要緊的就是你內心的功德,因爲你內心有這個功德,這個法才會出現,根本是因爲你內心有這個功德,才有這個外境。你不應該舍本逐末,不注重你內心功德的增上,而去追求外境的東西。當你內心的功德失掉的時候,你外境的東西你也保不住的,因爲他根本是從內心生起的。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很明白:“循業隨心法法全”,這個業是從內心發動的。這個地方就說出了一個消息:這個外境是因爲你有這個功德,這個外境才能出現,所以重點應該是向內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功德,去觀法無我,你應該觀察到這一點。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是你的內心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在流轉當中我們只要提升我們內心的功德、菩提心,我們的生命不管正報、依報都會不斷地增上,那肯定的。但得本,不愁末,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我們不應該去心外求法的,不應該的。
這個四念處,前面的兩個是約著受用去對治愛取的煩惱,一個能受用的受,一個所受用的色身。後面的那個是自性執,一個能執的我,一個所執的法,那更微細了,對治我見的顛倒。一個是愛取的煩惱,一個是我見的顛倒。那麼這剛好是一個整個叁界的煩惱,一個是見惑,一個是思惑。這個是對治觀,對治叁界的見思二惑。
問:真如思想與業力的關系?
答:真如受熏,它受熏也是受業力的思想,它是有業力的思想在裏面。所以我們講一佛乘,後後涵蓋前前,從前面的業感到阿賴耶識到真如都沒有離開業力,只是說小乘認爲業力是整個因緣的全部,那麼大乘是認爲業力只是緣起法的其中一部分而已。你業力很大,你心改變,業力會跟著改變。它認爲主控者是在心,是這樣子而已,還是業力去創造萬法;但是小乘認爲業是真實的,所以小乘的學者認爲破了根本重戒不能忏悔了,你不能忏悔了,因爲這個業是有真實性的。大乘是認爲罪從心起將心忏,罪業是你內心發動的,你也可以從內心去改變它。所以說大乘佛法也強調有業力,但是認爲這個業的後面是由心在主控,這個業本性是畢竟空的,是法空的。小乘的學者認爲業是有真實性的,我不可得,但是業是真實的,是這樣子的。所以大乘的學者是強調心,心在控製這個業,心若滅時罪亦亡,是這個意思。
問:觀法無我就是法空觀,那麼法空觀應該不止是破掉見思惑,是嗎?
答:對的。如果以蕅祖的偈頌,他不但是破叁界的見思,他也能夠破塵沙惑,界外的塵沙都能夠破。因爲他是用圓教的法,以大融小無法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他這個是圓教的思想來修四念處的,那又不一樣,那是以真如的根本,他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觀察這個身受心法,那這個意境又不同了,更加的開闊了。
我們今天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