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九卷

  第十九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55面,戊二、圓頓止觀。前面的對治止觀它是以一個法門來對治一個煩惱,這以下的圓頓止觀是一個法門能夠籠總地對治所有的煩惱,所以稱爲圓頓止觀,這個法門是最爲圓滿、最爲頓超的一個法門。首先我們把論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經雲:“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成安樂國。”顧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試思平日,起惑造業,畢竟是誰。今書經忏悔,又畢竟是誰。此造業忏悔之念,在內在外在中間邪,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邪,過去現在未來邪?果覓之了不可得,則罪福無主,名真忏悔。阿難所以頓獲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羅漢也。若於無可得中,妄計有心可得,則旋犯旋悔,既悔仍犯,如隔日瘧,有何了期。然大乘緣種,不可思議,勉強力行,功無虛棄。出世善根漸勝,世間漏種漸消,如明破暗,亦決不誣也。[C1]

  這段是蕅益大師引用《楞嚴經》的義理來開顯圓頓止觀。第一段是說明圓頓止觀的理論。先看第一段:經雲:“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成安樂國。”這一段把圓頓止觀的功德先做一個贊歎。這個“經”指的是《楞嚴經》。《楞嚴經》的流通分上有這麼一段話說,“一念”,我們在一念那麼短暫的時間“將此法門”,這個“此”指的是首楞嚴大定的法門,如果我們乃至于那麼短暫的一念時間將首楞嚴大定在末法時代,在這樣一個煩惱粗重的時代,“開示未學”,就是一個未學之人。那麼這樣子呢,換句話說,這個能開示的人他一念的勝解,那麼這個能開示的人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成安樂國。”他本來是有無量無邊的罪障,但是他因爲一念的跟首楞嚴大定相應,他這個罪障就能夠消滅掉,能夠轉他的未來的果報是地獄的果報變成一個安樂的果報。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講這個《楞嚴經》先講這部經的序分,就是發起序——發起一部經的因緣,從一部經的發起序我們知道這個法門是在對治什麼煩惱。發起序是說阿難尊者那個時候是出家第十二年,第十二年的一個結夏安居,他在自恣的前一天應邀到外面去說法。他自恣那一天剛好回來,七月十五回來參加自恣。但是回來的時候,僧團已經沒有人了,因爲七月十五日大家九旬用功、專心辦道,大家在道業上都有進步,都是衆生的福田。所以在舍衛國,波斯匿王、還有王公大臣乃至于大富長者施舍了很多的飯菜來供養大衆師。阿難尊者回到僧團的時候,什麼人都沒有了,他就只好拿著缽一個人去托缽。在托缽的時候,他在路途當中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她過去生跟阿難尊者是五百世的夫婦,有這麼一段因緣。所以摩登伽女看到阿難尊者以後呢,她就動了一個愛取的煩惱。那麼愛取的煩惱,她就把這件事情就告訴她的母親波居第。波居第,她的母親是修婆羅門法門,就用大梵天的邪咒,加持在毛巾的上面,把它蓋在飯的上面去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布打開的時候呢就中了邪咒,經典上說“心雖明了,身不自在”。阿難尊者知道“糟糕了”,他知道他是中了邪咒,但是他身不自在,“心雖明了,身不自在”。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他的戒體發揮功能,它那個防非止惡的功能發揮功能。他憶念世尊:“世尊慈悲,甯不救我?”當然這憶念就感應道交了,他說佛陀在舍衛國應供的時候,他得到阿難尊者憶念的訊息,他飯吃到一半就趕快地帶著僧團回去。這個時候同時呢,釋迦牟尼佛也叫敕文殊師利菩薩“將咒往護”,拿著楞嚴咒去救阿難尊者。那麼這個時候,因爲事出突然,佛陀忽然吃到一半就回去,這些王公大臣也很奇怪,就跟著回去,恐怕是有事情,就變成整個《楞嚴經》的與會大衆。文殊師利菩薩拿這個楞嚴咒一去的時候,這個咒一持,就把大梵天咒給消滅掉、破壞掉了,就把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都帶回來。帶回來以後阿難尊者是非常地悲傷,哭得很厲害,跪在佛前,悲痛哭泣,恨無始劫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阿難尊者自己講說,十二年來一向多聞,在語言文字上的學習,沒有好好地在心地上、在戒定慧上下功夫。所以跟染汙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呢,心隨境轉,身不自在。這個時候,殷勤啓請十方如來成就叁摩地的方便,祈請佛陀,佛陀你爲什麼能夠心不隨境轉?這個一個修行的法門請你爲我們開示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那麼這樣子的因緣,佛陀就開展了整個《楞嚴經》的法門。

  那麼這段的經文蕅益大師是引用在流通分,這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楞嚴經》上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這段經文原文是說,佛陀先贊歎佛的身口意的功德,這個是口業的功德,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陀講話是真實語的。那麼佛陀在講不思議法門的時候,先贊歎佛陀的口業是真實的。他說“若複有人”,有一個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這個人他的煩惱太重,他把殺盜淫妄的根本戒都破壞掉,十波羅夷也破壞了。那麼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很多時間忏悔,“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地獄”,他那個罪業馬上要得果報,那個力量太大了,那麼他馬上要到阿鼻地獄去乃至于窮盡十方無間地獄,那麼這個時候“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他能夠把這樣一個法門現出來,跟首楞嚴大定的法門相應,這個人罪障就會有變化,“是人罪障,應念銷滅”,一念的首楞嚴大定的相應,就把他的罪障給消滅了,“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是這樣子。這個是《楞嚴經》的流通分的一個贊歎這個法門的一個功德。

  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顧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前面是贊歎這個法門的功德,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顧”就是但是,刹那的一念時間它怎麼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功能力用呢?“何力用如此?”就能夠把這個四重十波羅夷的罪轉成安樂國呢?就提出這樣一個問。蕅益大師提出回答:“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我們一念的明了性,它的體性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豎窮”指的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橫遍”指的是空間,橫遍十法界,它的體性。它的作用有事理性相的作用。事理性相,我們把它做一個簡別。“事”就是相,事相,指的是世俗谛,一切的十法界的染淨因果都屬于事相;“理性”是講真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意思就是說,不管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或者是真谛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那種不生不滅的理性,都是依止一念的明了性安立的,不離開一念明了心性。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修首楞嚴大定之前你要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生命的真實相——什麼是生命的真實相?生命的真實相簡單地說就是萬法唯是一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生命就在一念之間,《徹悟禅師語錄》講出一個思惟的方法,他說你可以想一想,我們凡夫的流轉是一念的無明就開始這些山河大地,染淨的、雜染的因果就出現了,那麼什麼時候把這個因果停下來呢?成佛的時候,一念的相應慧現前,無量無邊的生死全部結束。那麼最初的開始是一念的無明,最後的結束是一念的相應慧。徹悟禅師講,那中間是什麼?請你想一想。剛開始是一念的無明,開始動;最後的一念相應慧,這一念消滅掉了,生死果報也沒有了,那麼頭尾都是一念,中間也都是一念啊!這一念心從資糧位的攝持菩提心、攝持福德智慧資糧的一個散亂心,到加行位的禅定心,到初地的那種跟法性相應的心,等于這個時候,初地、二地、叁地乃至于十地,我們的信念慢慢地轉變,外表的果報也慢慢地莊嚴。所以說呢,我們在修首楞嚴大定之前一定要了解一切的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離開了一念心性就無有少法可得。

  這個觀念蕅益大師做一個總結: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一念的心性它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差別。是怎麼決定法呢?這當中有兩個關鍵,一個是迷、一個是悟的關鍵。我們一念的迷惑,隨順了妄想,那就是無量無邊的生死;一念的覺悟,隨順了真如,那就是涅槃現前,不生不滅的涅槃現前。我們對生命的觀察:“諸法無自性,一起從緣起。”生命是從因緣所生的。從因緣所生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兩部分來觀察。從粗分的觀察,這個因緣就是業力。這個人爲什麼到叁惡道去了?這個人造了罪業,罪業的力量牽引他到叁惡道受果報了。這個人到天上去了,他有著五戒十善的善業,到人天得可樂果報。這樣的觀察是一個粗分的觀察。那麼我們再進一步觀察,這個業是誰來保存這個業,誰來攝持這個業?就是一念的心性。就是你的心改變了,這個業就會有變化。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是這個意思。所以《楞嚴經》,阿難尊者問佛陀一個問題說,爲什麼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大家都是一念心性,我暫舉心,塵勞先起,我一起心動念就是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佛陀一動念頭,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佛陀你這麼大的自在力。那麼佛的心念跟我們的心念有什麼差別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就是迷悟的差別,就是體同用別。一個人做夢,在做夢的時候一念的夢心出現了很多很多雜染的…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