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九面。
有關曆事練心,蕅益大師說,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這個我們講過了。我們再接著:慮宜遠,思宜近。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有一個遠大的計劃、遠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在思、在考慮的時候,要切合實際,要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就是我們在下手的時候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一個次第,有一個下手處,叫“近”。
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前面的功德是偏重在自己的受用的身口意的功德,這以下是說明你從自己受用的功德你出來,待人處世跟人接觸的時候,你應該是什麼態度呢?就是講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那麼我們跟衆生接觸有叁種情況,或者是長輩,或者是下輩,或者是同輩,這當中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事上宜虔”,我們對于長輩要有虔誠恭敬的心。長輩當然在福德智慧的資糧都超過我們。如果我們對長輩有所虔誠恭敬,我們能夠得到長輩的攝受、長輩的教化,在整個成長過程我們就能夠減少很多的錯誤、避免很多冤枉的路。所以我們對長輩的恭敬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們盡量地對長輩、師長有恭敬的心,對自己有絕大的利益。“接下宜謙”,對于比較苦惱的衆生,剛剛來到叁寶地,煩惱也重,福德智慧的資糧也不夠。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難得,我們應該要更加地謙虛、慈悲地來攝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標准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這個是對下的態度。“處同輩宜退讓”,這個同輩啊,要緊就是能夠退跟讓。人跟人相處之道的確是非常不容易。從現實的經驗上來看,我們對于同輩、對于長輩的人相處是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對于功德比我們大的人我們容易生恭敬心,對于下輩的人生慈悲心這也容易,最難的是同輩,尤其是戒蠟相同的。同戒跟同戒的人相處,這當中就有些問題存在。那這怎麼辦呢?古德就講出一個偈頌,我們從這個偈頌可以稍微體會一下。他把修行用插秧來比喻,說“手抱青秧插滿田”,說我們今天修行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樣,在青田當中插上無量無邊的功德的秧。那麼這個插秧是什麼態度呢?第一個態度就是“低頭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頭。插秧,你頭擡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齊了。“身心清淨方爲道,原來退後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淨地退後,原來退後是向前。所以插秧的意思就是說,第一個、你要低頭,第二個、你還得往後退,插秧不是往前插的,它是一步一步往後退。那麼我們同輩之間最容易有嫉妒心、勝負心,但是這個嫉妒心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這個嫉妒的心所使令我們很難跟別人學習,使令我們的胸量變成非常地狹隘。所以我們應該思惟“原來退後是向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你能夠退讓,你能夠在整個菩提道當中你在趨向于五分法身那個無漏的功德當中其實你是向前。人的見地的確也是很重要。我們今天不要看一時的成敗,不爭一時、要爭千秋。你有這樣的見地,你才容易在同輩當中有所退讓。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這就是我們待人處世之道,對同輩盡量退讓。退讓,你絕對不會吃虧的,“原來退後是向前”,就是這句話的道理。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前面是講人,這個講事情。我們在一些的事情辦事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意,一種是失意。有些事情它很順利,隨順我們的心情成就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太放縱,太過于歡喜;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也不要抑郁、不要沮喪而失措,失措就是失去了一個安定的處所。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句話。一個人他對于得意會歡喜的人,他對于失意他一定會失措。就是你那個取著心,你對于得意的取著,你對于失意也一定會取著。你說我要求我自己我只取著得意,我失意的時候我不取著,這不可能的,不可能。所以呢,我們就是盡量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保持一個平淡的心情——這都是暫時的因緣。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這個是總結,就是我們把前面的功德做出兩個總結,一個是生善,一個是破惡;一個是積集資糧,一個是忏悔業障。總之,一方面修福,一方面得惜福。修福跟惜福都非常重要。雖然說根本法門是一念清淨心,在清淨心當中那是罪業也不可得、福報也不可得、一切有相的境界都不可得,那是一個“如”的境界,但是你從“如”的境界裏面出來以後,你就要馬上面對一個福報的問題了——你的身心世界,一個五蘊的身心有色受想行識。我們福報大的人,身心世界有堪能性,你修學聖道那力量大;沒有福報的人,那個色受想行識它就會有障礙,容易有障礙。所以福報它有堪能性,它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它有很大的加持力。那麼單單是惜福、修福還不夠,你還得悔過。“悔過莫如寡過”。忏悔的意思啊,忏悔主要的意思是不造新業,在律上說,關鍵是不造新業。就是說你今天忏悔的心情,假設沒有發願對于這件事情你永遠不再造作,如果你的心情在想說,我以後有因緣我還要再做,你這個不能構成忏悔,當然也就不能滅罪。換句話說,當然耳麥不能臆測以後會不會失控、還會再造作,也有可能。但是關鍵點是說,你當初在忏悔的時候你的心情是真實地發願——我不再造作了,你當時已經有這樣的心情生起,那這樣子才真正能夠滅罪。所以說呢,“悔過莫如寡過”,忏悔的目的要緊就是不再造作了,要減少過失。這個是蕅益大師把我們修福的積集資糧跟忏除罪障提出兩個原則,一個是惜福,一個是防護,這兩個有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修學佛道、遇境逢緣的一個原則。
這以下蕅益大師把它彙歸成叁心,這樣前面的所有的差別的修行依止叁種心情。第一個,我們看: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這個是覺悟的心情,我們應該覺悟——有漏的身心世界是苦惱的、是無常的,是畢竟空的,不要隨順一般的習氣。我們大乘佛法也做一些慈善事業,世間的老百姓也做慈善事業,但是這個精神是不一樣的。大乘佛法是觀察身心世界是苦惱的、是無常無我的,無常無我你怎麼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也是無常無我的。他是以大悲心的緣故去做的,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所以他不會耽著現世的安樂,他有更遠大的目標,他追求是一個究竟的安樂。所以說呢,要緊的——把握一個覺悟的心情,知道身心世界是暫時的因緣,放棄了現世的安樂,追求究竟的安樂,這是覺悟的心情。第二個、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莫嗜美味。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這是一個慚愧心。說我們經常保持慚愧心,對于衣服的態度:但求能夠保暖、遮蔽形體,不一定要多麼整齊好看,衣服就是保暖就好了。對于食物的態度:能夠克服“餒”,“餒”就是饑餓,不一定要貪求美味。對于一切的受用,想:我是此世今生積功多少、量比來處,有什麼功德能夠享受這樣的檀越的布施。我們出家人會有這個問題:在僧團當中什麼事都是現成的,打板了,出來吃飯;房子,別人幫我們蓋得漂漂亮亮的。我們總是覺得這東西很自然。但是這個事情是非常不自然,這當中的背後很多很多人的努力。所以,諸位你現在是學生,你不能體驗,你有一天你做了執事你就知道了,勞心勞力,憂國憂民。你要知道,今天一個設備會在僧團出現,那背後多少人勞心勞力的成就。不要老是覺得這個是自然的,要珍惜啊。我們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得到人身以後,你還得有佛法住世;有佛法住世,你還得有一個僧團讓你依止。有些設備,這些設備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背後有多少人的心血!看看我們這次佛學院的擴建就好了。小小的擴建,你看,勞師動衆的。當然,諸位今天這一代還看到辛苦,下一代的學弟一來,哎,很自然呀,進來就看到這個東西了,很自然。很自然的結果——你就不知道珍惜,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的難得。一個人得到人身,來到一個如法的僧團,這麼一個多麼刹那珍貴的因緣,他不珍惜,他就容易懈怠,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對于我們一切的受用應該想:這件事情不容易,計功多少、量比來處,應該要把握現時的這樣的資具,好好地用功修行。這是慚愧心。
第叁、十二時恒簡點身口意業,善多邪,惡多邪,無記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經常要反省自己,每天能夠有一定的時間靜坐,常思己過。看看自己的身業:殺盜淫,口業是兩舌、绮語、妄語、惡口,意業的貪嗔癡,是善增加了或者是惡增加了或無計增加了,這樣子的功德是不是能夠堪消四事的供養、或者是不堪消四事的供養。每天能夠在晚課以後有這麼一天的檢討、反省。
做一個總結:如此慚愧覺悟修省,自然習氣漸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于一念清淨心中矣。我們能夠透過這樣不斷的慚愧心、覺悟心跟修行的心,我們就能夠有一種力量,使令我們煩惱的習氣慢慢地消滅、智慧的光明慢慢地增長,佛意跟祖師的真實意在我們一念心中就慢慢地表現出來。這個智者大師講說是“妙法”,大乘妙法,當然這個妙法主要的是一念的心性,不可思議謂之爲妙。這個一念心性的操作它有實法妙跟權法妙。實法妙從真實的角度來觀察,那當然是一念的清淨心,那是一切法不可得,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但是你不可能老是安住在清淨心,你總有一天會從清淨心出來。我們可能是一天當中幾秒鍾跟清淨心相應,那諸相不可得。但是你從清淨心出來,來到有相的境界,那就要靠權法,曆事練心,那你就要有慚愧心、覺悟心、修行心,叫權法。所以我們在調伏這一念心,從根本上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那麼不可得這就是我們的歇腳處了,安住在這個不可得的境界。但是不可得當中呢,你一動,就…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