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必須有慚愧、覺悟、修行的念頭出現。就是操作這一念心,它就是有權法、實法,權實不二,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曆事練心,他就是以這個根本法門來曆練,這個曆練主要依權法,是這個意思。大家有沒有問題?

  我們看第二段,首先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圓教從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見修行。豪傑丈夫,具一切無明煩惱,偏向冰淩劍鋒上行,非冰淩劍鋒,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天降大任,必先苦勞拂亂,令動心忍性;頑鐵不煉不成鋼,美玉不治不精瑩,松柏不曆歲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曆熏不達。豈有粥飯習氣,煖軟形態,可坐進此道者。夫小小境緣,便成事障,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果達妙理,則現前極惡逆事,第一玄妙,爲第一明師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頓邪?兄平日學問,大率向語言文字上著眼,不向義理上體會,躬行處較勘。轉得此關捩子,方是大乘淨土因也。[QCJ1]

  好,那麼看論文,我們分成叁段。

  第一段呢是說明曆事練心的重要性,就是爲什麼要曆事練心呢?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出它的一個重要性:圓教從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見修行。圓教的第一個階位就是名字初心,就是名字位,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對于諸法實相的道理生起了勝解,這樣子他就入了佛知佛見,跟叁世諸佛是同一鼻孔出氣了。這個“佛知佛見”簡單地說就是他明白了現前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明白這個妙法,明白這一層道理,他不再執著這念心是有一個“我”,他也不會像二乘人把這念心偏空,他知道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

  那麼有了這樣的勝解以後要做什麼事呢?豪傑丈夫,具一切無明煩惱,偏向冰淩劍鋒上行。那麼你明白這一層道理以後做什麼事呢?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說你內心當中是有無明煩惱,說是: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這找到了根本的原點,但是從事相上來說,你有如夢如幻的煩惱跟如夢如幻的罪業,這怎麼辦呢?“偏向冰淩劍鋒上行。”冰淩就是一個很寒冷、積集很久的一個冰;這個劍鋒當然是很尖銳的刀,就是比喻一個很惡劣的境界上去曆練。

  那麼爲什麼呢?非冰淩劍鋒,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就是我們今天在處理這個如夢如幻的煩惱,要把它轉成如夢如幻的菩提般若,你還得靠逆境。這個順境是不成的,一定是逆境才能夠轉煩惱成菩提的。

  那麼這以下第二段講出他的理由。說修行人順順境境的、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一定要逆境呢?那麼蕅益大師講出一個道理出來:天降大任,必先苦勞拂亂,令動心忍性。引用孟子的話,說這個上天他要降下一個偉大的任務給這個人,使令他能夠傳承叁世諸佛的佛道,傳承叁世諸佛的佛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把這樣廣大的責任、弘傳正法的任務交給一個人,他一定會讓他不是很平安。怎麼回事呢?“苦其心志”,讓他心志感到很苦惱,那麼他的色身是怎麼回事呢?“勞其筋骨”,他的身體就是很勞動,跑過來、跑過去,他經常就是有些勞動的事情,他也不是經常在佛堂打坐的。“拂亂其所爲”,他做事情也不是很順利,他不是勞動就有成果,也經常就是很多的挫折,很不順利。爲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爲上天要使令他“動心忍性”,就是要堅定他的意志力,去調柔他的性格,這個忍性。這個“動心”當然指的是剛骨了,這個“忍性”指的是一種柔氣。這個忍性是比動心更難。我們在做執事當中任勞容易任怨難。說你今天叫你去工作,從白天做到晚上,可以;但是有人譏嫌你,有人批評你,你受不了,你就是很難忍下來。這個忍性的功是不容易的,所以你爲什麼沒有辦法承擔大事業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個人怎麼知道這個人能夠承擔大事業?一個人他動不動就發脾氣、就很沖動,這個人一輩子什麼事都辦不好,誰也不敢把重大的事交給你。你一定是要很內斂、調柔,人家才敢把事情交給你,這個忍力要夠。所以這個事情,一個人的才華是一回事,這個忍力要強,韌性強。所以說呢,上天他在決擇一個人的時候,他要緊的就是要能夠增加他的意志力,加強他的忍力。那他用什麼方法呢,他當然不是用順境來加強。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拂亂其所爲,用這樣的逆境來刺激他。這以下講出四個譬喻:

  頑鐵不煉不成鋼。這個生鐵本質很松散,但是怎麼辦呢?你要拿這個鐵去用火去燒,燒了以後把那個鐵打,打完以後再拿去淬火,用水去淬火,淬火再燒。經過幾次的鍛煉錘打以後,哦,變成一個非常堅定的鋼,削鐵如泥,這是一個很好的寶劍。這個寶劍的成就它也不是說很自然的,它是經過很多次的錘打才有這個寶劍。

  美玉不治不精瑩。那麼一個美玉,再好的材料,剛開始它不就是跟一般的石頭一樣。它有很好的善根,但是它沒有去磨練的時候,這個玉沒有磨,它不能發揮光芒。這個光芒要發出來一定是經過磨了以後,這個石頭才變成光芒。

  松柏不曆歲寒不挺秀。這個松樹柏樹在溫暖的天氣就是一副懶洋洋沒精神的樣子,但是到了歲末冬寒的時候,天氣越冷,這個松柏遇到寒冷的天氣一刺激,它長得特別的挺拔,特別的秀麗。

  孤臣孽子不曆熏不達。孤臣指的是被遺棄的臣子,有些臣子可能是講話得罪了皇上,貶到邊疆去,不受重用了,被放棄的臣子。孽子指的是偏室所生的兒子,他不是正房所生的,偏室所生的在大家庭沒有什麼地位,誰也看不起他。那麼他就在這麼樣一種卑微的環境當中,他曆練,他如果沒有經過曆練,他就不能夠顯貴通達。

  換句話說呢:豈有粥飯習氣,暧軟形態,可坐進此道者?說所有的承當大事業的,在生命當中能夠創造廣大事業的,都不是粥飯習氣。不是說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能夠承當大事業的。或者是暖軟形態,這個暖就是一種溫暖,第二個軟是柔軟,這種順利的境界能夠成就這種大道的,不可能的。

  我們凡夫的心情是希望順境,希望今生能夠平平安安的,少事少惱,很順利地過一輩子。但是非常不幸的,就是說這樣子的生命,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把事做好,除了增長愚癡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所以宗喀巴大師也說,“順境安適,般若無緣”。在順境當中你很難把語言文字的佛法轉成你內心的一個深刻體驗。我們看現實環境,現在在外面裏面住持正法的,很少人是住茅蓬的,很少,我幾乎看不到。都是在僧團中曆練出來的,幹過當家師,幹過方丈,幹過執事的,然後從這個經驗當中的刺激,他從佛法才有深刻的體驗,才能夠有這樣的意志力來承當末法時代的住持正法。因爲你住茅蓬,當然你也可能會拜佛、念佛,但是有一個問題,你一生當中沒有人刺激你。你就一個人,誰刺激你呢?你經常保持在一種順境安適當中,你很難對佛法有深刻的體驗。即使你善根很好,你是一塊美玉,但是沒有人磨,這個美玉不能放出光明,充其量還是一塊石頭。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應該知道,逆境對我們的重要性。雖然這個當中痛苦,但是你能夠急速地成長,這是個觀念在這個地方。就是說,頑鐵它是什麼因緣成就鋼的?它是因爲鍛煉。美玉爲什麼能夠放出光芒?因爲它磨治。松柏爲什麼能夠挺秀?因爲它遇到寒冷的刺激。孤臣孽子爲什麼能夠通達?因爲他有逆境的考驗。所以說如果我們一輩子出家就是悠悠泛泛、飽依終日、無所用心,粥飯習氣、暖軟形態,你絕對不可能成就大功德,不可能的。那麼這是說明逆境的重要性。

  第叁段結勸:夫小小境緣,便成事障,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蕅益大師他的一個開示說,說這個作者——對方,一點小小的境緣就有障礙,平常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契心恰意處,你內心當中沒有一個相應的法寶。說我們平常出了家,反正打板就出來做早晚課,早晚課下來以後就做什麼?就打妄想,打自己的妄想。你從來沒有去體驗佛法,沒有在心中建立一個堅定的法的力量,你內心當中整天就是向外攀緣,當然逆境一刺激你就受不了。你心中沒有一個法寶,沒有一個房子的保護。

  那麼怎麼辦呢?果達妙理,則現前極惡逆事,第一玄妙,爲第一明師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頓邪?如果我們今天明白了實相的妙理,知道了“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煩惱罪業都是如夢如幻,那接下來的就是一個惡逆的境界,這是一個我們最好的所觀境,也是幫助我們進步的一個明師良友。離開這個惡逆境界,你就很難去修,很難去悟,很難去證語。

  所以說呢:兄平日學問,大率向語言文字上著眼,不向義理上體會,躬行處較勘。轉得此關捩子,方是大乘淨土因也。那麼,就是我們平常做學問,就是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很難深刻地在義理上體會或者是實際地去實踐。那麼你要緊要“轉得此關捩子”,這是一個關卡,是一個逆境的關卡,才能夠成就大乘的淨土因,由平時的正念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就是一個曆練的重要性。

  我們講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個修學的次第是這樣,你剛開始還不能馬上曆練,你剛開始內心沒有法寶,你這個逆境一刺激,你可能就退失道心了。所以我們對初學者應該保護,因爲他的善根太薄弱了。就像小的幼苗,要在溫室中保護,你一下子送到外面去,風雨吹打,他就“我不修行了”,那就糟糕了。所以剛開始我們應該在靜中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在心中先明白生命的真相。那麼明白了以後,你進一步要突破,那一定就需要逆境了。在這個人我是非、成敗得失當中去曆練,慢慢地你就會受到逆境的刺激,從刺激當中呢你就用佛法來反省自己、檢討自己。這個時候就是你突破的時候,你就能夠把語言文字的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個勝解,你心中的正意念。這個逆境就能夠把文字的佛法轉成你心中的智慧。所以這個逆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當然這個逆境的出現應該是你果達妙理以後,你應當是明白道理以後碰到逆境會更好,否則你可能會生起嗔恨心,就結惡緣。你不能往道上會,人家對你的考驗,你懷恨在心,那可能就不好了,你不能用法寶來化解你這個逆境,那可能是反效果了。所以這個關鍵就是我們一定先明白道理,然後再去曆練,應該是這樣子的。

  問:事修好像跟一念清淨心不完全一樣,它是說相隨順,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是跟它相隨順是嗎?前面的那一篇論文。

  答:那一篇論文是說“如此慚愧覺悟修行,自然習氣漸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于一念清淨心中矣。”如果從清淨心的角度,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沒有我相法相,沒有雜染的我相法相,也沒有清淨的我相法相。但是問題就是說,這個菩薩呢他這個清淨心他一動,就是一個菩提心了,那就落入有相的。他從清淨心裏面出來,他就要追求佛道、要下化衆生,他一動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是清淨心的用。當然這個菩提心是有相,要不然這個佛道跟衆生是怎麼來的呢?他觀佛道的尊貴而追求,觀到如母有情的苦惱而下化。那麼你要從清淨心一動一個念頭就變成菩提心以後,那你就是要去曆練了,那曆練的心情就是慚愧、覺悟、修行叁個心情。那如果說是清淨心,那是諸相不可得的,一切法不生。清淨心的境界是一切法不生的,這是一個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

  問:就是說那叁個心就是跟清淨心相隨順的?

  答:相隨順。它能夠幫助你開顯清淨心。我們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依止清淨心生起修德,生起慚愧、覺悟、修行,這個全修在性怎麼說呢?這個修德,它又會引導你到另一層次的清淨心。所以講依體起用、用還照體。你依止清淨心、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去修善法,這個善法它又幫助你,推你往清淨心的角度更進一步。從名字位的清淨心到相似的清淨心到分證的清淨心,那都是要靠曆練成就的。順境的進步是非常慢的,我們要對佛法的那個道理要有深刻的體驗,那逆境是太重要了,非常的重要。一個人沒有逆境的刺激,你那個法寶要表現很大的力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你本身沒有對佛法的理解,你遇到了大的逆境,這個很容易有問題。你的善根不夠,遇到逆境你不能往道上會,可能你會造罪業,或者跟衆生結惡因緣。所以這兩個都很重要,你一定先悟入了實法,然後再去事相上曆練,這樣應該比較好。所以我們對初學者,你應該適當地保護,但是你發覺他善根成熟的時候,你再保護他就害了他,應該讓他曆練,他是這樣的次第。

  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QCJ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一

  書一

  答曹源二書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