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64面,我們這一科是講到乙四、止觀篇。那麼止觀篇呢我們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對治止觀,第二個是圓頓止觀。那麼對治止觀的目的,就是我們在修行之前有一些粗重的煩惱必須要先對治,所以我們必須假借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四念處觀來對治叁界的粗重的煩惱,那麼這個是有一點像是破障,破除煩惱的障礙,爲我們作圓頓止觀作前方便。那麼這個四念處觀把我們的粗重煩惱調伏了以後呢,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些少分的寂靜的境界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進一步地修圓頓止觀。那麼這個圓頓止觀主要的是觀諸法實相,來對治我們心中的無明。那麼觀諸法實相,根據天臺宗的說法,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我們以空假中叁觀的智慧來觀照我們現前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那麼這樣子我們就能夠慢慢地明白生命的真實相。
那麼在觀察這個圓頓止觀,我們可以分兩個部分來進行,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理觀是偏重在修空觀,就是觀察我們這個明了心性它是假借因緣所生,從本性上來觀察,那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禅宗說是覓心了不可得。我們在理觀的時候,就是以空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一個自性執,那麼這樣子就能夠滅除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這個是約破惡來說的,成就那個聖道的功德,叁乘的聖人都是在覓心了不可得的境界裏安住。那麼有了空觀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繼續修假觀,就是事修。就是我們這個空觀的境界是離一切相的,在空的境界裏面佛也不可得、衆生也不可得、一切相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我們從空性裏面出來,跟有相的境界接觸,我們會遇到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也會遇到無量無邊的事情。如何正確地抉擇一套待人處世之道,這個就是假觀,就是事修的一個方法。
那麼這個假觀的事修,我們總共六篇,現在講第叁篇,就是當我們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來到有相的境界,我們如何地抉擇待人處世之道。這以下我們看蕅祖的開示,我們先把論文念一遍:
(叁)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這段論文我們分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一個別明,第二段是一個結勸。
看別明: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我們待人處世,這當中有四個內容,就是有關自勵、有關容人、有關取友、有關利生,就是這四件事情,我們應該是以什麼樣的假名假相假用的態度來面對。先看蕅益大師怎麼說。
那麼在自我要求、自勵這方面呢,是以冰霜之操來自勵。就是我們對于自我的要求是一個冰霜,就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操守來自我要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品日清高”,我們的品德會一天一天地清高。要求自己是應該嚴格地呵責自己,身口意有過失不能有一點的感情,完全是理性的。那麼前面是講自勵,這是講容人,那麼面對衆生應該怎麼辦呢?——“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這個穹窿就是廣大的意思,我們應該以比較寬厚的胸量來包容衆生的缺點,這樣子,我們的德行才能夠廣大。所以待人跟自我要求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冰霜之操,一個是穹窿之量。
再看取友跟利生。那麼我們如何來選擇同參道友呢?“以切磋之誼來取友,則學問日精。”那麼同參道友可貴的就是要能夠彼此間互相切磋、學習,所謂的輾轉相勸、相教忏悔,我有不好的地方你提醒我,你有不好的地方我提醒你,彼此間互相地勸谏、互相地增上,那麼這樣子學問能夠不斷不斷地精純,這是一個取友應該有的態度。那麼“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那麼我們在做利益衆生的事業,要緊的就是慎重。我們在自利的時候,是不用考慮因緣,就是印光大師說的,煩惱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不必等待好的因緣。但是在利益衆生、弘法的事業,這件事情是不能急切的,這個要等待衆生的因緣。我們看這個禅宗的傳承,你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他是開了悟以後才來到中國,他當時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具足了,但是來到中國以後還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九年當中沒有說一句話,他能夠忍得住,因爲他等待弘法的因緣。後來慧可大師出現了以後,才開始弘法。你看那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也是這樣。慧能大師他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一個悟境得到五祖的印證,那麼他離開的時候,五祖說“佛法濫起,不宜速說”,弘揚圓頓法門有很多的障礙,你現在因緣不具足,要往南邊走。結果慧能大師到南邊的山上偏遠的山區在獵人隊裏面呆了十六年,這是不容易的。一個人他已經開悟了以後,他還能夠爲了衆生的因緣等待十六年的因緣,他才正式出來弘法。所以說弘法的事業這件事情是不能急切的,要慎重,你要等待法的因緣的成熟,這樣子的道風才能夠日遠,這樣子你的法的弘傳才能夠久遠。
那麼這是蕅益大師有關的假觀,就是自勵、容人、取友、利生,有四個不同的態度,這是一個別明。
那麼第二段是一個總結: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那麼面對自己的身口意是“忠”,就是竭盡心力,要求自己要盡心盡力。那麼待人接物要緊就是“恕”,寬厚之心,待人處世要寬厚,要恕。就是一個忠、一個恕,簡單地說。孟子又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這個天爵跟人爵的差別我們引用孟子的話來解釋一下。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這個天爵就是仁義忠信,那麼依止仁義忠信呢,樂善不倦,好樂修習善法而不疲倦,這個是天爵,這個天爵偏重在一種內心的功德。那麼公卿大夫偏重在一種外表的名利,功名富貴,這是人爵。那麼這個孟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是先成就內心的仁義忠信的功德,你自然而然就能夠召感外在的榮華富貴,“人爵從之”,這個意思。那麼內心的功德,前面說過了,一個是忠,一個是恕。就是我們觀一切法空,那是無有少法可得,那也沒有人可得、也沒有事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的境界。但是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你內心當中“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呢?——就是一個忠,一個恕。待人處世就是一個忠,要求自己是盡心盡力;對待別人就是恕,比較寬厚之心。那麼以這樣的天爵,自然就“人爵從之”,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第四段,我們先念一遍:
(四)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觑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衆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爲愧也。
這個假觀是說我們遇到病,有生病的情況,我們應該要修怎麼樣的假觀來對治。
病是吾輩良藥。那麼我們剛開始修行都是以凡夫的身心世界來修行,帶業修行,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麼雖然我們積功累德,但是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它還是起現行,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病痛出現。這是怎麼辦呢?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把病當作一個良藥。
這個良藥它有叁個好處,第一個、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那麼當然這個主要是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我昨天身體很健康,今天身體也很健康,每天身體都很健康,我們很難體會無常,就是産生常見——我永遠是健康快樂的。那麼我求生淨土幹什麼呢?那麼一定是從無常的變化體驗到苦,從苦體驗到無我,從無我體驗到畢竟空。那麼這樣的一種四大觀門,主要是由病給我們的一個啓示,所以病痛增長我們一個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一帖良藥。第二個、消盡塵寰妄想。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打很多妄想,各式各樣的事情要做,各式各樣的名聞利養要追求。但是有了病痛呢,“消盡塵寰妄想”,這個染汙的世界,這個有漏的世界對名聞利養的一種貪求之心,病痛它有這樣的一種力量。第叁、觑破此身虛幻。知道色身是不能久住的,時間到了宜安去,古德說了時間到了就換個房子。那麼這前面叁種功德的生起,是皆賴有病境耳——有病痛的出現才能夠使令我們成就前面叁種功德。
那麼這叁種功德應該是怎麼樣成就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修叁種假觀: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衆生受苦想。那麼我們對于病痛要緊能夠“寬心耐意,安忍無厭”。那麼這當中的寬心、安忍,這當中要做叁種的轉想。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帶業修行,這個我們平常分期付款,每天生一點病,臨命終的時候比較沒有障礙。那麼每一次的生病都是在消除一種罪業,這樣子。你的病痛越多,消的罪業越多,這是一個緣消舊業想。第二個、轉重令輕受想。那麼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的六波羅蜜的功德,跟這個過去的罪業接觸的時候呢,就把這個重大的罪業的勢力破壞了,就變成重報輕受。本來是到地獄去的,那麼變成一種短暫的色身的病痛,這個就是轉重令輕受想,重報輕受。那麼前面兩個是偏重在智慧,屬于業果的智慧,那麼第叁個是修慈悲,第叁個就不容易。那麼我們在病痛的時候觀想代衆生受苦想。我們觀想無量無邊的衆生很多很多的罪業,都由我一個人承當,我以這個病痛來代衆生受苦。這個代衆生受苦,從緣起的角度,佛菩薩不能代衆生受苦。這當中這個唯識的經論講出一個理由:因爲衆生的苦是從他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佛菩薩…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