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深入到衆生的妄想當中把他的苦消滅,因爲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你在做夢,你在自己的妄想當中編織很多的夢境,這個夢境除了你自己覺悟以外,誰也不能進入到夢境裏面幫你解決事情。就是說痛苦如果是外來的、心外而來的,那佛菩薩有辦法處理;問題是這個病痛的本身——“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病痛是自己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佛菩薩不能代衆生受苦。那麼不能代衆生苦,爲什麼要做代衆生受苦想呢?這個是修慈悲觀。就是菩薩修這樣的慈悲觀呢,他有利于菩提心,他可以這樣子修觀——願代衆生受苦想,這是增長自己的大悲。
所以,正不以不如人爲愧也。我們在病痛當中能夠往道上會,那麼這樣子的病痛增加我們的智慧、也增加我們的慈悲,剛好是一個修智慧跟慈悲很好的所緣境,那麼反倒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緣,不必以此而感到慚愧。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初學者,如果一個煩惱很粗重的初學者,身體太過于健康,五蘊熾盛,這件事情是不吉祥的,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剛開始修行常帶叁分病、身若無病貪欲深,剛開始煩惱粗重帶幾分病,等到煩惱淡泊以後,你要成就廣大的弘法事業,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就很重要了,這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
好看第五篇:
(五)身病易治,心病難遣。古雲:“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慈雲大師亦雲:“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舍離;當自觀察,何習偏重,呵棄調停取令平複,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夫惡習豈唯殺盜淫妄而已,二六時中,四威儀內,苟可動人念頭者,最能折福損壽也!
前面的病是講色身的病,這個地方的病是講內心的病。就是我們身心有病,這一個修觀對治方法。看現在講這個心病。
身病易治,心病難遣。那麼身病是一個暫時的因緣,頂多就是今生的問題,這個是容易對治的,但是內心的煩惱病這就不是簡單的,這是生生世世的累積而來的,這個就是難遣。它來無所從、去無所蹤,那麼這個是很難對治的。那怎麼辦呢?
古雲:“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那麼我們講克己複禮,在克除我們的私欲、克除我們的煩惱呢,這當中有一個原則,就是從這個習性最重的地方克將去。我們無始劫來每一個人所熏習的煩惱各式各樣。有些人貪欲重,貪財貪色貪名,但是他沒有脾氣,你打他罵他,他也無所謂;有些人他貪欲的煩惱很淡泊,個性很清高,但是你不能觸惱他,你一觸惱他,他不得了,脾氣很大,但是他的貪煩惱很淡泊;有些人貪煩惱也淡泊,嗔煩惱也淡泊,但是很愚癡,你跟他講道理,他就是聽不懂。這個煩惱是各式各樣的。所以說呢,我們重點就是擒賊先擒王,你看你哪一個地方煩惱重,從這個地方先克除。這是一個對治心病的方法。
那麼慈雲大師亦雲,前面是古德的話,這裏是講慈雲忏主的話:“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舍離”。我們修行人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惡習不一樣,各式各樣,怎麼辦呢?當然不是抱病過活,應該是“速求舍離”。怎麼舍離呢?這當中有兩個方法,第一個、當自觀察,何習偏重。那麼你應該先冷靜下來,觀察你的習氣哪一個重,有些人貪重,有些人嗔重,有些人癡重,先把賊王抓到。那麼找到了習氣以後呢,呵棄調停取令平複。那麼第一個是呵責,就是思惟這個煩惱的過患,思惟煩惱就像大火一樣,使令我們熱惱、不寂靜。煩惱就像魇賊一樣,奪取我們的功德。我們好不容易每天起來誦《楞嚴經》、誦《楞嚴咒》、拜《八十八佛》,積集很多的功德,這功德得到也不容易,減少飲食、減少睡眠、勉強自己才積來的一個功德,但是煩惱的火一活動,就破壞掉了。奪功德法財故,名之爲怨賊。那麼我們一開始先思惟煩惱的過患,呵責煩惱。第二個、調停,用對治的觀法——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多癡衆生因緣觀。就是有各式各樣的觀法來調停取令平複,使令它慢慢地消滅。那麼勿使行法唐喪其功,不要因爲煩惱一次一次的活動,使令我們做了很多次的加行,完全跟法不相應。本來我這樣的修法,應該有什麼功德出現的、或者戒的功德出現、或者禅定的功德出現、或者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出現,結果什麼功德都沒出現,這個就是有障礙,煩惱障礙你了。所以我們應該是要對治煩惱,使令我們的行法不要唐喪其功。
夫惡習豈惟殺盜淫妄而已,二六時中,四威儀內,苟可動人念頭者,最能折福損壽也!這個煩惱當然主要所發動的是殺盜淫妄了,但是呢,其實我們二六時中在行住坐臥,一些小動作,使人家看到不歡喜的小動作,這個都是能夠折損我們的福報、折損我們的壽命。這個四威儀動人念頭的主要的是口業,我看是口業最厲害。人跟人之間相處講話要厚道一點,不要刻薄。這個厚道人比較容易有福報,他的有福報也能夠保存下來,刻薄人他修福報這個福報容易折損,有這樣的差別。那麼這個是講對治心病。
這個事情是說我們發菩提心以後要積功累德,這個功德它有一個依止處,一切佛法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清淨心生起的。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他修很大的布施、修很多的慈善事業的善法,但是他貪煩惱重,這個人下輩子會墮落到魔道去,那跟叁寶的功德不相應;這個人他修了很多的善法,嗔心很重,下輩子到神道去,在鬼神道裏面享受福報,那跟叁寶的功德也不相應了,沒有那個解脫的功德。所以講“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就是這個意思。因爲佛法的功德它一定是依止清淨心生起的,所以我們在修行任何法門,只要有煩惱生起你一定要對治,否則你的善法增長,煩惱也增長,煩惱是熟境界,必定是隨煩惱而轉,它引導你到染汙的境界得可樂的果報,那這樣子就很可惜了,這個煩惱會染汙我們所有的善法。所以講“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就是這句話。那麼這就是講到對心病的一個對治方法,就是你無量無邊的煩惱,先找那個王,擒賊先擒王,這個賊的王抓到,其他就是烏合之衆,就容易對治了。你最難的這個地方突破了,其他的就好對治了。先集中你的心力去對治那個最重的,蕅益大師是講出這樣的方法。
好,看事修的最後一段:
人不難有志,難有忍。事不難有察,難有容。故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濟。”
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人,我們在佛堂裏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從空性裏面出來遇到兩件事,第一個遇到人,一個人當然最主要的要有志向,人跟人自己要有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還不是最重要的,“不難有志向”,要緊就是要能夠忍,安忍。因爲你在達到目標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障礙,爲什麼這個人他出家了叁十年、五十年,他能夠不斷地趨向目標,有些人就在目標的跑道當中消失了?同樣初發心都有一份的志向,都有一份的理想,這關鍵點就是忍辱不夠,沒有忍力,遇到逆境的時候忍不過去,所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那麼對這個人就是容忍。第二個、處事,“不難有察,難有容”,當然我們對事情應該有觀察力,知道這件事該這麼做、那件事該那麼做,但是往往在事情的操作過程,事與願違,很多事情跟我們理想的是有差別的,這個時候我們在觀察力之余,要多一分包容的心,知道很多的因緣是應該包容的。那麼蕅益大師講這個待人跟處事,待人是一個忍,忍字,處事一個容字。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說: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濟。那麼就是有容你才能夠成就大功德,在各式各樣的差別因緣當中,你能夠跟人家合作配合成就大功德。有忍乃有濟,你立定了目標以後,你還得要能夠安忍逆境的刺激,你才能夠把你的目標做成功,這個“濟”就是成功。
忏功師父說修行叁門——解門、行門、事務門。老人家說,一個人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性格不行,那就是不行,當然這個是約大乘佛法。修小乘法,你觀一切法空,你也不要跟人接觸,也不要跟事情接觸,那麼無量無邊的衆生在苦惱當中,無量無邊的弘法事業跟你都沒有關系。但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你這個性格就很重要了。就是說,我們這一個團體的功德,這個大衆的力量要發揮起來,當然我們內心當中會有自己的一個看法、一個抉擇、一個目標,但是當把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時候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就很重要了。所以理想是一回事,要把理想實踐的時候,你看幹執事最難的就是協調溝通,這個協調溝通不好,你這個事情辦得再好都不行。那麼協調溝通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容,第二個就是忍。有時候因緣不成熟,你要忍得過去,有時候事情跟心中的希望有差異,你要能夠包容得過去。這樣子你這一生當中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否則你只能成就你自己的一個小功德而已,要成就廣大的功德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就是爲人處事一個容、一個忍,這個是蕅益大師的大智慧的一個開示。
那麼這一段等于是把事修講完了,我們看最後止觀篇的總結,丙叁、結示。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待無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脫累;且塵勞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每見人冗中偷閑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閑玩大乘,息心學定慧邪?彼于詩字得少幻味,未嘗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縱不得味,亦爲無上菩提而作種子,且幼時詩字亦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于現身得受用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豔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
我們把它分成叁段,第一段是講曆緣對境修,那麼第二段講坐中修,第叁段講總結,把這個止觀以這一篇作一個結勸。
看第一段的曆緣對境修。那麼曆緣對境修分兩段,先看第一段: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身爲一個業力凡夫,我們內心當中攝持無量無邊的有漏的業力,這個業力就會生起很多很多的境緣,很多的塵緣的幹擾。那麼我們身爲一個人的確是有很多很多應盡的責任跟義務,這件事情是不能馬上逃避,也不能馬上解脫的,這個是不能頓盡的,事實如此。但是要緊的就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就是我們在事情的觀察當中很多的境緣是要處理的,但是這當中要緊的——處事不忘菩提,心中保持一種希求佛道,一種悲憫衆生的一個菩提心,這個是我們能夠堅持的。外在的境緣的幹擾這件事情是我們沒辦法去處理的,但是起碼我們在境緣當中呢保持我們一份的真誠的菩提心,這是我們該堅持的。“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這是一個前言。
爲什麼這樣講呢?蕅益大師再把這個觀念再把它開展出來:待無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脫累。那麼我們一定要排除一切的塵緣才修行,那麼你爲什麼不借修行而當下脫累呢?很多人就說,唉呀,我現在因緣不具足啊,修行因緣不具足,等到我年紀八十歲、七十歲再來修行吧!這個修行是不用等待的。我有一次聽我一個老師達理老和尚,達理老和尚的師父是妙果老和尚,很有名的一個大禅師。有一次達公作早課,在那個地方排班等待,就是上殿以後在那兒站著。妙果老和尚走過去說,你在幹什麼?說我等作早課,說作早課要等啊?你不會拜佛啊,作早課還要等嗎?意思就是說做功課你還等哪,你現在有叁分鍾、一分鍾,你就趕快拜佛。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事情停下來再開始修行,你不可能有那一天的。就是“待無累而修行”,你重點就是你要加強你的正念,你讓你內心當中對境界的取著慢慢地淡泊,這才是一個比較實際的辦法。我們講“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要求外境不來幹擾我們,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這個你不能做主的。你不如要求你自己加強正念,來解脫對這種塵境的執取,這樣子比較直接、比較實際一點。所以蕅益大師講“待無累而修行,何如”你當下靠著修行而解脫這種塵勞的這個累贅。而且反過來說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呢,“塵勞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有各式各樣的境界、人事的幹擾,我們才能夠從這個當中去加強我們苦空無常的智慧,去磨煉,這個磨礲,這個砻是古時候磨谷去殼的工具,這個工具把帶殼的稻谷丟進去它把稻殼的殼給磨掉,就變成白米出來。它是磨練我們這個情,這個情是外在的感情,性是內在的習性,這磨礲我們個性的一個最好的因緣。
我們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跟我們成就的功德有關系。當然有些人福報大,他一生的逆境少,但是他要成就一個堅韌的個性就比較困難,他要能夠觀察苦、空、無常、無我就會比較困難。這個世間上的事情的確是好壞是很難講的。有些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逆緣特別多,但是從這個當中剛好加強他這種堅韌的個性,他的韌性、他的忍力。忏功師父說修行依衆靠衆,他老人家講出一個譬喻出來,他說我們洗這個馬鈴薯,你自己一個馬鈴薯要洗,要洗很久,這怎麼辦呢,你把很多馬鈴薯放在一起,互相地磨練,你磨我,我磨你,唉,全部都洗幹淨了。就是說依衆靠衆就是說呢,我們在大衆當中好修行啊,因爲每一個人帶著各人的煩惱習氣來到這個地方,人跟人之間的思想有差異、行爲有差異,你刺激我、我刺激你。這個時候從刺激當中呢,就加強一個人的忍力。所以你一開始就住茅蓬你不能得到這樣的功德,你沒有得到別人磨練的這種因緣。所以說呢,塵勞一方面靠正念的加強而調伏,另一方面,塵勞在我們警悟苦空、在磨礲情性這方面,這件事情還是不可以避免的,你還不能避免,這個是非常需要的。
那麼這就是說,境無好醜,損益在人。這個塵勞的境界,有些人遇到塵勞的境界,他自暴自棄了,我不修行了!修行的境界障礙那麼多;有些人從這個塵勞當中突破了,加強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所以說這個假觀的確也是很重要。
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