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深入到众生的妄想当中把他的苦消灭,因为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你在做梦,你在自己的妄想当中编织很多的梦境,这个梦境除了你自己觉悟以外,谁也不能进入到梦境里面帮你解决事情。就是说痛苦如果是外来的、心外而来的,那佛菩萨有办法处理;问题是这个病痛的本身——“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病痛是自己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佛菩萨不能代众生受苦。那么不能代众生苦,为什么要做代众生受苦想呢?这个是修慈悲观。就是菩萨修这样的慈悲观呢,他有利于菩提心,他可以这样子修观——愿代众生受苦想,这是增长自己的大悲。

  所以,正不以不如人为愧也。我们在病痛当中能够往道上会,那么这样子的病痛增加我们的智慧、也增加我们的慈悲,刚好是一个修智慧跟慈悲很好的所缘境,那么反倒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缘,不必以此而感到惭愧。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初学者,如果一个烦恼很粗重的初学者,身体太过于健康,五蕴炽盛,这件事情是不吉祥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刚开始修行常带三分病、身若无病贪欲深,刚开始烦恼粗重带几分病,等到烦恼淡泊以后,你要成就广大的弘法事业,这个时候身体健康就很重要了,这就是一个次第的问题。

  好看第五篇:

  (五)身病易治,心病难遣。古云:“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慈云大师亦云:“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当自观察,何习偏重,呵弃调停取令平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夫恶习岂唯杀盗淫妄而已,二六时中,四威仪内,苟可动人念头者,最能折福损寿也!

  前面的病是讲色身的病,这个地方的病是讲内心的病。就是我们身心有病,这一个修观对治方法。看现在讲这个心病。

  身病易治,心病难遣。那么身病是一个暂时的因缘,顶多就是今生的问题,这个是容易对治的,但是内心的烦恼病这就不是简单的,这是生生世世的累积而来的,这个就是难遣。它来无所从、去无所踪,那么这个是很难对治的。那怎么办呢?

  古云:“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那么我们讲克己复礼,在克除我们的私欲、克除我们的烦恼呢,这当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从这个习性最重的地方克将去。我们无始劫来每一个人所熏习的烦恼各式各样。有些人贪欲重,贪财贪色贪名,但是他没有脾气,你打他骂他,他也无所谓;有些人他贪欲的烦恼很淡泊,个性很清高,但是你不能触恼他,你一触恼他,他不得了,脾气很大,但是他的贪烦恼很淡泊;有些人贪烦恼也淡泊,嗔烦恼也淡泊,但是很愚痴,你跟他讲道理,他就是听不懂。这个烦恼是各式各样的。所以说呢,我们重点就是擒贼先擒王,你看你哪一个地方烦恼重,从这个地方先克除。这是一个对治心病的方法。

  那么慈云大师亦云,前面是古德的话,这里是讲慈云忏主的话:“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我们修行人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恶习不一样,各式各样,怎么办呢?当然不是抱病过活,应该是“速求舍离”。怎么舍离呢?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当自观察,何习偏重。那么你应该先冷静下来,观察你的习气哪一个重,有些人贪重,有些人嗔重,有些人痴重,先把贼王抓到。那么找到了习气以后呢,呵弃调停取令平复。那么第一个是呵责,就是思惟这个烦恼的过患,思惟烦恼就像大火一样,使令我们热恼、不寂静。烦恼就像魇贼一样,夺取我们的功德。我们好不容易每天起来诵《楞严经》、诵《楞严咒》、拜《八十八佛》,积集很多的功德,这功德得到也不容易,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勉强自己才积来的一个功德,但是烦恼的火一活动,就破坏掉了。夺功德法财故,名之为怨贼。那么我们一开始先思惟烦恼的过患,呵责烦恼。第二个、调停,用对治的观法——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就是有各式各样的观法来调停取令平复,使令它慢慢地消灭。那么勿使行法唐丧其功,不要因为烦恼一次一次的活动,使令我们做了很多次的加行,完全跟法不相应。本来我这样的修法,应该有什么功德出现的、或者戒的功德出现、或者禅定的功德出现、或者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出现,结果什么功德都没出现,这个就是有障碍,烦恼障碍你了。所以我们应该是要对治烦恼,使令我们的行法不要唐丧其功。

  夫恶习岂惟杀盗淫妄而已,二六时中,四威仪内,苟可动人念头者,最能折福损寿也!这个烦恼当然主要所发动的是杀盗淫妄了,但是呢,其实我们二六时中在行住坐卧,一些小动作,使人家看到不欢喜的小动作,这个都是能够折损我们的福报、折损我们的寿命。这个四威仪动人念头的主要的是口业,我看是口业最厉害。人跟人之间相处讲话要厚道一点,不要刻薄。这个厚道人比较容易有福报,他的有福报也能够保存下来,刻薄人他修福报这个福报容易折损,有这样的差别。那么这个是讲对治心病。

  这个事情是说我们发菩提心以后要积功累德,这个功德它有一个依止处,一切佛法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清净心生起的。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他修很大的布施、修很多的慈善事业的善法,但是他贪烦恼重,这个人下辈子会堕落到魔道去,那跟三宝的功德不相应;这个人他修了很多的善法,嗔心很重,下辈子到神道去,在鬼神道里面享受福报,那跟三宝的功德也不相应了,没有那个解脱的功德。所以讲“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佛法的功德它一定是依止清净心生起的,所以我们在修行任何法门,只要有烦恼生起你一定要对治,否则你的善法增长,烦恼也增长,烦恼是熟境界,必定是随烦恼而转,它引导你到染污的境界得可乐的果报,那这样子就很可惜了,这个烦恼会染污我们所有的善法。所以讲“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就是这句话。那么这就是讲到对心病的一个对治方法,就是你无量无边的烦恼,先找那个王,擒贼先擒王,这个贼的王抓到,其他就是乌合之众,就容易对治了。你最难的这个地方突破了,其他的就好对治了。先集中你的心力去对治那个最重的,蕅益大师是讲出这样的方法。

  好,看事修的最后一段:

  人不难有志,难有忍。事不难有察,难有容。故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济。”

  我们一个大乘的修行人,我们在佛堂里面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从空性里面出来遇到两件事,第一个遇到人,一个人当然最主要的要有志向,人跟人自己要有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还不是最重要的,“不难有志向”,要紧就是要能够忍,安忍。因为你在达到目标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障碍,为什么这个人他出家了三十年、五十年,他能够不断地趋向目标,有些人就在目标的跑道当中消失了?同样初发心都有一份的志向,都有一份的理想,这关键点就是忍辱不够,没有忍力,遇到逆境的时候忍不过去,所以这也是一个大问题。那么对这个人就是容忍。第二个、处事,“不难有察,难有容”,当然我们对事情应该有观察力,知道这件事该这么做、那件事该那么做,但是往往在事情的操作过程,事与愿违,很多事情跟我们理想的是有差别的,这个时候我们在观察力之余,要多一分包容的心,知道很多的因缘是应该包容的。那么蕅益大师讲这个待人跟处事,待人是一个忍,忍字,处事一个容字。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说: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济。那么就是有容你才能够成就大功德,在各式各样的差别因缘当中,你能够跟人家合作配合成就大功德。有忍乃有济,你立定了目标以后,你还得要能够安忍逆境的刺激,你才能够把你的目标做成功,这个“济”就是成功。

  忏功师父说修行三门——解门、行门、事务门。老人家说,一个人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性格不行,那就是不行,当然这个是约大乘佛法。修小乘法,你观一切法空,你也不要跟人接触,也不要跟事情接触,那么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无量无边的弘法事业跟你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这个性格就很重要了。就是说,我们这一个团体的功德,这个大众的力量要发挥起来,当然我们内心当中会有自己的一个看法、一个抉择、一个目标,但是当把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就很重要了。所以理想是一回事,要把理想实践的时候,你看干执事最难的就是协调沟通,这个协调沟通不好,你这个事情办得再好都不行。那么协调沟通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就是容,第二个就是忍。有时候因缘不成熟,你要忍得过去,有时候事情跟心中的希望有差异,你要能够包容得过去。这样子你这一生当中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否则你只能成就你自己的一个小功德而已,要成就广大的功德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就是为人处事一个容、一个忍,这个是蕅益大师的大智慧的一个开示。

  那么这一段等于是把事修讲完了,我们看最后止观篇的总结,丙三、结示。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待无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脱累;且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每见人冗中偷闲吟诗习字,作种种清课,岂不能偷闲玩大乘,息心学定慧邪?彼于诗字得少幻味,未尝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纵不得味,亦为无上菩提而作种子,且幼时诗字亦向不得味中来,安知佛法渐熏习,不于现身得受用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诗字,吾见右军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见散乱艳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讲历缘对境修,那么第二段讲坐中修,第三段讲总结,把这个止观以这一篇作一个结劝。

  看第一段的历缘对境修。那么历缘对境修分两段,先看第一段: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身为一个业力凡夫,我们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有漏的业力,这个业力就会生起很多很多的境缘,很多的尘缘的干扰。那么我们身为一个人的确是有很多很多应尽的责任跟义务,这件事情是不能马上逃避,也不能马上解脱的,这个是不能顿尽的,事实如此。但是要紧的就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就是我们在事情的观察当中很多的境缘是要处理的,但是这当中要紧的——处事不忘菩提,心中保持一种希求佛道,一种悲悯众生的一个菩提心,这个是我们能够坚持的。外在的境缘的干扰这件事情是我们没办法去处理的,但是起码我们在境缘当中呢保持我们一份的真诚的菩提心,这是我们该坚持的。“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这是一个前言。

  为什么这样讲呢?蕅益大师再把这个观念再把它开展出来:待无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脱累。那么我们一定要排除一切的尘缘才修行,那么你为什么不借修行而当下脱累呢?很多人就说,唉呀,我现在因缘不具足啊,修行因缘不具足,等到我年纪八十岁、七十岁再来修行吧!这个修行是不用等待的。我有一次听我一个老师达理老和尚,达理老和尚的师父是妙果老和尚,很有名的一个大禅师。有一次达公作早课,在那个地方排班等待,就是上殿以后在那儿站着。妙果老和尚走过去说,你在干什么?说我等作早课,说作早课要等啊?你不会拜佛啊,作早课还要等吗?意思就是说做功课你还等哪,你现在有三分钟、一分钟,你就赶快拜佛。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事情停下来再开始修行,你不可能有那一天的。就是“待无累而修行”,你重点就是你要加强你的正念,你让你内心当中对境界的取着慢慢地淡泊,这才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办法。我们讲“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要求外境不来干扰我们,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个你不能做主的。你不如要求你自己加强正念,来解脱对这种尘境的执取,这样子比较直接、比较实际一点。所以蕅益大师讲“待无累而修行,何如”你当下靠着修行而解脱这种尘劳的这个累赘。而且反过来说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有各式各样的境界、人事的干扰,我们才能够从这个当中去加强我们苦空无常的智慧,去磨炼,这个磨礲,这个砻是古时候磨谷去壳的工具,这个工具把带壳的稻谷丢进去它把稻壳的壳给磨掉,就变成白米出来。它是磨练我们这个情,这个情是外在的感情,性是内在的习性,这磨礲我们个性的一个最好的因缘。

  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跟我们成就的功德有关系。当然有些人福报大,他一生的逆境少,但是他要成就一个坚韧的个性就比较困难,他要能够观察苦、空、无常、无我就会比较困难。这个世间上的事情的确是好坏是很难讲的。有些人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逆缘特别多,但是从这个当中刚好加强他这种坚韧的个性,他的韧性、他的忍力。忏功师父说修行依众靠众,他老人家讲出一个譬喻出来,他说我们洗这个马铃薯,你自己一个马铃薯要洗,要洗很久,这怎么办呢,你把很多马铃薯放在一起,互相地磨练,你磨我,我磨你,唉,全部都洗干净了。就是说依众靠众就是说呢,我们在大众当中好修行啊,因为每一个人带着各人的烦恼习气来到这个地方,人跟人之间的思想有差异、行为有差异,你刺激我、我刺激你。这个时候从刺激当中呢,就加强一个人的忍力。所以你一开始就住茅蓬你不能得到这样的功德,你没有得到别人磨练的这种因缘。所以说呢,尘劳一方面靠正念的加强而调伏,另一方面,尘劳在我们警悟苦空、在磨礲情性这方面,这件事情还是不可以避免的,你还不能避免,这个是非常需要的。

  那么这就是说,境无好丑,损益在人。这个尘劳的境界,有些人遇到尘劳的境界,他自暴自弃了,我不修行了!修行的境界障碍那么多;有些人从这个尘劳当中突破了,加强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所以说这个假观的确也是很重要。

  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