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70面,那么第一段我们是讲历缘对境修。这当中蕅益大师强调一个观念,说是“待无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脱累”。其实我们在修行的环境遇到了人事的障碍,我们与其花很多时间去向外攀缘、向外处理这些境缘,你倒不如去改变你这一念心,来得实际一点。智者除心不除境,关键在这个地方。要紧的是历事练心,而不去改变外境,大意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历缘对境修当然是应该以坐中修做基础,我们看第二段。每见人冗中偷闲吟诗习字,作种种清课,岂不能偷闲玩大乘,息心学定慧邪?那么蕅益大师在明末的时候说,经常有些人当然是五堂功课忙完了以后呢,他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干什么呢?“吟诗习字,作种种清课”,在世间法的诗字上去下功夫。那么你为什么不在寂静的时候“偷闲玩大乘,息心学定慧邪?”那么这个“玩”的话是研习,是解门,就是你应该在空闲的时候好好学习佛法、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是解门的一个正见。那么这个“学定慧”是一个行门,把这个正见的基础去修止修观、转成心中的正念。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这都应该是在寂静处的时候完成的。
那么为什么要在佛法多用功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道理:彼于诗字得少幻味,未尝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说世间的功德是一个幻味,是一种虚妄相,佛法的功德是一种真实相。在《瑜珈师地论》把佛法的功德跟世间的功德讲了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主要有两个差别。世间的安乐境界,第一个、它是有过失的,因为世间的东西它是依止攀缘心、依止无明妄想而活动,所以它会带动贪嗔的烦恼,有贪嗔烦恼的活动就是会有罪业,夹带罪业。那么我们在佛堂当中拜佛、打坐,也会得到安乐,而这个安乐是跟寂静相应的,它是没有烦恼、没有罪业相应的,它是跟圣道相应的,跟涅槃相应的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世间的安乐跟佛法的安乐是有过失和没过失的的差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坚固不坚固的差别。世间的功德是可破坏的,佛法的功德是不可以破坏的。因为一个依止无明妄想,不称合本性的。不称合本性,你这个是今生的境缘的生起去刺激妄想,生起一个虚妄的一种活动,死亡一到来的时候,把今生的妄想,饶你会思量,终归罔相,把今生的这些妄想完全破坏了。
我看唯识的论,那个注解,有一件事,说有一个老婆罗门的师父带了一个小徒弟在修学这个婆罗门的教法。那么这个小徒弟很笨,这老师父教他几遍他就是不会,师父很生气,拿着棒子打这个小婆罗门徒弟。这小婆门跑啊,他就追,追了以后抓到又打。那个时候有一个阿罗汉在树下打坐,阿罗汉他一入定就什么事都知道了,他实在是看不过去,就出来调和一下。说你为什么打他呢?他说我教他这部论《生起论》,这个是我们婆罗门最重要的教法,教过他几遍他都不会,我只好打他。阿罗汉说,你知道这部论是他前生他作的,你知道吗?这部论是他作的。唉呀,我看世间法是这种境界,就是说他过去生作了这部论,但是他跟佛弟子辩论的时候,轻慢佛法,形成罪障,今生变得愚痴。但是这部论是他作的,你还没有资格打他。所以世间法它就是不牢固,你在世间里面,圣人的那个清净心他有无漏的圣道的戒定慧的力量,他学世间法,这个世间法是牢固的,因为他根本是以清净心作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就无漏的圣道之前学世间法,这个世间法是不牢固的,那是不牢固的,那是一种虚妄的境界,那又不同。所以说,我们刚开始把精神体力去耗损在世间法,这个是非常可惜的,因为那是一种虚妄的境界。渴鹿追求阳焰,口渴的鹿一直追求虚妄的水,其实那个水是不存在的。“饶你会思量,终归罔相”,你死掉的时候,死亡一到来的时候,无常大火把你今生的这些学问、名言全部烧掉,完全破坏了,下辈子来的时候你还是搞不清楚状况。
然纵不得味,亦为无上菩提而作种子。我过去生在佛法中栽培的善根差,听闻佛法也听不懂,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你从现在栽培还不迟,你起码为以后做一个种子,无漏的种子。
且幼时诗字亦向不得味中来,安知佛法渐熏习,不于现身得受用邪?这个事情是这样,佛法的功德这种智慧是称合本性,所以它不可破坏。我们看这个经典上,佛陀经常会讲一些事情说,唉呀这个弟子啊他过去生是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做生意,把钱赚了以后要回家的路中间,经过一个寺庙看到有法师说法,他听了三句、四句,他听得很欢喜。好,这个欢喜跟三宝结下因缘了。经过几次的流转以后,这个善根成熟了,出生在三宝的地方,做五戒优婆塞、优婆夷,又继续地栽培善根。那么栽培了善根以后,当然也有造罪业,造罪业又到三恶道去,但是他那个善根的种子他是不会失掉的,这个罪业是不能破坏善根的。到了迦舍佛时代的时候,他出家了,作一个比丘或者比丘尼,但是人有善根,他还是有烦恼,他破戒,破戒了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把这个罪业受完了以后呢,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时候他的善根真实成熟了,遇到释迦牟尼佛,成就阿罗汉果。所以说你在佛法当中所栽培的善根是不可以破坏的。这当中祖师讲一个理由,说为什么世间法的栽培的善根是可破坏的,佛法不可破坏呢?因为它随顺本性故。佛法他的善根的栽培是称合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是这种境界,称合你的本性。那么世间法是违背你的本性的,向外攀缘,真如不守自性以后再向外攀缘,所以这两个方向还不一样。你在佛法中所栽培的点点滴滴,你说你这个人,你看他出家以后不就是破戒了吗?是的,他破戒了。但是他曾经出家的那个过程当中,他所栽培的善根,你还没有资格诽谤他。他曾经很认真地学习佛法,他所栽培的善根在他未来当中发动出来的时候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那个善根是不会因为破戒而破坏的。所以我们佛法的关键就是熏习,不断地熏习,你栽培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栽培十分有十分的功德,因为它称合本性故。
那么这个是讲我们静中应该在解行上多用功,这是一个真实不可破坏的功德,这是一个无漏的功德。
看总结: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诗字,吾见右军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见散乱艳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那么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有一定限量的精神体力,那么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精神体力用在世间的诗字上,这世间法是向外攀缘的。那么结果呢你顶多就像右军,是王羲之、王右军。王羲之是写字入木三分,说他在木板上写字,写上去以后你还擦不掉。看,唉呀,王右军写字那个功力能够把木头渗入三分。那么李白跟杜甫是诗。王羲之是字,是字写得好。这个李白跟杜甫呢是写这个诗,他还有一些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古人写诗写得好,他能够在短短几个文字当中,摄持很多很多诗的意境,读完以后你心中会出现一个诗的意境,那个意境出来,还有这种境界。但是他因为依止攀缘心,不出生死。他那个智慧没有一种解脱烦恼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他不能对治烦恼。那么佛法不是向外攀缘,它是向本性中安住,所以呢“吾见散乱艳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蕅祖以佛弟子当中两个最差的作例子,一个是孙陀利难陀。这个难陀尊者是佛陀的弟弟,他出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被佛陀勉强。但是他在佛法当中熏习久了,他的散乱心也慢慢调伏了,也成就阿罗汉了。周利槃陀迦他读四句偈,百日不能成诵,一百天四句偈背不起来,他那个愚痴的障碍特别厉害,但是他不断地努力,在佛法中修学,他最后也是成就阿罗汉果。就是说佛法它有对治散乱、对治愚痴的功能,这个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所以说,我们今生的精神体力你用在世间法上,那是不能解脱生死的,你死掉以后,你今生的努力、心中的妄想全部破坏了;你在佛法中栽培,你能够不断不断地积功累德,总有一天大事已办,得到真实的解脱。
这个佛法它跟世间法的不同,佛法有这个乘的功德,它有这个到彼岸的力量;世间法没有乘的功德,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它没有这种力量。这个事情它是这样,当然我们菩萨求法在五明中学,我们也应该学一些诗字、学一些方便法门来表显佛法,使令佛法在人世间能够流通下去,但是你刚开始的下手处,应该先成就佛法。因为你以佛法作基础,再去学世间法,这个世间法是带有佛法的味道的,是以佛法为根本,以世间法为用。你一开始出家就去学世间法,你这个世间法就完全是世间的味道,没有佛法的味道。这也不一样。你刚开始在佛法的解行上用功,成就了根本的功德,然后你为了利益有情故,为了令正法久住故,在菩萨戒允许你拨三分之一的时间出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世间法,广设方便,使令正法在人世间久住。但是因为你这个广设方便有佛法的根本作支持,所以会带有佛法的味道,这个地方又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是“用之佛法,吾见散乱艳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我们这一念心跟世间法接触、跟佛法接触,这个会有两个很大的差别。
好,止观篇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我们看乙五、净土篇第五。这个是正宗分的最后一科,净土篇。那么前面的持戒跟止观篇都属于圣道门,这个是讲净土法门,这个是很特别的法门。
我们看丙一、总标,先念一遍: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