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二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就是净土的无量无边的菩萨、大菩萨,不是娑婆世界往生,十方的那些法身菩萨也往生净土。他们怎么往生的呢?他们不是靠六波罗蜜往生的,“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还是靠忆佛、念佛的因缘而得生的。这是因果的相随顺,因果同时。就是忆佛念佛为因,成就四种净土为果,因地的功德不可思议,果地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是“德”,德的信心。

  第三个、信自跟信他,那么这个是就“能”、往生的能力,你怎么能够往生呢?我们知道净土的存在,我们也知道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呢?这个能力我们也要建立信心,一个自力信心,一个他力信心。那么在自力的角度,相信自心本具,相信极乐世界的所有功德,正报的功德、依报的功德,是我内心本具的。“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个是我们对自己的这念明了的心性有这样的德能生起信心。或者说信他,这个“他”是诸佛的教诲,在《弥陀要解》讲这个“他”有三种的他,他力:第一个、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释迦牟尼佛的话是真实的。第二个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真实的。第三、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决无二言,六方诸佛的赞叹、净土的殊胜,这件事情是决无二言的。“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他力的信心其实主要是相信弥陀的本愿功德力,相信弥陀的本愿绝对能够摄受你。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弥陀的摄受的缘故,所以我往生了。

  这个信自跟信他,在我们净土当中的确是有很明显的差别。有一种信行人,他在念佛的时候的一个思考是说,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这一念明了的心性什么功德都没有,那么就是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境界,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这一念明了的心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怎么办呢?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决定能够救拨我。好,我对弥陀名号通身靠倒,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那么这种人是决定可以往生的,叫信行人,以他力为诉求,我自己是一点都没办法。那么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因为弥陀,完全是弥陀的摄受,完全。那么在净土法门当中也有弘扬这个法门的宗派存在的。那么在净土当中也有一类的法门,就是属于信自的法门,就是法行人。法行人他就不像前面的那么感性,他也能够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他能够把这个佛法的法语来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说是“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我这念打妄想的心跟弥陀那个清净的万德庄严的心从本性上来说是无差无别的,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这样子呢,从自性的功德力当中呢,肯定了自己有成就极乐世界正报依报功德的德能,但是这个人他还是念佛,但是他念佛的心情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就是我的自性功德力是往生的亲因缘,这个名号它是增上缘,这就不一样了。“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他是站在清净心的角度,“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的一个角度来念佛。不是站在一个“我是业障凡夫,绝对不能仗自力断惑往生了生脱死”,站在一种业障深重的角度来念佛,那思考就不一样。这种人他会偏重在自力,法行人。这种人当然他往生了以后,品位会高一点,因为他通达诸法实相。他知道心力不可思议,但是他也知道法力不可思议,自他不二。所以这就是两个差别,在信心上,看出众生的种姓有差别。往生净土以后,这两个所成就的功德也会有差别,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因缘,这两个也会有差别。但是这两个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你偏重自力,不管偏重他力,都可以往生净土。

  那么这个是讲六种信心。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有关六信?

  问:主任慈悲。学生要问的是,前面有讲到说,就是“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济”,那后来主任又说要依众靠众,大家好象洗马铃薯一样,互相磨。这两个感觉上好像有一点冲突,一个是说我们要容人,同辈之间,另外一个是说彼此磨。

  答:其实这两个是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对人事的容忍是有限的,刚开始。我们刚开始来到僧团只是一念的善根,其实这个善根是信心的善根,而不是止观的善根,也不是智慧的善根。其实我们刚开始对于调伏烦恼的力量是很薄弱的,那么我们是过去的对三宝的信心,来到僧团,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那么大家在一起修学,有意无意之间就把自己的习气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彼此间就有一些问题存在。这个东西他不一定是故意的,但是他就很自然表达出来了,他很自然讲这句话,他讲那句话,那这个就是有障碍了,人跟人之间人事就有障碍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在修包容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虽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讲话的权利。懂吗?这个民主时代就是这样,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承认你有讲话的权利。就是一个和合的僧团,比如说我们讲,我刚开始也在想,佛陀要求我们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六和合,身口意的和合。这个和合怎么说呢?和合不是大家都一样。大家都一样那就不是因缘所生法了,每一个人过去的环境、成长因缘都不同,那怎么会和合呢?这和合的因素来自于互相的包容,不是要求大家的统一。这懂吗?就是我包容你,你包容我。大家定一个大方向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最低标准,你这个原则违犯了,不共住了。但是在这个大方向原则之下,容许人有差异的。所以僧团的相续,这个人跟人之间的相续,人跟人之间的和合,不是要求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是来自于包容。我包容你的差别,你也包容我的差别,所以依众靠众才能够培养包容的个性出来。否则的话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找一间茅蓬,我找一间茅蓬,就是这样子的,那佛法就衰微了。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佛陀跟无量无边的正法是靠僧团的维持,而僧团的维系就是要靠一种僧众的包容力。僧赞僧,佛法兴。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如何,这个和合怎么说?如法这当然没话讲,大家遵守一定的制度、一定的戒律来运作。这个和合绝对不是要求大家的统一,大家的一致,是容许有些差别因缘存在,是这样子的。所以依众靠众,一个从僧团历练出来的僧众,他的忍力比一个住茅蓬的强,这个是事实。当然住茅蓬的人,他真正用功了,他的心力强、行力强,但是他不一定能够跟人家协调沟通。他以后的弘法因缘偏重在个人的发挥,他很难成就一个团队的工作,所以他的力量有限,摄受一些有缘的眷属,就是这样子。这个人往生了以后,人在法在,人去法亡。但是你一个僧团诉诸于制度,能够使令僧团永续地经营下去,那真正能够给在家居士生起一个信心,唉呀,这个僧团还在,他知道他所归依的三宝的境界存在。这个世界上多几个茅蓬对佛法的住世贡献有限,居士他所缘的三宝境界是僧团,但是一个僧团的兴衰会严重地动荡到佛法的兴衰住持,一个僧团,那又不同。那么当然,根本上来说这是修我空观,但是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待人处世这些假观你还得要学习,否则你很容易去触恼众生。待人处世,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怎么去自励、怎么去容人、怎么去取友、怎么去利生,这都是有一些方法的,有内心的差别状态,这都是要学习的。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QCJ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明西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