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就是淨土的無量無邊的菩薩、大菩薩,不是娑婆世界往生,十方的那些法身菩薩也往生淨土。他們怎麼往生的呢?他們不是靠六波羅蜜往生的,“皆從念佛叁昧得生”,還是靠憶佛、念佛的因緣而得生的。這是因果的相隨順,因果同時。就是憶佛念佛爲因,成就四種淨土爲果,因地的功德不可思議,果地的功德也不可思議,這個是“德”,德的信心。
第叁個、信自跟信他,那麼這個是就“能”、往生的能力,你怎麼能夠往生呢?我們知道淨土的存在,我們也知道極樂世界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是你怎麼知道你有這個能力呢?這個能力我們也要建立信心,一個自力信心,一個他力信心。那麼在自力的角度,相信自心本具,相信極樂世界的所有功德,正報的功德、依報的功德,是我內心本具的。“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個是我們對自己的這念明了的心性有這樣的德能生起信心。或者說信他,這個“他”是諸佛的教誨,在《彌陀要解》講這個“他”有叁種的他,他力:第一個、釋迦如來決無诳語,釋迦牟尼佛的話是真實的。第二個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真實的。第叁、六方諸佛出廣長舌決無二言,六方諸佛的贊歎、淨土的殊勝,這件事情是決無二言的。“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他力的信心其實主要是相信彌陀的本願功德力,相信彌陀的本願絕對能夠攝受你。你爲什麼能夠往生呢?彌陀的攝受的緣故,所以我往生了。
這個信自跟信他,在我們淨土當中的確是有很明顯的差別。有一種信行人,他在念佛的時候的一個思考是說,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什麼功德都沒有,那麼就是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境界,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這一念明了的心攝持無量無邊的煩惱、攝持無量無邊的罪業。怎麼辦呢?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決定能夠救撥我。好,我對彌陀名號通身靠倒,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那麼這種人是決定可以往生的,叫信行人,以他力爲訴求,我自己是一點都沒辦法。那麼你爲什麼能夠往生呢?因爲彌陀,完全是彌陀的攝受,完全。那麼在淨土法門當中也有弘揚這個法門的宗派存在的。那麼在淨土當中也有一類的法門,就是屬于信自的法門,就是法行人。法行人他就不像前面的那麼感性,他也能夠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谛,他能夠把這個佛法的法語來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說是“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衆生,阿彌陀佛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所以我這念打妄想的心跟彌陀那個清淨的萬德莊嚴的心從本性上來說是無差無別的,是沒有差別的,那麼這樣子呢,從自性的功德力當中呢,肯定了自己有成就極樂世界正報依報功德的德能,但是這個人他還是念佛,但是他念佛的心情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就是我的自性功德力是往生的親因緣,這個名號它是增上緣,這就不一樣了。“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他是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的一個角度來念佛。不是站在一個“我是業障凡夫,絕對不能仗自力斷惑往生了生脫死”,站在一種業障深重的角度來念佛,那思考就不一樣。這種人他會偏重在自力,法行人。這種人當然他往生了以後,品位會高一點,因爲他通達諸法實相。他知道心力不可思議,但是他也知道法力不可思議,自他不二。所以這就是兩個差別,在信心上,看出衆生的種姓有差別。往生淨土以後,這兩個所成就的功德也會有差別,在整個成佛之道的因緣,這兩個也會有差別。但是這兩個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你偏重自力,不管偏重他力,都可以往生淨土。
那麼這個是講六種信心。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有關六信?
問:主任慈悲。學生要問的是,前面有講到說,就是“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濟”,那後來主任又說要依衆靠衆,大家好象洗馬鈴薯一樣,互相磨。這兩個感覺上好像有一點沖突,一個是說我們要容人,同輩之間,另外一個是說彼此磨。
答:其實這兩個是一件事情。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對人事的容忍是有限的,剛開始。我們剛開始來到僧團只是一念的善根,其實這個善根是信心的善根,而不是止觀的善根,也不是智慧的善根。其實我們剛開始對于調伏煩惱的力量是很薄弱的,那麼我們是過去的對叁寶的信心,來到僧團,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那麼大家在一起修學,有意無意之間就把自己的習氣表達出來,這個時候彼此間就有一些問題存在。這個東西他不一定是故意的,但是他就很自然表達出來了,他很自然講這句話,他講那句話,那這個就是有障礙了,人跟人之間人事就有障礙了。這個時候就是你在修包容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我們雖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講話的權利。懂嗎?這個民主時代就是這樣,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承認你有講話的權利。就是一個和合的僧團,比如說我們講,我剛開始也在想,佛陀要求我們一個如法和合的僧團,六和合,身口意的和合。這個和合怎麼說呢?和合不是大家都一樣。大家都一樣那就不是因緣所生法了,每一個人過去的環境、成長因緣都不同,那怎麼會和合呢?這和合的因素來自于互相的包容,不是要求大家的統一。這懂嗎?就是我包容你,你包容我。大家定一個大方向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最低標准,你這個原則違犯了,不共住了。但是在這個大方向原則之下,容許人有差異的。所以僧團的相續,這個人跟人之間的相續,人跟人之間的和合,不是要求所有人的思想都統一,是來自于包容。我包容你的差別,你也包容我的差別,所以依衆靠衆才能夠培養包容的個性出來。否則的話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找一間茅蓬,我找一間茅蓬,就是這樣子的,那佛法就衰微了。佛法二寶賴僧弘傳。佛陀跟無量無邊的正法是靠僧團的維持,而僧團的維系就是要靠一種僧衆的包容力。僧贊僧,佛法興。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如何,這個和合怎麼說?如法這當然沒話講,大家遵守一定的製度、一定的戒律來運作。這個和合絕對不是要求大家的統一,大家的一致,是容許有些差別因緣存在,是這樣子的。所以依衆靠衆,一個從僧團曆練出來的僧衆,他的忍力比一個住茅蓬的強,這個是事實。當然住茅蓬的人,他真正用功了,他的心力強、行力強,但是他不一定能夠跟人家協調溝通。他以後的弘法因緣偏重在個人的發揮,他很難成就一個團隊的工作,所以他的力量有限,攝受一些有緣的眷屬,就是這樣子。這個人往生了以後,人在法在,人去法亡。但是你一個僧團訴諸于製度,能夠使令僧團永續地經營下去,那真正能夠給在家居士生起一個信心,唉呀,這個僧團還在,他知道他所歸依的叁寶的境界存在。這個世界上多幾個茅蓬對佛法的住世貢獻有限,居士他所緣的叁寶境界是僧團,但是一個僧團的興衰會嚴重地動蕩到佛法的興衰住持,一個僧團,那又不同。那麼當然,根本上來說這是修我空觀,但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待人處世這些假觀你還得要學習,否則你很容易去觸惱衆生。待人處世,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怎麼去自勵、怎麼去容人、怎麼去取友、怎麼去利生,這都是有一些方法的,有內心的差別狀態,這都是要學習的。
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QCJ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法語四
示明西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