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QCJ1]

  我们把这个论文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那么我们这个三界的身心世界,蕅益大师以火宅来作譬喻。就是我们在三界得果报,若身若心,它就是有一个逼迫热恼的相貌,就像这个火宅一样,使令我们逼迫、使令我们热恼。那怎么办呢?我们这当中有两个选择方法,第一个、横超的。就是在这个竹筒当中,你从旁边咬一个洞出去,这个是横超。或者你愿意,竖出,就是这个节孔一个一个咬破,再出去,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可以选择。这是总标。

  那么这两种途径的差别蕅益大师在第二段再详细地说明。第二段: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这个出三界,有自力跟佛力的差别。说你愿意以你自己的自力,这个自力就是内心的戒定慧的力量,你完全人一定要靠自己,完全靠自己戒定慧的力量,解脱三界的见思烦恼,这个叫“竖出三界”。这件事情呢,“事难功渐”。这个“事”指的是因地的修行,这个“功”指果地的功德。那么“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假设我们今天的抉择是依自力的法门来出三界,你应该要先持戒为本,这个是三乘的基础,持戒。这个持戒,如果你要修圣道,不只是成就人天的果报,如果你这个持戒是为了圣道的因缘而持戒,那就不是守四根本重戒而已,那就是专精护戒、微细无亏,是这种境界。任何一个遮戒都会影响到你圣道的因缘。你只要犯到遮戒就一定要忏悔,否则就是障道。这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持戒很不容易了,那你要修行禅定、成就般若波罗蜜,那更不容易。所以这个“事难功渐”,这个功德它是次第的,一分的因地、一分的功德,两分的因地、两分的功德,自力法门就是这样子的。那么如果我今天是选择佛力的接引,我今天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佛力的加持来超三界,“事易功顿”。“事易”就是说他本身不用断烦恼,带业往生。他的重点在于保持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么调伏烦恼这就容易多了,在功德上是横超三界、圆证三不退,那这个功德是顿超的。所以这两个地方有不同。

  那么这以下蕅益大师作引证,先引祖师的开示,再引经典作说明。看祖师的开示: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慧远大师说,慧远大师那是不可思议,他老人家是法身菩萨,他还通达教理。慧远大师说,在所有的佛法的大乘法门当中,我们选择一个功高、成就高的,那当然是要成佛的,不能只是人天二乘果报,功高;第二个、易进,下手最容易,下手易成就高的,那在一切法门当中就是以念佛是最为殊胜的,这是慧远大师的说法。

  再看经典: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这末法时代的修行,一个障碍就是你很难成就禅定。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他那个时候是明朝初年,还是一个相法时代,宗大师说,在那个时候连成就未到第定都很少了,不要说初禅了。你成就圣道,起码是未到第定,起码。就是你修我空法空的智慧,他要断惑证真,才不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他是在禅定中断惑证真的,这个闻思的散乱心是不能断惑证真的。末法时代环境的因缘,你很难成就禅定,在明朝初年就很难。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要解脱生死,“唯依念佛可得度脱”,你只有一个比较简单的选择,就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解脱三界的生死。这个是引祖师跟经典来做说明。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就是这个佛力的法门,渡这个生死海你还不必靠自己游泳过去。游泳过去,你的体力也不支,这个生死的波浪也特别大,一下子就把我们淹没了。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坐个船。依止弥陀大愿船,在船当中呢就能够超越波浪的障碍,到达涅槃的彼岸,不劳功力,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好处。那么这是把自力跟佛力作了一个比较。

  第三个结劝: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出往生的三种资粮。这往生呢,第一个、“笃信西方捷径”,相信净土法门是出离三界的一个捷径。第二个、“至诚发愿”,这个愿应该是包括了厌离娑婆,也包括欣求极乐,两个方向的愿。第三个呢、“一心念佛”,专心地执持名号。那么以这样的三种资粮的功德,干什么?你不是要做大国王,求往生者。这三种资粮,求生西方,这件事情是一个大丈夫、大智慧、大福报人的一个抉择。

  那么反过来呢,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这个地方少一个“舟”字。)假设我们的信心不真实、愿力也不深切、修行也是打妄想,悠悠泛泛,那么佛陀虽然是大慈悲,把船准备好了,但是我们不肯去登船,那是佛也没办法。这个事情,看这个意思,这个佛力的的法门还是有自力的成份,就是你还得要登船才算。就是这个船准备好了,你要登船。弥陀的大悲愿力在法界成就了,深信诸佛皆充满,弥陀的大悲愿力昼三时、夜三时关照一切有情众生,但是你还得要想办法跟他感应道交,就是你要准备信愿行三资粮。这个是我们自己要准备资粮,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成佛之道,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愿意在有漏的世界生生世世地转世,在这个地方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直到成佛为止,这个人精神可嘉。我以这个有漏的果报体,不能念要他念,烦恼不能断要他断,抗拒你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一生一生地增上,直到成佛为止。这也是一个选择,佛陀也同意有这样的修行方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积功累德,成就佛道。第二个就是你思惟,在有漏的世界里面,生生世世转世,这当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退转的问题。发了菩提心以后,这个有漏的果报体、这个身心世界,烦恼障碍你。你看这个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曾经修了六十劫的发菩提心,花了六十劫啊,六十劫也是不少的时间。后来遇到恶因缘起了嗔心,退大取小。烦恼障碍你。第二个、你要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也会障碍你发菩提心。这个罪业是扰动性的,跟菩提心是相违背的。第三个、报障。你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你万一没有得到人身,到畜牲道去,这件事情也障碍你,障碍你发菩提心、障碍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三件事情在畜牲道都不能做,这个时间是空过了,完全空过了。这个就是有问题——退转。你今生如此,你不能说你下辈子还是如此,生命是没有主宰性,一切法无我,生命体里面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谁也不能对生命作任何的期许,谁也不行。所以说呢,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思惟,在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止观力薄弱的情况之下,我们好不容易在污泥当中,无量无边的无明妄想当中,开了一个小莲花,一个菩提心,我们为了护持菩提心的缘故,先到净土去,那个身心世界就没有障碍了。等到成就大乘正定聚——法身以后,你再回到凡夫这种有漏的身心世界的国土当中,再来积功累德。他的方法是这样的,先成就圣道,然后再积功累德,他这个办法是这样子的。先到净土去成就不退转的功德,然后再回入娑婆,那是一个法身菩萨,这个时候以法身菩萨的身份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以圣人的身份来住持正法,不要以凡夫的身份来住持正法,那就是比较庄严,那就不同。那么这个是我们在成佛之道当中呢,你有两个选择。

  我们看丙二、别明。前面讲到如果我们选择要先到净土去成就圣道,你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那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三资粮的差别的内容我们作一个别示。

  丁一、信。那么第一个就是信心,对净土的功德生起信心。这个“信”应该包括“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就是以一念的清净心对于“实德能”能够“深忍乐欲”。

  那么我们配合蕅益大师的六信,先讲这个净土的“实”,就是净土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那么净土的存在呢,蕅益大师要我们建立两个信心,第一个、从缘起的事相,我们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名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的确是有极乐世界的存在,它不是表法的。第二个、在理论上,在实相理上呢,我们也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我心性本无外故”。这个信事是容易理解的,在事相上有极乐世界的存在,在理性上相信极乐世界存在我们的心中。这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过去也讲过了,说譬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感到每一次弥陀跟我们的感应啊力量不一样,同样一尊弥陀,但是当我们对弥陀有信心的时候,我们感到弥陀对我的加持力大,当我们信心薄弱的时候,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小。可见得弥陀是在我们的心中的,随顺我们的心的因缘而变化的。所以极乐世界是存在我们的心中,如果说我们心中已经不相信净土了,这个净土对你来说是不存在了,你就没有净土了。所以说呢,在事上我们相信净土在十万亿土外,但是在理上我们相信净土它在我们的心中,这个距离不是障碍,只要我们能够跟弥陀相应,那么这个十万亿佛土,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这个不是距离的问题,这是相应不相应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净土的“实”的存在性,建立了理事无障的信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德”,对净土的功德生起信心。这个功德包括因地的功德,包括果地的功德。这个因地的功德就是信愿念佛,主要是对名号的功德要有信心。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它就是弥陀的化身,在因地上是这样的信心。那么在果地上呢,我们相信“…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