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QCJ1]

  我們把這個論文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是一個總標:出叁界火宅,有橫豎兩途。那麼我們這個叁界的身心世界,蕅益大師以火宅來作譬喻。就是我們在叁界得果報,若身若心,它就是有一個逼迫熱惱的相貌,就像這個火宅一樣,使令我們逼迫、使令我們熱惱。那怎麼辦呢?我們這當中有兩個選擇方法,第一個、橫超的。就是在這個竹筒當中,你從旁邊咬一個洞出去,這個是橫超。或者你願意,豎出,就是這個節孔一個一個咬破,再出去,這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可以選擇。這是總標。

  那麼這兩種途徑的差別蕅益大師在第二段再詳細地說明。第二段: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叁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叁界,事易功頓。這個出叁界,有自力跟佛力的差別。說你願意以你自己的自力,這個自力就是內心的戒定慧的力量,你完全人一定要靠自己,完全靠自己戒定慧的力量,解脫叁界的見思煩惱,這個叫“豎出叁界”。這件事情呢,“事難功漸”。這個“事”指的是因地的修行,這個“功”指果地的功德。那麼“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叁界,事易功頓。”假設我們今天的抉擇是依自力的法門來出叁界,你應該要先持戒爲本,這個是叁乘的基礎,持戒。這個持戒,如果你要修聖道,不只是成就人天的果報,如果你這個持戒是爲了聖道的因緣而持戒,那就不是守四根本重戒而已,那就是專精護戒、微細無虧,是這種境界。任何一個遮戒都會影響到你聖道的因緣。你只要犯到遮戒就一定要忏悔,否則就是障道。這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持戒很不容易了,那你要修行禅定、成就般若波羅蜜,那更不容易。所以這個“事難功漸”,這個功德它是次第的,一分的因地、一分的功德,兩分的因地、兩分的功德,自力法門就是這樣子的。那麼如果我今天是選擇佛力的接引,我今天是仰仗彌陀本願的攝受、佛力的加持來超叁界,“事易功頓”。“事易”就是說他本身不用斷煩惱,帶業往生。他的重點在于保持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那麼調伏煩惱這就容易多了,在功德上是橫超叁界、圓證叁不退,那這個功德是頓超的。所以這兩個地方有不同。

  那麼這以下蕅益大師作引證,先引祖師的開示,再引經典作說明。看祖師的開示:遠祖雲:“功高易進,念佛爲先。”慧遠大師說,慧遠大師那是不可思議,他老人家是法身菩薩,他還通達教理。慧遠大師說,在所有的佛法的大乘法門當中,我們選擇一個功高、成就高的,那當然是要成佛的,不能只是人天二乘果報,功高;第二個、易進,下手最容易,下手易成就高的,那在一切法門當中就是以念佛是最爲殊勝的,這是慧遠大師的說法。

  再看經典:經雲:“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脫。”這末法時代的修行,一個障礙就是你很難成就禅定。宗喀巴大師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他那個時候是明朝初年,還是一個相法時代,宗大師說,在那個時候連成就未到第定都很少了,不要說初禅了。你成就聖道,起碼是未到第定,起碼。就是你修我空法空的智慧,他要斷惑證真,才不是在散亂心的階段,他是在禅定中斷惑證真的,這個聞思的散亂心是不能斷惑證真的。末法時代環境的因緣,你很難成就禅定,在明朝初年就很難。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要解脫生死,“唯依念佛可得度脫”,你只有一個比較簡單的選擇,就是仰仗彌陀本願的攝受,解脫叁界的生死。這個是引祖師跟經典來做說明。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就是這個佛力的法門,渡這個生死海你還不必靠自己遊泳過去。遊泳過去,你的體力也不支,這個生死的波浪也特別大,一下子就把我們淹沒了。那麼我們怎麼辦呢?坐個船。依止彌陀大願船,在船當中呢就能夠超越波浪的障礙,到達涅槃的彼岸,不勞功力,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好處。那麼這是把自力跟佛力作了一個比較。

  第叁個結勸:夫能笃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出往生的叁種資糧。這往生呢,第一個、“笃信西方捷徑”,相信淨土法門是出離叁界的一個捷徑。第二個、“至誠發願”,這個願應該是包括了厭離娑婆,也包括欣求極樂,兩個方向的願。第叁個呢、“一心念佛”,專心地執持名號。那麼以這樣的叁種資糧的功德,幹什麼?你不是要做大國王,求往生者。這叁種資糧,求生西方,這件事情是一個大丈夫、大智慧、大福報人的一個抉擇。

  那麼反過來呢,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爲舟,如衆生不肯登舟,何哉!(這個地方少一個“舟”字。)假設我們的信心不真實、願力也不深切、修行也是打妄想,悠悠泛泛,那麼佛陀雖然是大慈悲,把船准備好了,但是我們不肯去登船,那是佛也沒辦法。這個事情,看這個意思,這個佛力的的法門還是有自力的成份,就是你還得要登船才算。就是這個船准備好了,你要登船。彌陀的大悲願力在法界成就了,深信諸佛皆充滿,彌陀的大悲願力晝叁時、夜叁時關照一切有情衆生,但是你還得要想辦法跟他感應道交,就是你要准備信願行叁資糧。這個是我們自己要准備資糧,是這個意思。

  我們在成佛之道,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願意在有漏的世界生生世世地轉世,在這個地方發菩提心、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直到成佛爲止,這個人精神可嘉。我以這個有漏的果報體,不能念要他念,煩惱不能斷要他斷,抗拒你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一生一生地增上,直到成佛爲止。這也是一個選擇,佛陀也同意有這樣的修行方法。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積功累德,成就佛道。第二個就是你思惟,在有漏的世界裏面,生生世世轉世,這當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退轉的問題。發了菩提心以後,這個有漏的果報體、這個身心世界,煩惱障礙你。你看這個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曾經修了六十劫的發菩提心,花了六十劫啊,六十劫也是不少的時間。後來遇到惡因緣起了嗔心,退大取小。煩惱障礙你。第二個、你要造了罪業這個罪業也會障礙你發菩提心。這個罪業是擾動性的,跟菩提心是相違背的。第叁個、報障。你在叁界裏面得果報,你萬一沒有得到人身,到畜牲道去,這件事情也障礙你,障礙你發菩提心、障礙你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你叁件事情在畜牲道都不能做,這個時間是空過了,完全空過了。這個就是有問題——退轉。你今生如此,你不能說你下輩子還是如此,生命是沒有主宰性,一切法無我,生命體裏面是一種業力的顯現,誰也不能對生命作任何的期許,誰也不行。所以說呢,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我們思惟,在一個資糧位的菩薩止觀力薄弱的情況之下,我們好不容易在汙泥當中,無量無邊的無明妄想當中,開了一個小蓮花,一個菩提心,我們爲了護持菩提心的緣故,先到淨土去,那個身心世界就沒有障礙了。等到成就大乘正定聚——法身以後,你再回到凡夫這種有漏的身心世界的國土當中,再來積功累德。他的方法是這樣的,先成就聖道,然後再積功累德,他這個辦法是這樣子的。先到淨土去成就不退轉的功德,然後再回入娑婆,那是一個法身菩薩,這個時候以法身菩薩的身份住持正法、續佛慧命,以聖人的身份來住持正法,不要以凡夫的身份來住持正法,那就是比較莊嚴,那就不同。那麼這個是我們在成佛之道當中呢,你有兩個選擇。

  我們看丙二、別明。前面講到如果我們選擇要先到淨土去成就聖道,你要具足信願行叁資糧,那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叁資糧的差別的內容我們作一個別示。

  丁一、信。那麼第一個就是信心,對淨土的功德生起信心。這個“信”應該包括“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就是以一念的清淨心對于“實德能”能夠“深忍樂欲”。

  那麼我們配合蕅益大師的六信,先講這個淨土的“實”,就是淨土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那麼淨土的存在呢,蕅益大師要我們建立兩個信心,第一個、從緣起的事相,我們相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名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的確是有極樂世界的存在,它不是表法的。第二個、在理論上,在實相理上呢,我們也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我心性本無外故”。這個信事是容易理解的,在事相上有極樂世界的存在,在理性上相信極樂世界存在我們的心中。這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過去也講過了,說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感到每一次彌陀跟我們的感應啊力量不一樣,同樣一尊彌陀,但是當我們對彌陀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感到彌陀對我的加持力大,當我們信心薄弱的時候,彌陀對我們的加持力小。可見得彌陀是在我們的心中的,隨順我們的心的因緣而變化的。所以極樂世界是存在我們的心中,如果說我們心中已經不相信淨土了,這個淨土對你來說是不存在了,你就沒有淨土了。所以說呢,在事上我們相信淨土在十萬億土外,但是在理上我們相信淨土它在我們的心中,這個距離不是障礙,只要我們能夠跟彌陀相應,那麼這個十萬億佛土,一刹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這個不是距離的問題,這是相應不相應的問題。所以我們對于這個淨土的“實”的存在性,建立了理事無障的信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德”,對淨土的功德生起信心。這個功德包括因地的功德,包括果地的功德。這個因地的功德就是信願念佛,主要是對名號的功德要有信心。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它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它就是彌陀的化身,在因地上是這樣的信心。那麼在果地上呢,我們相信“…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