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三面,丙二,别明。那么在我们大乘佛教的传承当中呢,我们要出离三界的生死,有两个主要的法门。第一个法门叫做自力的法门。那么自力的法门就是说我们依一念的烦躁扰动的这一念凡夫的心识,强迫它去熏习戒定慧。那么慢慢地使令这个戒定慧的功德力去消灭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障,解脱三界的生死,那么这种叫做自力法门。这个自力法门,蕅益大师说呢是事难功渐,这个因地的熏习戒定慧是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么他果地的功德他是有次第的,一分的戒定慧成就一分的解脱,两分的戒定慧成就两分的解脱,他是次第的成就。那么第二种法门叫做佛力的法门。这个佛力的法门就是说,我们在内心当中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在一个寂静明了的状态当中把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把它给现出来,跟弥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土去,那么这样子的境界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一念烦躁扰动的心去受用弥陀的功德海。那么这样子叫做事易功顿,因为他是一生能够成办的,所以叫做佛力法门,而且他是一个顿超的,直接去受用弥陀的大功德。
那么我们这一科是讲净土门,就是佛力加被的法门,这当中所要积集的三种资粮,前面的是一个总标,这一科丙二、别明。别明当中分三科,先讲第一科,丁一、信。那么这个信,净土的信有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个我们上堂课讲过了。
现在我们看论文。请合掌:
念佛功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QCJ1]
我们看论文。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念佛功夫,只贵真实信心。那么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呢,在刚开始的一个基础,要紧是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这个真实就是坚固不可破坏,遇到任何逆境的刺激,你对弥陀的信心、对往生的信心是不可以动摇的,叫真实。
那么这个真实的信心,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个信心。看第一个: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那么我们刚开始是以凡夫来修行佛法,不是以圣人的身份来修行佛法。那么以凡夫的修行佛法,我们开始在观照我们一念的心识,我们会发觉我们内心当中的确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垃圾在障碍我们,那么以一个烦躁恼动的心思去忆念广大功德的弥陀的名号,我们刚开始会有自卑感——弥陀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凡夫,我怎么敢说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刚开始对这句话很难承当,但是我们也愿意念阿弥陀佛,好歹让内心能够静下来。但是我们在佛法中不断地听闻大乘佛法、解第一义谛,突然间有一天,一念的光明出现,我们能够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妄想是无自性的,妄想无性,就是——没有错,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但是它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自性空的。这个时候我们以这样的一种清净的本性的基础点来忆念弥陀,我们再去体验印光大师的那一句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内心当中起大欢喜心,我们能够承当这句话的内涵。所以我们刚开始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大乘起信论》上说,这样一种本性上的根本,大乘起信:信佛、信法、信僧,信外缘的加持力、三宝力,信根本,这个信根本要花一万大劫,就是这句话要修一万大劫。相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你相信你这念打妄想的心、烦躁恼动的心,弥陀的万德庄严的心,从本性上来观察,是无差别的。就是把这两个心,我们把这个因缘所生法这些染净的因果都消灭掉,把它会归到原点来观察的时候,是其体无二的。这是第一个信心,这个是讲心力不可思议。
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这个是讲佛的功德力。我们要相信娑婆世界是一种业力所感的,有漏业力所感的,是苦恼的;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是一个归依处,炽然地欣求极乐、厌离娑婆。我们一般在佛法上修学,有一段时间,要厌离娑婆我觉得是不难,即使小乘的学者也可以做到。就是我们观察我们的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我们会对三界的流转感到厌恶,会找一个寂静的归依处。但是对于弥陀广大的功德的境界要生起好乐心,这件事不容易,这件事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厌离娑婆,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它是可思议境,我们现前能够感觉到这个臭皮囊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容易感觉。但是极乐世界的功德,那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比如说,一个有漏的众生他只是在人世间花几十年的时间修习五戒十善就能够得到诸天的不老不病的果报体,特别庄严的果报体,神通自在,身相妙好。那么阿弥陀佛以他法身的菩萨为出发点,经过尘点劫的积功累德,所创造的依正二报,那是不可思议的,尘点劫。所以说《华严经》说,佛的功德——“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第一句话是赞叹佛的功德的庄严,“与一毫端现宝王刹”,他那个法门的庄严、宝物的庄严互含互摄。那么这种宝物的庄严有什么好处呢?“坐微尘里转大*轮”,每一个佛的功德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的境界,他都能够流露出无量无边的法门,使令见闻觉知的人能够念佛、念法、念僧,他有这个法的力量。所以第二个呢,我们要相信呢佛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
第三个,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那么这个第三个是深信法力,就是我们所忆念的弥陀的名号。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相信仰仗弥陀万德洪名的加持,说我们能够至诚的回向,虽然我们误作恶行,我们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也曾经造了罪业,但是我们“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这个也很重要。这个净土法门带业往生,他是带业种子,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本身对于这种过失的行为,那种相续心一定要断除,假设我们内心当中还有想要造作罪业的相续心,那是不能感应道交的。就是你过去曾经造了罪业,但是你内心当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心情,这才可以,一定是断相续心。那么这种忏悔之力亦能往生,何况是我们的持戒修福种种殊胜的业力,岂不足于庄严净土哉?
这个带业往生,在昙鸞大师的《往生论》注,他有作一个说明,昙鸞大师说,为什么造了五逆十恶都能够以临终的十念佛号去消灭这个罪障、往生到清净的国土呢?这个五逆十恶是一个很大的罪,念阿弥陀佛才十声那么薄弱,这怎么回事呢?昙鸞大师说,这个关键点就是,他说,我们念佛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这是真实的功德,是称性的功德,那我们过去造的罪业是依止妄想,这是一个妄想的境界,说妄想是抵不过真实,举一个例子,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过去造了五逆十恶,但是当时所依止的心是依止虚妄的心,虚妄的,觅之了不可得的那个虚妄心。那么这个弥陀的名号是弥陀的那个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是我们第三个要建立,对弥陀名号的真实信心。虽然我们过去曾经造了罪业,但是我们真实地忏悔,我们现在一心一意地归依弥陀,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仰仗弥陀的名号的加持,决定能够往生,这是第三个。
相信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这中间三段。
看结劝: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那么我们这个净土法门这个信心的障碍有两个。第一个是信力不生。有些人他也是专心地念佛,他也是对弥陀名号能够专一地忆念,但是他信心不够,他不敢肯定他自己有佛性,他也不敢保证弥陀一定能够救拨他,所以呢使令这样一种胜业,本来念佛每一句佛号都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是不可思议,所以念念之间都不可思议,那么这样的一种胜业,因为你信心不够变成了人天可乐有漏的果报,就很可惜。这是第一个障碍,信力不生。第二种呢“又欲舍此别商”。他虽然念佛,他三心两意,啊呀,这个念阿弥陀佛陀佛恐怕是不够,再兼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结果就耽误了,把这个时间给空过了。所以说蕅益大师的结劝呢——“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我们在净土当中最主要要先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其它的你的行门,你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那些都不需要去更动的,加强这个信心,这个根本,最重要。
这个信心,从大方向我们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个就是自力的信心,就是前面说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一个自力的信心。第二个是他力的信心,你相信弥陀一定能够救拨你。虽然我过去造了罪业,但是弥陀的名号是真实的功德,过去的罪业是虚妄的境界,真实能够破除虚妄,就是仰仗弥陀的加被我们决定能够往生。当然这个人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也是两大派系。有一类…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