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P4

  ..续本文上一页界的曼陀罗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么当然供养佛陀是修福报,但是你见到佛陀你一定能够亲近十方诸佛、学习无量法门。所以这个神足通还很重要。你这个要广学无量法门、亲近十方诸佛,你没有神足通你根本没有办法到达。当然这个他心通也很重要,他心通,你观察众生的根基也是很重要。宿命通也很重要,这个在经论上说,我们一个有宿命通的人,他容易精进。就是你有宿命通,你知道你过去在地狱里受的苦,你不敢懈怠,你这个出离三界的心会强烈一点。所以说神通自在,不管就着上求佛道,也不管就着下化众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你一个很重要的因缘。所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身相妙好、神通自在,他是随顺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二个,无量众宝,奇丽庄严。前面的是讲正报,这里讲依报。这个依报的宫殿楼阁是无量无边的众宝,奇丽庄严。极乐世界的宝物庄严它是一个互含互摄的。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宝物,它不但是有色彩的光明,它还有香气,它的味道还特别的好。色声香味触,你去接触它的时候,极乐世界的宝物是柔软的。最重要的是,极乐世界的宝物能够演说无量的法门,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依报环境也特别的庄严,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依报环境,我们看到以后使令我们感到失望跟沮丧,这又不一样。

  

  第三个,饮食自在,应念而至。那么前面的依正二报,就是当然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到极乐世界他有这个习气,他还想吃饭。怎么办呢?饮食自在,随念而至。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欢喜什么样的饮食,无量无边的饮食,应念而至,随顺我们的心念马上现前,吃完以后呢又自动消失掉,它有这个饮食自在的境界。

  

  第四个,见佛闻法,道业增长,这个最重要。在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要能够亲近佛陀,这件事情是太重要了。当然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亲近佛像,亲近佛像也是很好的,礼拜佛像增长福报。但是你要是能够实际地去亲近一个有明了心性的佛陀,那境界就不可思议了。能够见佛闻法那也不可思议,要佛陀亲自为你说法,那佛陀是一个调御丈夫,佛陀能够善调一切众生的病,那当然是我们自己在超越烦恼方面那当然有很大的加持力了。这是第四个,见佛闻法,道业增长,这是四个。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它是梦幻泡影,但是它可是一个甜美的梦,相对极乐世界是一场恶梦又不同了,这个因缘又不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加以简别就是说,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那么假设我们今天我们不选择求生净土,我们选择继续在三界流转,不求生净土,这当中这个梦,它容易添梦。这个佛法讲等流性,说这个烦恼的种子它容易起现行,现行它又熏习另一层次的烦恼。说我们过去在三界当中跟很多的人结了恶因缘,也跟很多人结了善因缘。那么这种境界,我们得到人身以后,我们跟过去的冤家和亲属接触的时候,还会继续地起贪嗔烦恼。所以这个三界的流转,它这个果报体本身是杂染的因地所构成的,它很容易引生你的烦恼。所以佛陀说“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尚为鸽身。”就是说做蚂蚁,七佛出世还在做蚂蚁,它越做越糊涂,它内心当中的那个执取,唉呀,反正我就是一只蚂蚁,放轻松,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再把这个东西再搬回去,这个工作就做完了。那只蚂蚁做久了以后心性卑劣,从出生到出来得到人身的时候,他还有等流性。所以在三界流转当中呢,基本上它是不随顺圣道,基本上是障道的,障道的多。所以古德说,一个人今生的修学佛法,来生要进步的,百千万人当中找不到一个,大部分都退步的,退转的。所以说你今生的境界是这样子,你能够内心当中把《法华经》背下来,能够思惟甚深的法义,你下辈子来能够保存这种功力的,百千万人当中找不一个,大部分都退转了。死亡它障碍你圣道的相续,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添梦者也。那么求生净土者,醒梦者也,虽然它同样是梦,但是这个梦呢,它有这个醒梦的功能,它有让你觉悟的因缘。

  

  那么这个醒梦的因缘,智者大师他提出了五点,我们也说明一下。说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不退转呢,这个菩提心能不退转呢?第一个,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转。你到极乐世界,整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弥陀的大悲愿力的摄持,因为极乐世界它本身就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所以有弥陀大悲愿力。佛的力量摄持你,那就不可思议了。第二个,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长,故不退转。佛陀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彼佛光明”它能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有这个光明的照射,他能够不退转。这个前面的弥陀的愿力是摄持我们一念心,这个佛陀的光明是照射我们的色身,这两个都能够使令我们不退转,这个佛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水、鸟、宝树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转,这是讲法力不可思议。这个极乐世界有这个水、鸟,水啊,八功德水,各式各样的鸟,宝树。悉演妙法,增其正念,就是我们在极乐世界欣赏风景之余,那个甚妙的风景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使令我们“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地忆念三宝。蕅益大师在前面讲止观的时候,结劝的时候,勉强力行,功不虚弃。娑婆世界的修行是勉强力行,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修行他是强迫的。我今天不想拜八十八佛,不行,强迫自己去拜,拜了几十拜以后他欢喜了,他相应了。但是刚开始呢,他是勉强力行,因为烦恼它会抗拒这个清净的圣道力量,你内心的烦恼对这个净法是排斥的。但是极乐世界呢,阿弥陀佛的善巧,他能够把这种快乐的资具摄持在圣道当中,使令你见闻觉知的时候就把圣道的力量把它给吸收进去了,这是法力不可思议。第四个,纯诸菩萨以为道友,外无魔邪故不退。那么“纯诸菩萨以为道友”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没有恶因缘,当然最主要是极乐世界它没有女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这种魔邪的诱惑干扰,也没有魔王。在小止观上说,我们这个修习禅定哪,当然你平常是散散乱乱了,魔王对你是没有兴趣,你要从散乱心到未到第定,那魔王一定会来找你。那魔王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他的神通、他的福报力也不可思议,他障到你的时候,你也是很难过关的。那么极乐世界的境界里面,它没有这种魔眷属的干扰。纯诸菩萨以为道友,你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一起,拜八十八佛,这件事情非常殊胜。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这个也是很重要。就是你能够得到这个果报体,你能够使用很久。这个娑婆世界得到人身,你从二十岁开始觉悟、修学佛法,到八十岁、六十岁,刚好功夫最得力的时候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下辈子到天上去享受了,忘掉了,经过很久才继续修学佛法。那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呢,寿命永劫,“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你修学佛法成佛的因缘只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你再怎么懈怡,你有足够的时间成就等觉菩萨。就是这个寿命长,他不用受到这个死亡的干扰,这也是一个不退转的因缘。我过去曾经跟几个藏传佛教的法师讨论过一件这个转世的问题。有的法师到西藏去,他说,西藏当然他是求转世了,他说在转世当中他有一点疑惑,就是说有些这个转世他前世那个资粮、福德、智慧乃至于在止观的证量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他也是经过认证的,大善知识的认证,他今生转世的时候很平常。很多啊,很多大修行人他转世了以后,他就很平常。这个隔阴之迷也是力量很大,这个死魔它也容易去障碍你前生的明了性。所以蕅益大师他说“惑业求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我们这些资粮位的菩萨在烦恼当中要提起一份的戒定慧可不容易,点点滴滴、戒慎恐惧、不敢放逸,在佛法当中熏习,但是呢,这样的力量就像一个胚器,就是还没有用火烧的那个泥土,下一场雨以后又恢复成泥土的相貌,前功尽弃。这一场雨就是死亡,死亡到来的时候把你今生的戒定慧栽培全部破坏了。当然破坏的是你的现行,种子是在的。所以这个地方,寿命长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提供你一个随顺于佛道的因缘。

  

  这个事情它是这样,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从因缘观来破除主要是中观的学者。这个中观的学者修空观跟唯识与天台宗修空观是有点不一样。中观的学者修空观,他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观的学者是这样讲。说只要假借因缘所生的法,这些都是应该空掉的,因为它的自性都是毕竟空,不管这个是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但是这样子的人要相信净土就会比较困难一点,所以中观的学者相信净土的比较少,那唯识跟天台宗修空观是说“遍际本空,依它如幻”,说是“空”是破你的遍际执,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这些执着、这个应该空掉,但是依它起的“如梦如幻”应该要肯定的。“依它如幻” 就是,这个生命当中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你还得要决择,这一部分是不能空掉的。所以说唯识修空它是说,我们上学期在《唯识三十颂》讲过,唯识修无分别智是观“遍际本空,依它如幻”,就是如幻有、不能空。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什么因缘是随顺于生死、什么因缘是随顺于涅槃的这一部分是如梦如幻的,要保存下来,但是空掉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你自己的虚妄分别这一部分要空掉。所以我们修净土这一部分要注意。中观的空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依它起的法要保存下来,有所否定,有所肯定,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说“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所以依他起有转凡成圣的功能,这是第一个。“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依着离苦得乐的因缘来…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