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面。那么在第一段呢蕅益大师先讲到这个诸法实相的妙理,说从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来观察诸法实相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呢就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所谓万法唯识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就是从清净的本相来观察是一切相不可得、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扰动相也不可得、寂静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离一切相的境界,这是从摄用归体的角度来观察。那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现前一念心性它会随顺杀盗淫妄的因缘显出苦恼的三恶道的境界,它也会随顺五戒十善的因缘现出人天的可乐果报,它也会依止信愿持名的因缘现出极乐世界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就是依体起用,十方虚空,尘刹差别,皆吾性所现之相貌。就是我们在破执之前,先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是这个道理。好,这个道理懂了以后我们就能够破执。

  破执之前蕅益大师先把众生的执着先标出来:有人说了,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这种人多数是修般若法门的,中观的学者,或者是小乘的学者。中观的学者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一切有为法没有价值的,梦幻泡影,干嘛要求生净土呢?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么以这样子来问难求生净土的学者。

  那么蕅益大师看他怎样回答: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从体性来说,它不是一个有为的生灭相,它也不是一个无为的寂静相,从体性来说,它是离一切相。那么从作用说呢,因为迷悟的不同,因迷故即无为而成有为,三界的轮回生死,一念的妄想,它会变现各式各样的生死流转,就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你的确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但那是一念的梦幻心所变现的,如梦、幻、泡、影、露、电。这是因为迷的关系,妄想的关系,变现的生死果报。假设我们是这个作用上是随顺于返迷归悟,一念的智慧的相应,这个时候就是即有为成无为,就是变成一种寂静的涅槃相再现,如梦得醒,如幻相成为本质,泡沫变成水,影相变成本质,露水不易湿性,闪电不易常光等等。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那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先说明,就是从作用上来说呢,我们一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迷的作用,三界的生死轮回,一念迷生死浩然;第二个作用是随顺于觉悟的作用,那么即有为而成无为,一念的悟轮回顿息,一心当中有流转门还灭门,先把这个表出来,第二个再正式破执。

  再看第二段: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也!当然这个缘起有两个,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杂染的缘起,流转生死的、随顺于痛苦的缘起,比如说呢,妻子家缘、功名富贵、苦乐寒暑乃至于这种机锋转语,这个禅宗的机锋转语,我们都不能够放下,但是我们却独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清净的缘起加于否定而不求生,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为什么错误呢,蕅益大师讲出两个理由: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就着往生净土这个因缘来说,他提出两个不同的说法,第一个,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我们先讲绝待而论。我们在决择一个生命的缘起,当然圣人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圣人的心是无所得,痛苦跟快乐对他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我们一个有所得的凡夫,这个痛苦跟快乐对我们是影响很大。所以第一个我们先简别,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从苦乐这方面来简别。说是“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就是同样是梦幻泡影,但是这个感受有痛苦跟快乐的差别。这个苦谛,前面蕅益大师也讲很多,流转生死迟早会遇到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的苦,就算你到人天去你也要尝到无常败坏之苦。这个经典上说,诸天的天人,他临命终之前他就知道他要死亡,那么那个时候的痛苦比一般的人世间的苦恼还痛苦。他说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什么快乐的感受,他那个反正痛苦也是痛苦惯了,他也没什么差别。一个人长时间在诸天快乐,他知道他要坠落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从高楼上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他有这个神通,内心的恐怖不安、忧怖那是非常厉害的,所以诸天还有无常败坏之苦。所以基本上,三界是一场恶梦,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价值。那么念佛生于净土是一个好梦,虽然它是梦,但是它是一个甜蜜的梦。

  这个甜蜜的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据经论列出了四点,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

  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第一点,身相妙好、神通自在。说你如果愿意到极乐世界得果报,他那个正报的身心,身相妙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我们大家都知道,身相的庄严在弘扬佛法、摄受众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佛陀为什么要百劫修相好,因为要摄受众生。众生看到你庄严相好,他容易对于生恭敬心,生起信心。所以你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来弘扬佛法,占了很大的便宜,跟你用娑婆世界那种丑陋的身相不一样。第一个,身相妙好。其次呢,神通自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有五种神通。《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人民,清晨起来的时候,他拿着极乐世界的曼陀罗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么当然供养佛陀是修福报,但是你见到佛陀你一定能够亲近十方诸佛、学习无量法门。所以这个神足通还很重要。你这个要广学无量法门、亲近十方诸佛,你没有神足通你根本没有办法到达。当然这个他心通也很重要,他心通,你观察众生的根基也是很重要。宿命通也很重要,这个在经论上说,我们一个有宿命通的人,他容易精进。就是你有宿命通,你知道你过去在地狱里受的苦,你不敢懈怠,你这个出离三界的心会强烈一点。所以说神通自在,不管就着上求佛道,也不管就着下化众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你一个很重要的因缘。所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身相妙好、神通自在,他是随顺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二个,无量众宝,奇丽庄严。前面的是讲正报,这里讲依报。这个依报的宫殿楼阁是无量无边的众宝,奇丽庄严。极乐世界的宝物庄严它是一个互含互摄的。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宝物,它不但是有色彩的光明,它还有香气,它的味道还特别的好。色声香味触,你去接触它的时候,极乐世界的宝物是柔软的。最重要的是,极乐世界的宝物能够演说无量的法门,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依报环境也特别的庄严,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依报环境,我们看到以后使令我们感到失望跟沮丧,这又不一样。

  第三个,饮食自在,应念而至。那么前面的依正二报,就是当然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到极乐世界他有这个习气,他还想吃饭。怎么办呢?饮食自在,随念而至。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欢喜什么样的饮食,无量无边的饮食,应念而至,随顺我们的心念马上现前,吃完以后呢又自动消失掉,它有这个饮食自在的境界。

  第四个,见佛闻法,道业增长,这个最重要。在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要能够亲近佛陀,这件事情是太重要了。当然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亲近佛像,亲近佛像也是很好的,礼拜佛像增长福报。但是你要是能够实际地去亲近一个有明了心性的佛陀,那境界就不可思议了。能够见佛闻法那也不可思议,要佛陀亲自为你说法,那佛陀是一个调御丈夫,佛陀能够善调一切众生的病,那当然是我们自己在超越烦恼方面那当然有很大的加持力了。这是第四个,见佛闻法,道业增长,这是四个。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它是梦幻泡影,但是它可是一个甜美的梦,相对极乐世界是一场恶梦又不同了,这个因缘又不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加以简别就是说,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那么假设我们今天我们不选择求生净土,我们选择继续在三界流转,不求生净土,这当中这个梦,它容易添梦。这个佛法讲等流性,说这个烦恼的种子它容易起现行,现行它又熏习另一层次的烦恼。说我们过去在三界当中跟很多的人结了恶因缘,也跟很多人结了善因缘。那么这种境界,我们得到人身以后,我们跟过去的冤家和亲属接触的时候,还会继续地起贪嗔烦恼。所以这个三界的流转,它这个果报体本身是杂染的因地所构成的,它很容易引生你的烦恼。所以佛陀说“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尚为鸽身。”就是说做蚂蚁,七佛出世还在做蚂蚁,它越做越糊涂,它内心当中的那个执取,唉呀,反正我就是一只蚂蚁,放轻松,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再把这个东西再搬回去,这个工作就做完了。那只蚂蚁做久了以后心性卑劣,从出生到出来得到人身的时候,他还有等流性。所以在三界流转当中呢,基本上它是不随顺圣道,基本上是障道的,障道的多。所以古德说,一个人今生的修学佛法,来生要进步的,百千万人当中找不到一个,大部分都退步的,退转的。所以说你今生的境界是这样子,你能够内心当中把《法华经》背下来,能够思惟甚深的法义,你下辈子来能够保存这种功力的,百千万人当中找不一个,大部分都退转了。死亡它障碍你圣道的相续,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添梦者也。那么求生净土者,醒梦者也,虽然它同样是梦,但是这个梦呢,它有这个醒梦的功能,它有让你觉悟的因缘。

  那么这个醒梦的因缘,智者大师他提出了五…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