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4面。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净土篇。那么净土篇当中呢,蕅益大师讲到净土篇主要的是自力跟他力的和合,从自力的角度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要成就信、愿、持名三种资粮,那么从他力的角度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昼夜六时的加持。换句话说呢,我们这一念信愿持名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那么这个时候感应道交、往生净土,这个是净土法门的一个修学的缘起。那么这个信愿持名我们这一科讲到持名,持名的殊胜,这以下蕅益大师从内因跟外缘的两个角度来开展持名法门的殊胜。我们先把论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二)尝读十六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盖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则谓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谓佛非修证,何殊魔外?故《大佛顶经》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夫知其本因,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予己巳晤千里郑老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长公完德,尤穷工极致,完德久参“念佛是谁”公案。予谓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而更参“谁”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真如1]

  这段蕅祖是以内因、外缘两种的功德力来赞叹持名法门的殊胜。

  那么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看第一段,尝读《十六观经》云。那么蕅益大师曾经读过《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这以下分成三段来说明。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正遍知海”。那么这个“知”是一种智慧,当然是无漏的,对烦恼有对治力的无漏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是“正”,正确而不颠倒,这是一个如理智。那么这个“遍”是普遍,简别二乘菩萨的不圆满,这是如量智。这个前面的“正”是观察诸法的真谛理,这个“遍”是观察诸法的世俗谛,俗谛理,如量智。那么这个大海是对这种智慧的赞叹,甚深广大犹如大海,这个就是赞叹佛的功德。这个佛的功德当然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神通,但是它是以智慧作根本,佛陀是以一念清净的智慧发动出种种的三昧神通。这跟一般的外道,他虽然也发神通,但是他依止妄想来发神通,这个就是有漏的。这个地方是把佛的功德以智慧当根本。那么佛陀的功德,我们就要问了,一切法因缘生,佛陀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从心想生”,那么从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想”而引生的。这个“想”,它的体性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把境界的相貌取得,于境取相,然后安立种种的名言分别,这个是善的,这个是恶的,这是一个快乐的果报,这是痛苦的果报。就是这个“想”,它能够创造诸佛的功德大海。看《华严经》上,佛陀的意思,佛的功德是从菩提心开展出来的,根本是菩提心。但是他为什么会生菩提心呢?他不是一昧的无分别住能够发菩提心,不是的。他是要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无上菩提的功德,然后才能够发动菩提心。所以说,佛陀的种种的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因地,它的根本就是“想”,就有这样的一个思想、一种清净的思想来推动的。所以这个地方,“正遍知海”是果,因地就是“想”。凡夫的时候他有这样一种取相分别的思想。

  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然我们的“想”在无量无边的境界里面去分别、去取相,但这个地方举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想”在佛的境界里面想,这个“想”在佛的境界里面活动,或者是观想佛的相好、或者是观想佛的功德、乃至于观想佛的名号,你内心当中,它是在佛的境界里面在那个地方想。那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前面的心想佛只是一个因地,那么这以下是讲果地。你内心当中在佛的境界中想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念念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功德庄严,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想,他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

  那么这以下做出一个总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前面的两段作出一个总结。首先我们应该先注意这个“心”,前后两个都有一个“心”。这个“是心作佛”是一个因,“是心是佛”是一个果。佛法讲一切法都是有因果的,那么因果当中,它的根源是一念的心识,就是你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那么从因地的角度呢,我们这一念心“作佛”,“作”当然是一种思想的造作,在什么境界造作呢?在佛的境界里面造作,在佛的功德、佛的名号乃至于佛的相好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思想。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你这一念心当中就念念地成就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种种的神通三昧,这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生起他的功德。当然这句话也是通十法界了,我们也可以说: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你内心当中在地狱法界、在五欲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想法,各式各样的思想、各式各样的造作,你赞叹五欲的境界是快乐的,在五欲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妄想。哦,是心是地狱,你内心当中也就念念地成就刀山油锅的果报,所以这句话是通十法界的,不过它以佛法界作代表。

  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蕅益大师赞叹前面的经文是我们修学念佛三昧的主要的理论根据。你修念佛三昧所依止的理论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内心当中去以佛的名号来当所缘境,在佛的名号当中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契入弥陀的功德大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修念佛三昧之前,你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先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有资格修念佛三昧。

  这个“想”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升沉的关键。你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佛陀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无量无边的罪障是怎么有的呢?不是上帝给你的,是你内心当中的妄想生起的。但是佛陀在《观经》上也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你的“想”生起的。所以这个“想”它就是有染污的想、有清净的想,只有这个不同。舜做皇帝的时候,这个黄河泛滥,黄河一泛滥的时候、暴涨的时候,就把黄河两岸这些人民财产全部都破坏了,舜就要鲧来治水,鲧他要怎么治水呢?他用围堵的方式,做了很多墙壁,但是这个水一升起的时候,他要把这个水挡住,挡不住,就把这个墙壁破坏了,失败了。后来他的儿子大禹就很有智慧,他就用疏导的方式,他在黄河的旁边挖了很多的水沟,那么这个黄河泛滥的时候,就把这些水疏导到干旱的地方去灌溉这个农田。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于我们现前的这一念思想的修习也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也有很多很多邪恶的妄想,但是你可不能断灭它。因为佛陀跟你讲得很清楚,“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你一直保持无想,你以无想为因地,不可能生起佛的正遍知海,不可能,顶多是一个无想,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果报而已。所以,我们的心就像黄河的水一样,你不能随顺,但是你也不能断灭。随顺不得,断灭不得,关键在于转,转识成智,就是妄想起来的时候转念念佛,这个关键在这个“转”字。你的思想要转变,而不是要把这个思想给消灭掉。因为你把思想消灭掉了,那么“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无量无边的菩提心、无量无边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你就不能生起来,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是念佛三昧的秘要。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阿难尊者去托钵。那么到了一个类似贫民窟的小巷子,有一个身相丑陋、身体很臭秽的一个老妇人出来,他看到佛陀以后起大欢喜心,要来抱这个佛陀。阿难尊者就阻挡在前面,不可以,你的身体那么脏,佛是万德庄严,你怎么可以抱佛呢?佛陀让阿难尊者离开,让她来抱。那么这个老妇人就抱佛陀,抱了以后很高兴就离开了。那么阿难尊者就说,为什么这个老妇人看到你会抱呢?佛陀说,这个老妇人过去生,我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她连续五百世做我的母亲,做佛的母亲怎么会是这种境界呢?他说她生生世世障碍我出家,我出家的时候她障碍我,她就今天得这个果报。她障碍出家的因缘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的果报解脱以后,得到人身,丑陋卑贱。我们看这个故事的确是有一个启示,说她的儿子已经成佛了,她的过去生生生世世做佛的妈妈,但是她的思想没改变,佛陀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说这个人的果报是你内心的思想决定的,不是佛陀要给你什么你就有什么,佛陀也不能去违背缘起法的。就是说佛陀他会为你创造因缘,让你对三宝生欢喜心,说今生我让你看到以后你抱我,你生起欢喜心,你栽培善根,你那个对三宝欢喜心的思想生起,哦,你的作意改变了,是这样子改变的,因为你思想当中生起对三宝归依的心。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修习任何三昧的秘要,就是你这念心生起怎么样的思想,它就会创造什么果报,这关键点在于一切法是你的思想引生的。

  这是第…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