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段,这是一个总标。那么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就把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思想把它讲得更详细。盖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则谓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谓佛非修证,何殊魔外?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作一个简别。如果我们只知道“是心作佛”,而不知道“是心是佛”,就是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努力能够创造佛的功德,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就是一种性德,我们这个佛的功德是内心本具的,“则佛非固有,何异权乘?”换句话说呢,你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认为你这个能念的心具足跟佛一样平等的功德,你不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你认为说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是万德庄严,我对弥陀通身靠倒,这也是好的,但是呢,这个毕竟是心外求法。你只知道修德,而不知道性德,那这样子呢你的修行的功德有限,你修一劫比不上人家修一天,日劫相悖。或者说“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佛非修证,何殊魔外?”前面的观念他还知道努力,虽然心外求法,但是他点点滴滴还是功不唐捐。这个第二个思想就很可怕,他说是心是佛,但是不强调是心作佛,只强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这念打妄想的心本来具足佛的功德,所以也就不必念佛了,为什么呢?弥陀的功德我本来具足。这样子呢,“佛非修证”,这样子你跟天魔外道是一样的,就是这个自然外道。自然外道的思想就是说一切法是自然生起的,一切的有情经过八万大劫以后全部地自然入涅槃,所以你起各式各样的想法完全没有意义,所以结论:最好就是修无想定,反正你八万大劫自然地入涅槃。这个是错误的,你的因地是无想,你的果报怎么会有种种的三昧陀罗尼呢?不可能。你的因地是无想,你的果报一定是空亡的境界,一定不可能有妙用。所以说呢,这种自然外道它只强调信德,否定一种创造性的一个努力心。这个都是不对的,这两个都要简别。
故《大佛顶经》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以下蕅益大师引证,引用《楞严经》。那么《楞严经》在发明世间法,在讲这个六凡法界,就是有漏的法界,或者是出世间法、这个四圣清净的法界。这当中《楞严经》在发明十法界的时候,它强调两个东西:第一个、知其本因,《楞严经》很强调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这个是一个内因力。你这念打妄想的这个明了心,它有成就佛的功德的可能性,它也有创造地狱刀山油锅的可能性,就像这个黄金一样,黄金可以打造成一个佛像,它也可以打造成一个臭秽的马桶,都可以的,它有这个可能性。就是“知其本因”,从内因力来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它还强调“随所缘出”,事造法界。随顺你各式各样的因缘的造作,它会显现十法界的差别果报。所以我们讲这个因果,你应该要强调知其本因,又要强调随所缘出,内因力、外缘力。
夫知其本因,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那么从内因力来说呢,十法界都是“即心而是”,都是自心本具,所以佛的功德,当然是我们内心本具。那个弥陀的功德虽然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来具足,但是呢你还得要: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你还要假借忆佛、念佛的因缘才能够创造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天台宗,天台宗讲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它讲即空的时候,这个思想跟中观的思想是相合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从本性上来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杂染的刀山油锅不可得,清净的依正庄严也不可得,是离一切相,从即空的角度是这样。但是从即假的时候呢,天台宗讲这个“理具事造,同居一念”,就是你动一个念头,你念头一动,这个时候有理具、有事造。就是从理具来说,你这个念头里面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呢你起什么样的想法,你用杂染的想法来熏习这一念心,它就会去刺激这个杂染的这个德能使令它生起现行,你用清净的思想来熏习这个念头,它就出现功德的相貌。就是理具、事造这两个是互动的,同时存在的,理具事造,事造理具,就是智者大师以这个理具事造的一个互动的关系来安立假观。就是你动一个念头,那就有理具、有事造,有事造、有理具,是这样子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这个国王年纪很大,那么他的儿子这个太子,实在是不耐烦,不想再等下去了,他想做国王,就把他的父亲给害死,杀死了。杀死以后就作国王了,当然过了几年快乐的日子,但是这个杀父是一个逆罪,所以他后来就生了重病,花报现前,病得非常厉害。那么这个时候在这个国家的山洞里面有一个大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跟这个国王过去还有因缘,在三宝当中曾经同时修学过,他这个阿罗汉在三昧当中他就知道这个国王要堕落到地狱去了,他起了悲悯心。但阿罗汉度众生他是要看因缘,佛陀度众生是为度众生不情友,阿罗汉度众生他要去观察我为他讲这件事他接受不接受,他要不接受阿罗汉就不会采取行动。那么阿罗汉知道这个国王跟他有缘,他用那个神通力,屈伸臂顷就来到宫殿,他就跟国王说,你呀糟糕了,你杀死你的父亲你七天之后你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了。那么国王跟这个阿罗汉过去有因缘,他就相信,他说那怎么办呢?他说现在什么都没有办法救你了,你这七天要忆念佛,他这个不是念阿弥陀佛,念南无佛,连续念七天不能间断,你就有得度的因缘。讲完,阿罗汉当然讲话不多了,他就走了。这国王在这七天,他知道他的死亡就要到来,就整天昼三时、夜三时念南无佛,到七天的时候他那个杀父的罪业现行了,就到地狱去了。到地狱去因为他做人的时候他临命终的七天念南无佛,那么他有这个等流性,他的身体跟刀山油锅一接触的时候,痛苦啊,他就发动他的那个善根就念南无佛,那么他一念南无佛的时候放大光明,旁边的那些地狱众生也跟着念南无佛,这些人全部解脱地狱的果报,到人的果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到七岁的时候,他又遇到那个阿罗汉,就随阿罗汉出家了,七天当中证得初果,七岁的时候七天当中证得初果。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公案当中来思惟,这个人他曾经生起邪恶的思想去杀父。杀父者谁?当然不是身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杀父的是那一念他当初一个邪恶的妄想,创造了一个杀父的因地,创造一个刀山油锅的果报。他最后的一念的清净心证得我空的真理、入第一义谛、成就无漏功德,是谁呢?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还是他那一念去观想诸法实相的那一个思想,还是那个“想”。所以说呢,我们一念心性从理具的法界他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问题在这个事造法界,你去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他就创造刀山油锅的果报,生起邪恶的思想;你在三宝的境界里面思想,就创造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先明白这个道理,你这念心理具十法界、可也是事造十法界,事造十法界、可也是理具十法界。
那么这段到这个地方是把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缘起讲完,这以下蕅益大师正式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念佛法门的殊胜。
予己巳晤千里郑老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蕅益大师在己巳年去见郑千里老居士。郑千里老居士是雕刻佛像、绘画佛像的,他画得“微细精妙,巧逾天工”,巧妙等于是超越天工,上天的杰作都比不上他。那么蕅益大师从他所画的佛像这样的精妙,他悟到了一个道理:“心作心是”。这一切法是心所作,也是一切法心所成就、心所显现。我想我们有些经验,比如你去大陆照相,你把大陆的佛像照下来,你拿给台湾的雕刻佛像,拿给十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雕出的佛像会不一样。有些人他雕的佛像特别饱满,福报相,有些他雕的佛像特别隽秀。同一个佛像,他每一个人是雕他心中的佛像,不是雕你相片的佛像,这个佛像只是因缘,假借这个因缘。心作心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在雕他心中的佛像。那我们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的人的内心当中出现,他有不同的功德。有些人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念阿弥陀佛他只是当作摄心的方便,他没有归依的心,这个时候佛号在他的心中发挥的力量有限,非常有限。有些人他念阿弥陀佛啊,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它就能够把这句阿弥陀佛的功德开展出来,这句佛号在他心中一操作的时候,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道理,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一切法都是你内心所创造,也是你一切法内心所成就,因地的造作、果地的功德都是你心所造作、心所显现。我们也可以去体会,不要说别人,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同样一句佛号,你有时候念这句佛号你感觉到佛号加持力很大,你对弥陀信心强的时候;有时候你信心羸弱的时候,这句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它力量就薄弱,它这个道理就是这个意思,“心作心是”。
长公完德,尤穷工极致,完德久参“念佛是谁”公案。这个郑千里老居士的长公子完德、郑完德居士,他对佛像“穷工极致”,“穷”当然是一个极限,“工”就是特别的巧妙,他佛像画得特别巧妙而且非常的精致,精致而巧妙。但是这个完德居士,他修行是参“念佛是谁”。这个“念佛是谁”是这样啊,他也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他的重点,这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也万德洪名,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在他的心中也开始运转,但是呢他对这个佛号基本上是没有归依的心,他是假借这个佛号——唉,我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个念佛的是谁呢?为什么树木不能念佛呢?他的重点不在归依这句佛号,他的重点是在回光返照、刚刚是谁在念佛,当然不是嘴巴,他就去找那个念佛的人…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