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段,這是一個總標。那麼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師就把這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思想把它講得更詳細。蓋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則謂佛非固有,何異權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則謂佛非修證,何殊魔外?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作一個簡別。如果我們只知道“是心作佛”,而不知道“是心是佛”,就是說我們知道我們的努力能夠創造佛的功德,但是我們不知道是心是佛,這個是心是佛就是一種性德,我們這個佛的功德是內心本具的,“則佛非固有,何異權乘?”換句話說呢,你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不認爲你這個能念的心具足跟佛一樣平等的功德,你不相信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是你認爲說我是業障深重,彌陀是萬德莊嚴,我對彌陀通身靠倒,這也是好的,但是呢,這個畢竟是心外求法。你只知道修德,而不知道性德,那這樣子呢你的修行的功德有限,你修一劫比不上人家修一天,日劫相悖。或者說“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則佛非修證,何殊魔外?”前面的觀念他還知道努力,雖然心外求法,但是他點點滴滴還是功不唐捐。這個第二個思想就很可怕,他說是心是佛,但是不強調是心作佛,只強調“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這念打妄想的心本來具足佛的功德,所以也就不必念佛了,爲什麼呢?彌陀的功德我本來具足。這樣子呢,“佛非修證”,這樣子你跟天魔外道是一樣的,就是這個自然外道。自然外道的思想就是說一切法是自然生起的,一切的有情經過八萬大劫以後全部地自然入涅槃,所以你起各式各樣的想法完全沒有意義,所以結論:最好就是修無想定,反正你八萬大劫自然地入涅槃。這個是錯誤的,你的因地是無想,你的果報怎麼會有種種的叁昧陀羅尼呢?不可能。你的因地是無想,你的果報一定是空亡的境界,一定不可能有妙用。所以說呢,這種自然外道它只強調信德,否定一種創造性的一個努力心。這個都是不對的,這兩個都要簡別。
故《大佛頂經》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以下蕅益大師引證,引用《楞嚴經》。那麼《楞嚴經》在發明世間法,在講這個六凡法界,就是有漏的法界,或者是出世間法、這個四聖清淨的法界。這當中《楞嚴經》在發明十法界的時候,它強調兩個東西:第一個、知其本因,《楞嚴經》很強調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這個是一個內因力。你這念打妄想的這個明了心,它有成就佛的功德的可能性,它也有創造地獄刀山油鍋的可能性,就像這個黃金一樣,黃金可以打造成一個佛像,它也可以打造成一個臭穢的馬桶,都可以的,它有這個可能性。就是“知其本因”,從內因力來說,我們這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它還強調“隨所緣出”,事造法界。隨順你各式各樣的因緣的造作,它會顯現十法界的差別果報。所以我們講這個因果,你應該要強調知其本因,又要強調隨所緣出,內因力、外緣力。
夫知其本因,則十界無不“即心而是”,謂佛界非“心是”乎?那麼從內因力來說呢,十法界都是“即心而是”,都是自心本具,所以佛的功德,當然是我們內心本具。那個彌陀的功德雖然我們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來具足,但是呢你還得要:隨所緣出,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謂佛界非“心作”乎?你還要假借憶佛、念佛的因緣才能夠創造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天臺宗,天臺宗講我們一念心性的本來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它講即空的時候,這個思想跟中觀的思想是相合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從本性上來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雜染的刀山油鍋不可得,清淨的依正莊嚴也不可得,是離一切相,從即空的角度是這樣。但是從即假的時候呢,天臺宗講這個“理具事造,同居一念”,就是你動一個念頭,你念頭一動,這個時候有理具、有事造。就是從理具來說,你這個念頭裏面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呢你起什麼樣的想法,你用雜染的想法來熏習這一念心,它就會去刺激這個雜染的這個德能使令它生起現行,你用清淨的思想來熏習這個念頭,它就出現功德的相貌。就是理具、事造這兩個是互動的,同時存在的,理具事造,事造理具,就是智者大師以這個理具事造的一個互動的關系來安立假觀。就是你動一個念頭,那就有理具、有事造,有事造、有理具,是這樣子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的這個國王年紀很大,那麼他的兒子這個太子,實在是不耐煩,不想再等下去了,他想做國王,就把他的父親給害死,殺死了。殺死以後就作國王了,當然過了幾年快樂的日子,但是這個殺父是一個逆罪,所以他後來就生了重病,花報現前,病得非常厲害。那麼這個時候在這個國家的山洞裏面有一個大阿羅漢,這個大阿羅漢跟這個國王過去還有因緣,在叁寶當中曾經同時修學過,他這個阿羅漢在叁昧當中他就知道這個國王要墮落到地獄去了,他起了悲憫心。但阿羅漢度衆生他是要看因緣,佛陀度衆生是爲度衆生不情友,阿羅漢度衆生他要去觀察我爲他講這件事他接受不接受,他要不接受阿羅漢就不會采取行動。那麼阿羅漢知道這個國王跟他有緣,他用那個神通力,屈伸臂頃就來到宮殿,他就跟國王說,你呀糟糕了,你殺死你的父親你七天之後你要墮落到地獄裏去了。那麼國王跟這個阿羅漢過去有因緣,他就相信,他說那怎麼辦呢?他說現在什麼都沒有辦法救你了,你這七天要憶念佛,他這個不是念阿彌陀佛,念南無佛,連續念七天不能間斷,你就有得度的因緣。講完,阿羅漢當然講話不多了,他就走了。這國王在這七天,他知道他的死亡就要到來,就整天晝叁時、夜叁時念南無佛,到七天的時候他那個殺父的罪業現行了,就到地獄去了。到地獄去因爲他做人的時候他臨命終的七天念南無佛,那麼他有這個等流性,他的身體跟刀山油鍋一接觸的時候,痛苦啊,他就發動他的那個善根就念南無佛,那麼他一念南無佛的時候放大光明,旁邊的那些地獄衆生也跟著念南無佛,這些人全部解脫地獄的果報,到人的果報。到人的果報的時候,到七歲的時候,他又遇到那個阿羅漢,就隨阿羅漢出家了,七天當中證得初果,七歲的時候七天當中證得初果。那我們可以從這個公案當中來思惟,這個人他曾經生起邪惡的思想去殺父。殺父者誰?當然不是身體。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殺父的是那一念他當初一個邪惡的妄想,創造了一個殺父的因地,創造一個刀山油鍋的果報。他最後的一念的清淨心證得我空的真理、入第一義谛、成就無漏功德,是誰呢?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還是他那一念去觀想諸法實相的那一個思想,還是那個“想”。所以說呢,我們一念心性從理具的法界他有無量的可能性。但是問題在這個事造法界,你去五欲的境界裏面造作,他就創造刀山油鍋的果報,生起邪惡的思想;你在叁寶的境界裏面思想,就創造種種的功德莊嚴。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先明白這個道理,你這念心理具十法界、可也是事造十法界,事造十法界、可也是理具十法界。
那麼這段到這個地方是把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緣起講完,這以下蕅益大師正式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念佛法門的殊勝。
予己巳晤千裏鄭老居士,見所繪聖像,微細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蕅益大師在己巳年去見鄭千裏老居士。鄭千裏老居士是雕刻佛像、繪畫佛像的,他畫得“微細精妙,巧逾天工”,巧妙等于是超越天工,上天的傑作都比不上他。那麼蕅益大師從他所畫的佛像這樣的精妙,他悟到了一個道理:“心作心是”。這一切法是心所作,也是一切法心所成就、心所顯現。我想我們有些經驗,比如你去大陸照相,你把大陸的佛像照下來,你拿給臺灣的雕刻佛像,拿給十個人,他們每一個人雕出的佛像會不一樣。有些人他雕的佛像特別飽滿,福報相,有些他雕的佛像特別隽秀。同一個佛像,他每一個人是雕他心中的佛像,不是雕你相片的佛像,這個佛像只是因緣,假借這個因緣。心作心是,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在雕他心中的佛像。那我們這個道理也是一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的人的內心當中出現,他有不同的功德。有些人他也念阿彌陀佛,但是他念阿彌陀佛他只是當作攝心的方便,他沒有歸依的心,這個時候佛號在他的心中發揮的力量有限,非常有限。有些人他念阿彌陀佛啊,真實的信心,這個信心它就能夠把這句阿彌陀佛的功德開展出來,這句佛號在他心中一操作的時候,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道理,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一切法都是你內心所創造,也是你一切法內心所成就,因地的造作、果地的功德都是你心所造作、心所顯現。我們也可以去體會,不要說別人,不要跟別人比,跟自己比。同樣一句佛號,你有時候念這句佛號你感覺到佛號加持力很大,你對彌陀信心強的時候;有時候你信心羸弱的時候,這句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它力量就薄弱,它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心作心是”。
長公完德,尤窮工極致,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這個鄭千裏老居士的長公子完德、鄭完德居士,他對佛像“窮工極致”,“窮”當然是一個極限,“工”就是特別的巧妙,他佛像畫得特別巧妙而且非常的精致,精致而巧妙。但是這個完德居士,他修行是參“念佛是誰”。這個“念佛是誰”是這樣啊,他也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他的重點,這句佛號在他的心中也萬德洪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佛號在他的心中也開始運轉,但是呢他對這個佛號基本上是沒有歸依的心,他是假借這個佛號——唉,我怎麼能夠念佛呢?那個念佛的是誰呢?爲什麼樹木不能念佛呢?他的重點不在歸依這句佛號,他的重點是在回光返照、剛剛是誰在念佛,當然不是嘴巴,他就去找那個念佛的人…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