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五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哦,原來是我一念清淨心在念佛。所以這個禅宗它的“念佛是誰”基本上他是注意那一念心,不是注意那個佛。

  予謂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而更參“誰”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如果我們今天明白了“心作心是”的道理,你要參禅這個念佛,那真的是多此一舉。

  以下蕅益大師引證,爲什麼這樣多此一舉呢?

  第一個,《大集經》偈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那麼蕅益大師首先引用《大集經》。說有一個人,“但念彌陀佛”,當然這個“但念”就是他不修其它的方便法門,他也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他就專修一心叁昧,專心地憶佛、念佛,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名號,有時候觀想彌陀的功德等等。這樣子呢,“是名無上深妙禅”,這個是無上深妙禅。這個地方的禅是一個般若波羅蜜,不是禅定,是一個智慧。這個“深妙禅”一般指的是一個無漏的出世間的智慧。一般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分成兩種。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爲一切的有爲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爲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叁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禅。但是大乘的禅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從本性上來說都是畢竟空,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莊嚴在這個地方、在空性當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來。那這樣子呢,大乘佛法的禅呢是以妙有爲禅。大乘佛法認爲說,空只是一個方便,以無所得爲方便,是爲了要解脫這個執著的方便,生命的最高目的是妙有,是有依正莊嚴的。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它是無上的深妙禅,超越二乘的智慧。“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就是說我們在想像,或者是觀想、或者是觀像,這樣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這句話要分開來讀,它是不生,可也不滅。不生呢,它是贊歎它的真空的體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執;但是它不滅,它也不斷滅,簡別二乘的偏空。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呢,這個境界是跟諸法實相相應,因爲它是不生、它也不滅,它不滅、它也不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你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禅的,你還參念佛是誰,這多此一舉了。

  大勢至法王子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說我們一個生死凡夫,能夠見佛聞法,這件事情非常重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那麼現前當來要能夠見佛的因緣啊,你的因地是憶佛、念佛。有些人他能夠生在佛的世界,有些人生生世世見不到佛。這不是佛陀的安排,這也不是上帝的安排。你因地的時候你都不憶佛、念佛,你的生命體不能跟佛感應道交,不能跟佛這個接觸的。所以這個地方呢,你一定是憶佛、念佛的因地,才有可能在你生命的現前或者當來、當中見到佛陀。《小止觀》說有些人修空觀,他觀一切法空,他突然間見到佛。這要注意了,這有問題。因爲你因地沒有憶佛、念佛,你怎麼在果地上、得到叁昧的時候怎麼會有佛像出現呢?那一定是有魔來幹擾你。但是你因地的時候有憶佛念佛,你成就念佛叁昧的時候你自然可以跟彌陀見面,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蒙十方諸佛的說法而解脫的。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能夠見佛的因緣,一定是因地憶佛、念佛。

  永明禅師雲:“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跟一句佛號的相應,我們就一念佛,當下就契入了佛的功德法界。那麼把這個一念的境界再把它擴大、相續,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這個意思。

  壽昌禅師雲:“念佛心,即是佛。”什麼是佛?我們身爲佛弟子經常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佛乃至于要成佛,到底什麼是佛,我們的目標在哪裏呢?這個壽昌禅師講出一個消息,他說你念佛的心、那一個心就是佛,你不必向外追求,你在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這一句話我們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說。

  從自力的角度,這個念佛心他所念的佛,要以禅宗的意思這個是自力法門。他應該是憶念實相佛,就是——什麼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一念心生起的時候,觀一切法空,不生起自性執,這就是佛。當然這個也是佛,但是這個佛呢,你只是一個因地的佛,你因地當中念念地積功累德趨向于佛道,這個應該這樣解釋。那麼如果從他力的角度,念佛心即是佛。這個有他力加被,就是你念阿彌陀佛,觀想、觀像、持名,這個時候你是直接契入佛的功德大海,那是一個果地教,不是你現在成就,你是跟彌陀感應道交,是果地教。

  這個我前陣子我看一個念佛感應的故事。說這個大陸西安的地方有一個竹林子,住一個老人家。這個老人家在竹林當中,他編竹器過活的。那麼這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看到他前面有一個溪,一個清澈的溪水,走出兩個小鬼,走到他的屋前講話了。一個小鬼說,唉呀,看見你最近好像很歡喜,是什麼事呢?他說是啊,明天晚上有一個賣煤炭的人,他剛好會到我這個地方來,他可能會來這個溪水喝水,我可以趁他喝水的時候把他給抓下來,當我替身,我明天就可以解脫鬼的身體了,非常歡喜。唉呀恭喜你了!到明天的時候,這個老人家聽了以後,哦有這件事情!他第二天就特別注意。到傍晚的時候,果然有一個人,一個做生意、做買賣的,兩肩擔著這個煤炭呢搖搖晃晃地走過來,走過來呢到溪邊的大石頭他就休息了一下,歇歇腳。那麼渴了以後呢他就到那個溪,那個溪水很清澈嘛,他就要去喝那個溪水,他把那個溪水一喝啊,哎呀!這個溪水真是甘美啊!阿彌陀佛!喝了一口不夠,他又再喝一口,哎呀!這個溪水真是甘美啊!阿彌陀佛!也沒事,沒事了以後就走了。走了以後呢,到了晚上,那兩個鬼又出現了。那個鬼心情很沮喪,心情很懊惱。唉,你不是說要解脫鬼的這個身體嗎?他說是啊,本來是可以解脫的,但是這個人哪,他喝水就喝水,他又念阿彌陀佛。他一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放大光明,我都不敢靠近他,他第二次要喝的時候我心裏有准備,早點去抓他,他一喝又念阿彌陀佛,糟糕了,那個光明一現出來的時候,又把我抗拒掉了,我根本沒有辦法靠近,就白白錯失一個機會。

  所以講“念佛心,即是佛”。就是說啊,彌陀的廣大功德大海,他是已經成就的功德,問題是我們怎麼樣把佛的功德轉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呢?“念佛心,即是佛”,就是說我怎麼樣能夠跟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呢?就是你憶念彌陀的功德。印光大師講:“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憶念這句佛號,你當下就契入佛的功德,你不要再問說是怎麼樣成佛,你現在就是站在佛的功德上,你現在就是在佛的功德裏面,你還問說:唉,我怎麼能夠成佛呢?你現在就跟佛相應了。“念佛心,即是佛”,你在憶佛念佛的時候你就跟佛的功德相應了,你還在想說“念佛是誰”,那這個是有一點多此一舉了。

  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作出一個結論:夫何疑哉?夫何疑哉?淨土法門要緊——你一種直下承當。承當——能念的心力本身不可思議,你相信能念的心你具足彌陀的功德,又相信所念的佛號也不可思議,內因力也不可思議、外緣力也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百千萬句皆是不可思議。所以淨土法門要緊就是一種直下承當。

  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休息十分鍾。

  

  


  

   [真如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四

  序四

  贈鄭完德念佛序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