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7面。那麼這段論文蕅益大師是以這個《觀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從這個理具事造的兩重叁千來贊歎念佛法門的殊勝。這個我們一念心是一個創造生命的根源,所以我們一念心依止什麼樣的法會直接地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的果報。在這個大乘經典的傳承當中,主要是兩個傳承,第一個是般若系的《般若經》,一個是《法華》、《華嚴經》。《般若經》的法它的關鍵點是以空性爲歸依處,你看《般若經》它對這個緣起的法不是很贊歎,說這個生死是畢竟空、涅槃也畢竟空、色身香味觸法都是畢竟空,這個十八界畢竟空,苦集流轉門畢竟空,滅道也畢竟空,雜染法、清淨法都是畢竟空。所以這個《般若經》,如果我們今天依止般若法門修,是心作空性,是心是空性,你以後的果報體就是一個畢竟空的境界。《華嚴經》跟《法華經》那個態度就不同,贊歎緣起,贊歎積功累德,鼓勵菩薩要廣修六度萬行,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華嚴經》跟《法華經》的這樣一個思想是以妙有爲究竟的。所以天臺宗認爲《法華經》是圓滿的,不是對立的,《般若經》是一個方便教法,是佛的方便說。你看那個《唯識叁十頌》說,《成唯識論》也說,《成唯識論》說這個八地菩薩他所證的空性跟十方諸佛無差別,他這部分已經跟佛完全一樣了,在畢竟空這一方面,但是八地菩薩要成佛還要一大阿僧祇劫,那他做什麼事呢?他要從空出假,積功累德,成熟衆生,莊嚴淨土,他要在這一切的有爲法當中去積功累德還要花一大阿僧祗劫。所以空性只是一個方便,真正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妙有,應該是這樣子的。禅宗有一句話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說弟子心不安啊,我內心當中什麼是我究竟的歸依處?東去、西去,你這一念心哪,向東去思惟善,向西思惟惡,都不是大安樂處,什麼是大安樂處呢?萬裏無寸草,一切法畢竟空,這個是你的最大安心處。當然這個也是安心處,但是我們淨土宗也應該肯定地說出,東去西去不如到萬德洪名處去。畢竟空還不是真正的歸依處,東去西去你不如安住在萬德洪名處去,畢竟空當中還能夠念念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超越萬裏無寸草處去,超越它。所以,“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它是無上的深妙禅。“夫何疑哉?夫何疑哉?”淨土法門,當然,這句佛號一般人不容易承當的。一般人說一切法畢竟空是歸依處,很多人能夠接受的,大乘能夠接受,小乘能夠接受,但是這句萬德洪名要能夠直下承當的人,我看是少,不容易,這種圓頓種性的人到末法時代慢慢少了。那麼這段是蕅益大師從緣起的角度來發明淨土的殊勝。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到底是散亂心還是一心不亂的心?這個事情是這樣,假設你剛開始是散亂心,憶佛念佛,是心作佛,但是你也願意去歸依彌陀,在彌陀當中生起大的歸依心,憶佛念佛,那麼這個時候是心作佛,你這個佛可能只是名字位的佛,那個佛可能只是阿彌陀佛的少分功德,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已經跟佛相應了。就是說你當初念佛的時候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你用這個雜亂的心、散亂心對彌陀的名號通身靠倒,那麼這樣子你的果地也是佛,也是是心是佛,但是這個是什麼佛呢——佛的少分功德。如果你這念心是一個專注的叁昧心,那不可思議了,你憶佛念佛,那你可得到佛的多分功德,那功德大。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都是安住在佛的境界,這個意思懂嗎?這有差別。所以淨土宗雖然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是這當中有很多等級的,很多等級。你是一個國王的王子,你剛剛出生,他什麼事都沒有幹,但是你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王子,他是王種。他也可以受用皇宮裏面的境界,當然他的活動有限,他大哥長大以後那當然他受用功德更大,但是他們都是王種,他們的種姓是一致的,他們跟阿彌陀佛同一鼻孔出氣,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能夠在相信彌陀的基礎之下,我們再學習大乘佛法、開展智慧、再積功累德,那你再操作這句佛號,那又不同了,那跟一般人念佛又不一樣了。同樣跟彌陀感應道交,那你能夠去吸收到佛更大的功德,那也是無量的差別。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法門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在歸依彌陀的大方向之下,你不妨積功累德,但是積功累德你還是會歸到一句的彌陀萬德洪名,正行助行,助行正行,是這個意思。
問:請問主任,那個鄭老居士繪畫的那聖像就是巧逾天工,那“恍悟“心作心是””那是什麼意思?
答:他的意思就是說,《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畫出種種五蘊。說這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果報體是一只狗的果報體,是怎麼出現的呢?是他的心畫出來的,他過去有這種卑劣的思想,就把這個五蘊的果報體創造出來了。這個諸天,五蘊特別的莊嚴,他的色法特別的莊嚴,他的思想也特別地靈光,心如工畫師,也是心創造出來的。說蕅益大師看到這個聖像畫得這麼好,我們也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念佛是誰?畫佛像的是誰?我的手畫的,不對!手不能畫佛像,是你的心畫出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畫佛像會不一樣,其實每一個人都在畫他自己心中的佛像。蕅益大師,哦,原來是這樣子的,心作心是。可能這個佛像跟鄭老居士長得很像,一般人都是這樣,你看畫佛像的人,你注意看,哎呀這個人跟他長得有幾分相似,有幾分相似。什麼人畫出來就是什麼佛像,因爲他心中所緣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那意思就是說蕅祖悟到了這個道理,因爲這個佛像跟這個老居士有幾分相似,心作心是。
我們看最後一段,丙叁、結示。我們把淨土法門作一個總結。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教,圓收無量百千叁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後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叁心兩意,深信淨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爲正行,以六度等爲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爲向上,則腳跟不穩,禅淨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C1]
這一段蕅益大師以禅淨雙修的真實義來作一個淨土的總結,什麼是禅淨雙修?這個地方也做出了一個說明。
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教,圓收無量百千叁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念佛法門在解門上是該羅八教,在行門上圓收無量百千叁昧。因爲你念佛,你所歸依的是佛的功德。你要能夠明白佛的功德,那你要學習五時八教,要廣修無量的叁昧,你真正要能夠明白這句佛號的真實義,那不簡單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界衆生只有仰信而已。那麼我們所歸依的萬德洪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是一個這麼高深的境界,但是它下手又特別直捷痛快。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相應了,就直接契入彌陀的功德海。下手易,成就高,就是這句話。
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後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那麼在一切念佛當中呢,你要觀想、觀相,觀想就是念法門,念相就是觀相或者是觀察諸法實相,觀諸法實相來觀察一念清淨心,那麼這樣子的念佛都一定要先明白實相的道理才能夠下手修行,絕對不可能夾帶疑情就能夠觀相觀想的。我過去在齋戒會的時候,有一次忏功師父在晚課以後開示,他說我們一般人業障深重,不要兩個眼睛一直盯著佛看,就會出事情的。有些人他一直看佛,看一看,他作出一個結論,他說剛剛佛陀對我微笑,這個就是要著魔的一個前方便,你老是心外求法你遲早要出事的。所以一般觀想觀相,你要不能夠明白一念心是清淨本然、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你老是心外求法,這個很容易出毛病的,魔王也能夠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說觀想觀相的法門也是好,但是你一定要先開真解然後下手,絕對不能夾帶疑情的道理,不可能。那就是一個很高的標准了。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叁心兩意。念佛法門你以什麼是佛——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你的歸依處、就是佛,你能夠深信,直下承當,不要叁心兩意。什麼叫不要叁心兩意呢?蕅益大師講出一個標准:深信淨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爲正行,以六度等爲助行。這個就是“蓦直持去”。你對這句佛號要相信,相信這句佛號一定能夠救撥你。相信、發願——第二個你要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爲正行,以六度爲助行,以萬德洪名爲你的根本法寶,然後攝持無量無邊的波羅蜜,旁邊是助行。這樣子呢,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
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爲向上,則腳跟不穩,禅淨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如果你念佛的時候你還參究“念佛是誰”,那這樣子呢你這個腳跟不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念佛的時候對這句佛號是有信願的,信願決定的。你開始參究的時候,誰在念佛?這個時候你的信願就動搖了,腳跟開始動搖了,這句佛號在你的心中發揮的力量就有限了,你跟彌陀就沒有感應道交了。所以這個“腳跟”就是說你一定要信願具足。你一參究念佛是誰,它就動搖你的信願了,這個時候禅也失掉,淨也失掉,所以“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標弄清楚。
這個事情它是說,禅淨雙修,可不可以雙修?可以雙修。但是它是以信願爲引導,以般若波羅蜜爲助行。所以說,禅淨雙修,你的所緣境還是佛號,但是你知道你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是“心作心是”,彌陀的功德不是外來的,你爲什麼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外來的,不是從心外得來的,是你在心中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的,心作心是…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