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就是禅。你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你對佛號還是一心歸命。所以說呢,這個禅淨雙修它的所緣境還是佛號。但是這個參究不同。參究,它念佛它的所緣境是一念心性,觀察一念心性,那你跟彌陀根本沒有辦法感應道交,因爲你不以名號爲所緣境、不以名號爲歸依境,那不行的,那完全是自力法門。所以說,禅淨雙修可以,但是你要站穩你的腳跟,你的腳跟就是信願持名,這是根本法寶。你對佛號是信願,而且你是憶念佛的名號。然後這個禅呢、智慧呢,是幫助你了解你在念佛的當下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不在十萬億土外、在你的心中,成就。就是莫向外求,般若能夠告訴你這個消息,莫向外求,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這個禅淨雙修,你要掌握這個關鍵,你要站穩你的腳跟,以信願持名爲基礎,然後以般若爲智慧、爲助行,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再看甲叁、結勸,這個是我們叁大科的最後一科。
乙一、結示法要。我們請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學道,一要真爲生死,二要具足剛骨,叁要開發見識。無真實爲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爲出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欲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萦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禅爲功德,或以空寂爲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重說偈曰:佛性衆生性,一性無二性。迷之沈六道,悟之爲叁乘。迷雖無量惑,厥病唯有叁: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叁者雖勇猛,得少便爲足。以此叁病故,長夜在生死;或複出生死,亦墮權小乘。我依諸佛語,爲設叁妙藥。一者怖生死,對治根本病,念念如救頭,莫複存余想。二者奮剛勇,降伏愛見魔,五欲不能牽,八風不能動。叁者開正見,遠離諸邪曲,根選擇圓通,現生成正覺。此叁或自具,或複藉余緣,唯有明師友,名爲真實救。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開示真實乘,令行稱性修。修性不相離,斯名正覺印。迷性言修習,修墮有爲功,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與祖,垂訓鹹雙顯;雖或性奪修,而非不修習,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性非修不顯,修非性不立。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廣大弘遠心,親師習正法,必能親悟入,知我言不誣。[C2]
我們前面的正宗分是五大科,發心篇、正見篇、持戒篇、止觀篇跟淨土篇。那麼我們把整個修學佛法的內涵以這一篇作一個總結,前面的論作一個總結。這個論文我們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個大科是一個長行文,第二大科是一個重頌。長行文是把這個病相說出來,重頌呢蕅益大師開出藥方。
看第一個長行文。長行分成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第二個別釋,先看總標。
學道,一要真爲生死,二要具足剛骨,叁要開發見識。在第一科蕅益大師講到,我們要修學佛道呢有叁個重要的內涵,第一個、你要能夠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出離心、菩提心,第一個。第二個、要具足剛骨,你要有堅定的行力。第叁個、要開發見識,你要能夠明白諸法實相。這個具足剛骨是偏重在行門,開發見識是解門,這兩個。
這叁個內涵蕅益大師把它詳細說明。
無真實爲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爲出世聖賢。那麼你在修學佛法當中你根本不想出離生死,你爲什麼拜《八十八佛》、爲什麼誦《楞嚴經》、誦《楞嚴咒》呢?你下輩子想做大國王。那麼雖然你有遠大的志氣力量,那你只是在世間得果報,不能做出世間的豪傑、聖賢,因爲你內心當中根本不想了生脫死,沒有那個動力來趨向于聖道,那最後是在有漏世間得果報。
第二個、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欲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說你內心當中真正知道叁界是苦了,想要解脫叁界的果報,說這個下輩子給我做大國王、轉輪聖王我都不要了,我一心一意地要追求佛的無漏涅槃、大般涅槃,這涅槃當中那種沒有煩惱、沒有罪障、沒有老病死的境界是最大的歸依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這樣的認識。但是你缺乏剛骨,沒有那個堅定的行力,這個時候五欲的境界刺激你的時候,你就退轉了。這個我們看《高僧傳》,曆代的祖師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要有剛骨。你看印光大師,有人問印光大師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起煩惱,要怎麼辦呢?這起煩惱我又不想念佛,應該怎麼辦呢?印光大師說這個時候,不能念要他念、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行力,強迫自己那個堅定的行力。這個行力的栽培跟一個人的行門有關系,一個行門做得多的人,你經常拜佛、經常靜坐,加強你的專注力,這個人行力會強。你一天到晚散散亂亂,你的行力會薄弱,它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這個剛骨跟禅定,當然這個禅定要有持戒做幫助,跟戒律有關系,你經常訓練自己去專注的時候,這個人念力強,剛骨。
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萦惑;說你這個人也知道叁界的生死是痛苦的,你有很大的行力,但是呢你不明白生命的真相,那麼你也不知道一個人他爲什麼會墮落、一個人爲什麼會成就,被這個邪知邪見的師友所引誘,被內心的輕安少得所迷惑。這個邪師惡友是外緣,外在的因緣,這個輕安少得是內因,內心的境界。
什麼叫輕安少得呢?蕅益大師把它開展出來,叁種: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我們一個人在修專注的時候,從一個散亂心到未到第定,那有很多很多的光影門頭。就是你這個心本來是散散亂亂,你開始專注了以後,這個時候真妄交攻,會把你內心當中的煩惱逼出來,猶其是看到什麼、看到什麼,每一個人煩惱不同,看到的境界會不同。《楞嚴經》五十陰魔就解釋,貪煩惱重的人修禅定他容易看到什麼境界,嗔煩惱重的人他看到什麼境界,各式各樣的。那麼如果我們不能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心隨境轉,那你就出狀況了。或者說“或坐知見窠臼”,前面的境界的幹擾是煩惱引生的,這是一個邪見,有些人他能夠解脫煩惱但是他生起邪見,或者是斷見、常見。他打坐以後,在禅定當中他也想出一個道理出來,但是是邪知邪見,障礙他的聖道。我個人的看法,一個人要解脫知見的窠臼,你這個學習的態度謙虛一點對你有極大的好處。你願意能夠聽聽善知識的開導,就算你過去有一些不好的思想來障礙你,但是你容易超越。驕慢的人他過去熏習一些外道的思想,他不容易超越,就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這個古德說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講得很真實。謙虛的人得到利益了,驕慢的人他損傷了,是這個意思。
乃至或以味禅爲功德,或以空寂爲家鄉。那麼當然,禅定是成就聖道的必經過程,斷煩惱不是在散亂心,但是在禅定當中呢我們容易以味禅爲究竟的功德、以空寂爲究竟的家鄉。這個味禅是講四禅,四禅當中有殊勝的叁昧樂,叁昧的法味,這個時候你很可能就——唉呀,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殊勝的叁昧樂。或者是空寂,這個空寂就更微細了,它那個空寂是不苦不樂,舍受,內心一片寂靜,這個四空定。但是四空定的定太強,智者大師說在這個四空定當在“爲叁昧酒所醉”,在禅定當中如癡如醉,他有定無慧、沒有觀慧,這也是一個障礙。爲四禅或四空所障礙。
最好,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你頂多就是證得空性入無余涅槃,很難趨向于無上菩提。
如果我們今天剛出家,看到蕅益大師這段開示,你可能會不以爲然。你說,修行成佛之道那麼多障礙啊?煩惱障礙你,邪見障礙你,這是很粗的。你解脫煩惱邪見以後,禅定的叁昧樂這也是一個關卡,障礙你。好,禅定你也能夠解脫過去了,這個二乘的空性、大乘非佛說,它也會障礙你。這叁道關卡。如果我們學習佛法久一點,你看看你自己,看看你那些同參道友,你會發覺,在這個末法時代不要說成就聖道,就是能夠保住你的大乘善根就不容易,就是你現在還在大乘的跑道中跑的,就不容易。不是被煩惱邪見障礙,回去了,那當然這是很粗的;哦,有些人有修禅定,修禅定只是一昧的無分別住,不能開發智慧。我們成就聖道是以智慧成就聖道,叁世諸佛是以般若波羅蜜成就聖道,不是以禅定。一般人修行,唉呀打妄想太辛苦了,我這內心無分別住,慢慢慢慢第六意識變得懶惰了,他不想起觀了:禅定多好,內心寂靜住。但是“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句話你要知道,諸佛的正遍知海不是無分別住能夠生起的。你不憶佛念佛,不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你不能跟彌陀相應,只是無分別住不行的。禅定也障礙你,空性也會障礙你。無由直趨菩提,不容易的,你要解脫這叁種障礙。那麼這段是講我們修行的一個病相,叁種病相。
以下講出它的叁種藥方,重頌。重說偈曰:佛性衆生性,一性無二性。迷之沈六道,悟之爲叁乘。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先作一個總說,把生命的真實相先作一個總說。說佛跟衆生當然這個因果是有差別,佛陀的功德是法身般若解脫,積集無量無邊的功德,衆生積集無量無邊的惑業苦。但是我們今天把這些差別的因果都把它剝開來,看到它的本性的時候是一性無二性、一如無二如的,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要成就大乘善根,這一點是非常重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也講到,一個念佛人他要能夠真實地對這句佛號的功德能夠不退轉,關鍵也在這個地方,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夠明了,彌陀的功德是你內心本具的,你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所以這個大乘的信心是建立在…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