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就是禅。你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对佛号还是一心归命。所以说呢,这个禅净双修它的所缘境还是佛号。但是这个参究不同。参究,它念佛它的所缘境是一念心性,观察一念心性,那你跟弥陀根本没有办法感应道交,因为你不以名号为所缘境、不以名号为归依境,那不行的,那完全是自力法门。所以说,禅净双修可以,但是你要站稳你的脚跟,你的脚跟就是信愿持名,这是根本法宝。你对佛号是信愿,而且你是忆念佛的名号。然后这个禅呢、智慧呢,是帮助你了解你在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不在十万亿土外、在你的心中,成就。就是莫向外求,般若能够告诉你这个消息,莫向外求,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这个禅净双修,你要掌握这个关键,你要站稳你的脚跟,以信愿持名为基础,然后以般若为智慧、为助行,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甲三、结劝,这个是我们三大科的最后一科。

  乙一、结示法要。我们请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重说偈曰: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迷之沉六道,悟之为三乘。迷虽无量惑,厥病唯有三:一者恋世间,不知世间苦。二者虽知苦,苟且自因循。三者虽勇猛,得少便为足。以此三病故,长夜在生死;或复出生死,亦堕权小乘。我依诸佛语,为设三妙药。一者怖生死,对治根本病,念念如救头,莫复存余想。二者奋刚勇,降伏爱见魔,五欲不能牵,八风不能动。三者开正见,远离诸邪曲,根选择圆通,现生成正觉。此三或自具,或复藉余缘,唯有明师友,名为真实救。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令行称性修。修性不相离,斯名正觉印。迷性言修习,修堕有为功,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虽或性夺修,而非不修习,虽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性非修不显,修非性不立。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广大弘远心,亲师习正法,必能亲悟入,知我言不诬。[C2]

  

  我们前面的正宗分是五大科,发心篇、正见篇、持戒篇、止观篇跟净土篇。那么我们把整个修学佛法的内涵以这一篇作一个总结,前面的论作一个总结。这个论文我们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个大科是一个长行文,第二大科是一个重颂。长行文是把这个病相说出来,重颂呢蕅益大师开出药方。

  看第一个长行文。长行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个别释,先看总标。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在第一科蕅益大师讲到,我们要修学佛道呢有三个重要的内涵,第一个、你要能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出离心、菩提心,第一个。第二个、要具足刚骨,你要有坚定的行力。第三个、要开发见识,你要能够明白诸法实相。这个具足刚骨是偏重在行门,开发见识是解门,这两个。

  这三个内涵蕅益大师把它详细说明。

  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那么你在修学佛法当中你根本不想出离生死,你为什么拜《八十八佛》、为什么诵《楞严经》、诵《楞严咒》呢?你下辈子想做大国王。那么虽然你有远大的志气力量,那你只是在世间得果报,不能做出世间的豪杰、圣贤,因为你内心当中根本不想了生脱死,没有那个动力来趋向于圣道,那最后是在有漏世间得果报。

  第二个、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说你内心当中真正知道三界是苦了,想要解脱三界的果报,说这个下辈子给我做大国王、转轮圣王我都不要了,我一心一意地要追求佛的无漏涅槃、大般涅槃,这涅槃当中那种没有烦恼、没有罪障、没有老病死的境界是最大的归依处,你内心当中有一个这样的认识。但是你缺乏刚骨,没有那个坚定的行力,这个时候五欲的境界刺激你的时候,你就退转了。这个我们看《高僧传》,历代的祖师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要有刚骨。你看印光大师,有人问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时候就是起烦恼,要怎么办呢?这起烦恼我又不想念佛,应该怎么办呢?印光大师说这个时候,不能念要他念、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行力,强迫自己那个坚定的行力。这个行力的栽培跟一个人的行门有关系,一个行门做得多的人,你经常拜佛、经常静坐,加强你的专注力,这个人行力会强。你一天到晚散散乱乱,你的行力会薄弱,它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个刚骨跟禅定,当然这个禅定要有持戒做帮助,跟戒律有关系,你经常训练自己去专注的时候,这个人念力强,刚骨。

  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说你这个人也知道三界的生死是痛苦的,你有很大的行力,但是呢你不明白生命的真相,那么你也不知道一个人他为什么会堕落、一个人为什么会成就,被这个邪知邪见的师友所引诱,被内心的轻安少得所迷惑。这个邪师恶友是外缘,外在的因缘,这个轻安少得是内因,内心的境界。

  什么叫轻安少得呢?蕅益大师把它开展出来,三种: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我们一个人在修专注的时候,从一个散乱心到未到第定,那有很多很多的光影门头。就是你这个心本来是散散乱乱,你开始专注了以后,这个时候真妄交攻,会把你内心当中的烦恼逼出来,犹其是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每一个人烦恼不同,看到的境界会不同。《楞严经》五十阴魔就解释,贪烦恼重的人修禅定他容易看到什么境界,嗔烦恼重的人他看到什么境界,各式各样的。那么如果我们不能够知道万法唯是一心,心随境转,那你就出状况了。或者说“或坐知见窠臼”,前面的境界的干扰是烦恼引生的,这是一个邪见,有些人他能够解脱烦恼但是他生起邪见,或者是断见、常见。他打坐以后,在禅定当中他也想出一个道理出来,但是是邪知邪见,障碍他的圣道。我个人的看法,一个人要解脱知见的窠臼,你这个学习的态度谦虚一点对你有极大的好处。你愿意能够听听善知识的开导,就算你过去有一些不好的思想来障碍你,但是你容易超越。骄慢的人他过去熏习一些外道的思想,他不容易超越,就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个古德说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讲得很真实。谦虚的人得到利益了,骄慢的人他损伤了,是这个意思。

  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那么当然,禅定是成就圣道的必经过程,断烦恼不是在散乱心,但是在禅定当中呢我们容易以味禅为究竟的功德、以空寂为究竟的家乡。这个味禅是讲四禅,四禅当中有殊胜的三昧乐,三昧的法味,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就——唉呀,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殊胜的三昧乐。或者是空寂,这个空寂就更微细了,它那个空寂是不苦不乐,舍受,内心一片寂静,这个四空定。但是四空定的定太强,智者大师说在这个四空定当在“为三昧酒所醉”,在禅定当中如痴如醉,他有定无慧、没有观慧,这也是一个障碍。为四禅或四空所障碍。

  最好,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你顶多就是证得空性入无余涅槃,很难趋向于无上菩提。

  如果我们今天刚出家,看到蕅益大师这段开示,你可能会不以为然。你说,修行成佛之道那么多障碍啊?烦恼障碍你,邪见障碍你,这是很粗的。你解脱烦恼邪见以后,禅定的三昧乐这也是一个关卡,障碍你。好,禅定你也能够解脱过去了,这个二乘的空性、大乘非佛说,它也会障碍你。这三道关卡。如果我们学习佛法久一点,你看看你自己,看看你那些同参道友,你会发觉,在这个末法时代不要说成就圣道,就是能够保住你的大乘善根就不容易,就是你现在还在大乘的跑道中跑的,就不容易。不是被烦恼邪见障碍,回去了,那当然这是很粗的;哦,有些人有修禅定,修禅定只是一昧的无分别住,不能开发智慧。我们成就圣道是以智慧成就圣道,三世诸佛是以般若波罗蜜成就圣道,不是以禅定。一般人修行,唉呀打妄想太辛苦了,我这内心无分别住,慢慢慢慢第六意识变得懒惰了,他不想起观了:禅定多好,内心寂静住。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句话你要知道,诸佛的正遍知海不是无分别住能够生起的。你不忆佛念佛,不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你不能跟弥陀相应,只是无分别住不行的。禅定也障碍你,空性也会障碍你。无由直趋菩提,不容易的,你要解脱这三种障碍。那么这段是讲我们修行的一个病相,三种病相。

  以下讲出它的三种药方,重颂。重说偈曰: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迷之沉六道,悟之为三乘。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先作一个总说,把生命的真实相先作一个总说。说佛跟众生当然这个因果是有差别,佛陀的功德是法身般若解脱,积集无量无边的功德,众生积集无量无边的惑业苦。但是我们今天把这些差别的因果都把它剥开来,看到它的本性的时候是一性无二性、一如无二如的,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成就大乘善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讲到,一个念佛人他要能够真实地对这句佛号的功德能够不退转,关键也在这个地方,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够明了,弥陀的功德是你内心本具的,你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所以这个大乘的信心是建立在…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闻法仪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