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地方: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一个人他在成佛之道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声音,有些人说大乘非佛说,你听到这个声音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在这个观念上得到胜解:“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我们听到这个声音“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那是你说的,那是你嘴巴说的,你讲这句话是不合乎诸法实相的,那只是你嘴巴说的而已。“迷之沉六道,悟之为三乘。”好,这个理具,从理具的理体上来说是一性无二性,但是从事相上来说呢,有迷悟的不同。所以你一个人迷了以后,那心中的想法就颠倒,这个“想”就有问题。颠倒以后就造罪业,就有一些痛苦的果报。那悟的人呢,他能够解脱颠倒的妄想,生起正想,正确的想法,引生种种三乘的功德。
迷虽无量惑,厥病唯有三:一者恋世间,不知世间苦。我们在三界里面的果报体的确是有一些五欲的快乐,但是这个五欲的快乐里面有夹杂烦恼跟罪业,这个刀上的蜂蜜。一般人只看到蜂蜜,他也没看到下面的那把刀,这是一个大问题。看到五欲的快乐,没有看到五欲本身所夹杂的毒药,所以这是一个病相。一者恋世间,不知世间苦。二者虽知苦,苟且自因循。虽然知道苦,但是得过且过,他内心当中没有坚定的意志力。三者虽勇猛,得少便为足。虽然他精进用功,但得少便为足。唉呀,我能够成就禅定就好了,现在反正我内心当中无分别住,现在安乐就好,管他来生呢。或者有些人说,唉呀大乘佛道太久远了,我证入毕竟空就好了。“得少便为足”,这也是障碍。以此三病故,长夜在生死;或复出生死,亦堕权小乘。使令我们很难趋向无上菩提,这三种障碍。
我依诸佛语,为设三妙药。蕅祖的大悲心,为所有的佛弟子开出了三帖妙药。
一者怖生死,对治根本病,念念如救头,莫复存余想。我们刚开始要先怖畏生死,这点很重要。在《瑜珈菩萨戒》上有一条戒说,若菩萨作如是思惟,说菩萨不应该怖畏生死,因为菩萨要陪着有情流转,是菩萨得轻垢罪,这菩萨犯戒,邪见。为什么呢?他这个律上说,菩萨怖畏生死,百千万劫超过二乘。那你怖畏生死,你为什么在三界流转呢?菩萨的流转是为了大悲心的缘故,不是贪恋娑婆。所以你说一个菩萨不应该畏惧生死,这是邪见。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一佛乘,大乘的圆顿法门,它把三界比喻作火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是大乘的经典说的。所以菩萨不怖畏生死,这是错的。菩萨是怖畏生死,但是菩萨以大悲心故,不得已,来到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是这样心情,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思惟苦谛,怖畏生死。
二者奋刚勇,降伏爱见魔,五欲不能牵,八风不能动。这个跟持戒有关系,跟修禅定有关系。我们怖畏生死以后,心中有个标准、有个原则。你看弘一大师的传,弘一大师到了虎跑寺以后,他的太太,日本的那个太太,抱着他的儿子要见弘一大师最后一面,知客师跟弘一大师讲了以后,弘一大师写了一个纸条,说你就当我生病死掉了。弘一大师连一面都不见,因为这个刚出家,心性不决定,一见面以后可能会有变化。所以往往我们这个成佛之道的因缘就在一念之间,你是不是能够守住你的原则,“奋刚勇,降伏爱见魔。”
三者开正见,远离诸邪曲,根选择圆通,现生成正觉。你有刚骨还不够,你还要明白生命的真相。
此三或自具,或复藉余缘。或者你这个人曾经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很深厚,你三个都能够自己具足,或者你要假借其他的因缘,什么因缘呢?这以下说明。
唯有明师友,名为真实救。就是这个师长跟同参道友。这个当然正法时代的人善根强,末法时代,忏公师父一再强调:依众靠众。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善根要栽培,依止一个大众的力量很重要,一个如法有制度的僧团很重要。那么因为这个修行,相续也太难。你发起了道心容易,但是你要把这个道心永远保持下去,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不退转,不容易。所以你的刚骨,刚出家的时候勇猛精进,容易,要保持五十年不容易。那怎么办呢?依众靠众,就是这个意思。“唯有明师友,名为真实救”。
在僧团的运作当中,它能够使令你这三种功德生起。什么功德呢?——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令行称性修。修性不相离,斯名正觉印。性修不二,这是一个成佛的正印,一个正确的楷模。
迷性言修习,修堕有为功,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假设我们今天对性德不相随,念佛的时候不知道功德是内心成就的,那么向外求法,“修堕有为功”,这个功德就有限了。“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你只强调你这念心具足佛的功德,但是不去忆佛念佛,这跟自然外道是一样的。“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佛陀跟祖师对于性德修德都是同时开显。
虽或性夺修,而非不修习,虽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那么有的经典强调性德,强调清净心。你去看《般若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然,这部经的重点在发明清净心,但是虽然没有讲修行方法,因为它的重点是强调性德,不是叫你不修行。“虽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那么佛陀有时候为实施权讲方便五戒十善,你持五戒能够生天,他也不强调说,为什么生天呢,是因为你持戒的时候内心当中念念成就,可能我们会心外求法。但是呢你慢慢地、慢慢地修习五戒十善,你也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一佛乘嘛,迟早会趋向于这个最后的目标。所以虽或暂时不谈性德,但是你这个在个修习当中呢,性德会慢慢地开显。
所以性非修不显,修非性不立。这两个要互相地配合。
最后总结: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广大弘远心,亲师习正法,必能亲悟入,知我言不诬。这个修行,蕅益大师提出三点,第一个、生死心,第二个、勇猛不退心,这是刚骨,第三个、广大弘远心,正见。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三种功德的成就,“亲师习正法”这点很重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很重要。这个大乘的善根的成就熏习正法很重要。我们看经典上说,说这个人栽培大乘善根,造了罪业,做了一只狗,他从狗的果报解脱以后,遇到一个阿罗汉,七天证得阿罗汉果。他前生还是一个狗,但是他佛法有善根,得到人的果报以后七天证得阿罗汉果。说这个人他信奉外道、不相信佛法、不明白道理,他只是修福报生天了,天享完以后来到人间,原封不动,什么果报也没有,什么出世的功德也没有。所以说呢,在生命当中如果我们不要有短见,成佛之道啊,亲师习正法是一个成败的关键。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生起生死心,他为什么能有勇猛不退心,为什么能有广大弘远心呢?不断地熏习佛法,这点是关键。
好,我们最后作一个举颂劝修。乙二、举颂劝修。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C3]
第一段是一个正行,“持戒为本”。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刚开始要先持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先断除恶业,修习善业,这第一个。但是目标呢,净土为归。你修习这么多善业,你的会归处是什么?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持名。持戒念佛这是正行。那么助行呢——“观心为要,善友为依”。这个助行有两个,一个是内在的因力,一个是外在的缘,一个内因力、一个外缘力。这个持戒念佛你还得要观心。这个观心是什么意思呢?印光大师做出一个解释,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任何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要管外在境界怎么样,你要保持你不随妄转,你要保持你自己的正念。说这个人刺激我所以我起烦恼,不能这样讲。不管外境怎么样,你就是不随妄转。妄想起来,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因为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不得了啊。起烦恼啊,你自己创造的罪业,跟别人没关系。这个烦恼是在你的心中活动,不是在别人的心中活动,以后你是受用你自己心中的果报。所以这个观心是很重要,就是说不管你遇到什么境界,你经常地观、保护你的正念。然后怎么保护正念呢?善友为依,这个依止一个僧团也是很重要,依止善知识,外在的环境。
那么这是一个总结,一个正行,持戒为本,净土为归是一个正行,那么这个观心为要,善友为依是一个助行。一个内在的因缘,一个外在的因缘。
再看最后一个偈颂:
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C4]
这个偈颂第一段先讲出一个理论,就是你在修学之前要先明白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众生知见跟佛的知见。你在修行之前,不管你是忆佛念佛,或者持大悲咒,或者念往生咒,都没关系,你在这个行门之前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你现在这个打妄想的心跟佛的心是无差别的。讲出一个譬喻就是水跟冰的关系,它们两个同一个湿性,一个是受杂染法的熏习变成了冰,一个是受清净法的熏习变成水。所以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缘、假借持大悲咒的因缘、假借持往生咒的因缘来改变你这个心。不要去心外求法,是向内的,这是一个你修行一切法门之前所要具备的一个理论。
那么怎么修行呢?这以下讲出方法:戒力春风佛日晖。持戒就像温暖的春风,念佛就像是太阳。春风跟太阳,就把这个冰,我这个冰要怎样变成水呢?黄河坼声震两岸。这个坼就是破裂。这个持戒力、念佛力啊就把这个冰溶解,黄河的这个冰溶解得非常厉害,声音能够震两岸,就是持戒念佛是最直接最圆顿的方法。
最后总结: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重点就是莫向外求。你一定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还是一个心地法门。那么你开悟了以后还是“担板汉”,你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后,你还是每天地作早晚功课,每天作定课,很平常,不是说开悟以后有种种的神通、种种的什么境界。不过呢,开悟的人跟没有开悟的人还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容易解脱心中的妄想,不随妄转,这点容易做到。一个人不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修行,他容易跟着妄想跑,有这个差别。那么这个地方讲“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是这个意思。
这次的《灵峰宗论》导读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我想我们这一路研究过来,我想应该大家会有一个心得。说释迦牟尼佛的法有三个时代:正法时代、相法时代、末法时代。当然正法时代有外道,有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但是那个时候佛陀住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住世,邪见不能干扰佛弟子。因为有邪见出现,佛陀的大威德一下子就破解了,所以佛弟子在佛法当中障碍少,因为有问题直接问佛就好,直接问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问阿罗汉,就没事了。但是正法时代过去了,那些大威德的佛菩萨都灭度了,相法时代也过去了,到了末法时代,这个就有问题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知邪见、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都出现了,那么大威德的菩萨都入灭了,谁也不知道谁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一个末法时代的修行人的障碍——佛教界思想混乱,不知道谁说的是对的,干脆都不要修行了。欲知山上路,要问过来人,这个上山的路,你说是这样走,他说是这样走,他说是这样走,是怎么走呢?我想我们今天能够把《灵峰宗论》学习过一遍,你应该知道怎么走,它能够在末法当中思想混乱的时代,抉择出一条正确的、圆满的成佛之道,我个人看法是这样。蕅益大师在这个末法时代他点出一分的光明,如果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法好好地学习,你可以知道一个消息,这个成佛的消息出来了。而这个佛法的正见,这个因地的正见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你第一步踏错以后,你后面就错得离谱了,就错得很离谱了。所以我们实在是很感恩蕅益大师的慈悲,留下这样正确的教法给我们作指导。
好,我们回向。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法语三
示方尔阶
[C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法语一
示元白
[C3]净社铭
[C4]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法语三
示玄着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