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地方:佛性衆生性,一性無二性。一個人他在成佛之道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聲音,有些人說大乘非佛說,你聽到這個聲音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個觀念上得到勝解:“佛性衆生性,一性無二性”,我們聽到這個聲音“其心安如海,不動如須彌”。那是你說的,那是你嘴巴說的,你講這句話是不合乎諸法實相的,那只是你嘴巴說的而已。“迷之沈六道,悟之爲叁乘。”好,這個理具,從理具的理體上來說是一性無二性,但是從事相上來說呢,有迷悟的不同。所以你一個人迷了以後,那心中的想法就顛倒,這個“想”就有問題。顛倒以後就造罪業,就有一些痛苦的果報。那悟的人呢,他能夠解脫顛倒的妄想,生起正想,正確的想法,引生種種叁乘的功德。
迷雖無量惑,厥病唯有叁: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我們在叁界裏面的果報體的確是有一些五欲的快樂,但是這個五欲的快樂裏面有夾雜煩惱跟罪業,這個刀上的蜂蜜。一般人只看到蜂蜜,他也沒看到下面的那把刀,這是一個大問題。看到五欲的快樂,沒有看到五欲本身所夾雜的毒藥,所以這是一個病相。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雖然知道苦,但是得過且過,他內心當中沒有堅定的意志力。叁者雖勇猛,得少便爲足。雖然他精進用功,但得少便爲足。唉呀,我能夠成就禅定就好了,現在反正我內心當中無分別住,現在安樂就好,管他來生呢。或者有些人說,唉呀大乘佛道太久遠了,我證入畢竟空就好了。“得少便爲足”,這也是障礙。以此叁病故,長夜在生死;或複出生死,亦墮權小乘。使令我們很難趨向無上菩提,這叁種障礙。
我依諸佛語,爲設叁妙藥。蕅祖的大悲心,爲所有的佛弟子開出了叁帖妙藥。
一者怖生死,對治根本病,念念如救頭,莫複存余想。我們剛開始要先怖畏生死,這點很重要。在《瑜珈菩薩戒》上有一條戒說,若菩薩作如是思惟,說菩薩不應該怖畏生死,因爲菩薩要陪著有情流轉,是菩薩得輕垢罪,這菩薩犯戒,邪見。爲什麼呢?他這個律上說,菩薩怖畏生死,百千萬劫超過二乘。那你怖畏生死,你爲什麼在叁界流轉呢?菩薩的流轉是爲了大悲心的緣故,不是貪戀娑婆。所以你說一個菩薩不應該畏懼生死,這是邪見。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一佛乘,大乘的圓頓法門,它把叁界比喻作火宅,“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這是大乘的經典說的。所以菩薩不怖畏生死,這是錯的。菩薩是怖畏生死,但是菩薩以大悲心故,不得已,來到衆生的世界度化衆生。是這樣心情,所以我們第一個要思惟苦谛,怖畏生死。
二者奮剛勇,降伏愛見魔,五欲不能牽,八風不能動。這個跟持戒有關系,跟修禅定有關系。我們怖畏生死以後,心中有個標准、有個原則。你看弘一大師的傳,弘一大師到了虎跑寺以後,他的太太,日本的那個太太,抱著他的兒子要見弘一大師最後一面,知客師跟弘一大師講了以後,弘一大師寫了一個紙條,說你就當我生病死掉了。弘一大師連一面都不見,因爲這個剛出家,心性不決定,一見面以後可能會有變化。所以往往我們這個成佛之道的因緣就在一念之間,你是不是能夠守住你的原則,“奮剛勇,降伏愛見魔。”
叁者開正見,遠離諸邪曲,根選擇圓通,現生成正覺。你有剛骨還不夠,你還要明白生命的真相。
此叁或自具,或複藉余緣。或者你這個人曾經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很深厚,你叁個都能夠自己具足,或者你要假借其他的因緣,什麼因緣呢?這以下說明。
唯有明師友,名爲真實救。就是這個師長跟同參道友。這個當然正法時代的人善根強,末法時代,忏公師父一再強調:依衆靠衆。就是我們一個人的善根要栽培,依止一個大衆的力量很重要,一個如法有製度的僧團很重要。那麼因爲這個修行,相續也太難。你發起了道心容易,但是你要把這個道心永遠保持下去,叁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不退轉,不容易。所以你的剛骨,剛出家的時候勇猛精進,容易,要保持五十年不容易。那怎麼辦呢?依衆靠衆,就是這個意思。“唯有明師友,名爲真實救”。
在僧團的運作當中,它能夠使令你這叁種功德生起。什麼功德呢?——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開示真實乘,令行稱性修。修性不相離,斯名正覺印。性修不二,這是一個成佛的正印,一個正確的楷模。
迷性言修習,修墮有爲功,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與祖,垂訓鹹雙顯。假設我們今天對性德不相隨,念佛的時候不知道功德是內心成就的,那麼向外求法,“修墮有爲功”,這個功德就有限了。“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你只強調你這念心具足佛的功德,但是不去憶佛念佛,這跟自然外道是一樣的。“是故佛與祖,垂訓鹹雙顯”,佛陀跟祖師對于性德修德都是同時開顯。
雖或性奪修,而非不修習,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那麼有的經典強調性德,強調清淨心。你去看《般若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當然,這部經的重點在發明清淨心,但是雖然沒有講修行方法,因爲它的重點是強調性德,不是叫你不修行。“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那麼佛陀有時候爲實施權講方便五戒十善,你持五戒能夠生天,他也不強調說,爲什麼生天呢,是因爲你持戒的時候內心當中念念成就,可能我們會心外求法。但是呢你慢慢地、慢慢地修習五戒十善,你也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一佛乘嘛,遲早會趨向于這個最後的目標。所以雖或暫時不談性德,但是你這個在個修習當中呢,性德會慢慢地開顯。
所以性非修不顯,修非性不立。這兩個要互相地配合。
最後總結: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廣大弘遠心,親師習正法,必能親悟入,知我言不誣。這個修行,蕅益大師提出叁點,第一個、生死心,第二個、勇猛不退心,這是剛骨,第叁個、廣大弘遠心,正見。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叁種功德的成就,“親師習正法”這點很重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很重要。這個大乘的善根的成就熏習正法很重要。我們看經典上說,說這個人栽培大乘善根,造了罪業,做了一只狗,他從狗的果報解脫以後,遇到一個阿羅漢,七天證得阿羅漢果。他前生還是一個狗,但是他佛法有善根,得到人的果報以後七天證得阿羅漢果。說這個人他信奉外道、不相信佛法、不明白道理,他只是修福報生天了,天享完以後來到人間,原封不動,什麼果報也沒有,什麼出世的功德也沒有。所以說呢,在生命當中如果我們不要有短見,成佛之道啊,親師習正法是一個成敗的關鍵。一個人他爲什麼能夠生起生死心,他爲什麼能有勇猛不退心,爲什麼能有廣大弘遠心呢?不斷地熏習佛法,這點是關鍵。
好,我們最後作一個舉頌勸修。乙二、舉頌勸修。
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觀心爲要,善友爲依。[C3]
第一段是一個正行,“持戒爲本”。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剛開始要先持戒,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要先斷除惡業,修習善業,這第一個。但是目標呢,淨土爲歸。你修習這麼多善業,你的會歸處是什麼?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持名。持戒念佛這是正行。那麼助行呢——“觀心爲要,善友爲依”。這個助行有兩個,一個是內在的因力,一個是外在的緣,一個內因力、一個外緣力。這個持戒念佛你還得要觀心。這個觀心是什麼意思呢?印光大師做出一個解釋,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任何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要管外在境界怎麼樣,你要保持你不隨妄轉,你要保持你自己的正念。說這個人刺激我所以我起煩惱,不能這樣講。不管外境怎麼樣,你就是不隨妄轉。妄想起來,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因爲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不得了啊。起煩惱啊,你自己創造的罪業,跟別人沒關系。這個煩惱是在你的心中活動,不是在別人的心中活動,以後你是受用你自己心中的果報。所以這個觀心是很重要,就是說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你經常地觀、保護你的正念。然後怎麼保護正念呢?善友爲依,這個依止一個僧團也是很重要,依止善知識,外在的環境。
那麼這是一個總結,一個正行,持戒爲本,淨土爲歸是一個正行,那麼這個觀心爲要,善友爲依是一個助行。一個內在的因緣,一個外在的因緣。
再看最後一個偈頌:
衆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晖,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C4]
這個偈頌第一段先講出一個理論,就是你在修學之前要先明白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衆生知見跟佛的知見。你在修行之前,不管你是憶佛念佛,或者持大悲咒,或者念往生咒,都沒關系,你在這個行門之前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你現在這個打妄想的心跟佛的心是無差別的。講出一個譬喻就是水跟冰的關系,它們兩個同一個濕性,一個是受雜染法的熏習變成了冰,一個是受清淨法的熏習變成水。所以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緣、假借持大悲咒的因緣、假借持往生咒的因緣來改變你這個心。不要去心外求法,是向內的,這是一個你修行一切法門之前所要具備的一個理論。
那麼怎麼修行呢?這以下講出方法:戒力春風佛日晖。持戒就像溫暖的春風,念佛就像是太陽。春風跟太陽,就把這個冰,我這個冰要怎樣變成水呢?黃河坼聲震兩岸。這個坼就是破裂。這個持戒力、念佛力啊就把這個冰溶解,黃河的這個冰溶解得非常厲害,聲音能夠震兩岸,就是持戒念佛是最直接最圓頓的方法。
最後總結: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重點就是莫向外求。你一定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還是一個心地法門。那麼你開悟了以後還是“擔板漢”,你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後,你還是每天地作早晚功課,每天作定課,很平常,不是說開悟以後有種種的神通、種種的什麼境界。不過呢,開悟的人跟沒有開悟的人還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明白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淨本然,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容易解脫心中的妄想,不隨妄轉,這點容易做到。一個人不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修行,他容易跟著妄想跑,有這個差別。那麼這個地方講“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是這個意思。
這次的《靈峰宗論》導讀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我想我們這一路研究過來,我想應該大家會有一個心得。說釋迦牟尼佛的法有叁個時代:正法時代、相法時代、末法時代。當然正法時代有外道,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但是那個時候佛陀住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住世,邪見不能幹擾佛弟子。因爲有邪見出現,佛陀的大威德一下子就破解了,所以佛弟子在佛法當中障礙少,因爲有問題直接問佛就好,直接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問阿羅漢,就沒事了。但是正法時代過去了,那些大威德的佛菩薩都滅度了,相法時代也過去了,到了末法時代,這個就有問題了。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知邪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都出現了,那麼大威德的菩薩都入滅了,誰也不知道誰說的話是對的。我們一個末法時代的修行人的障礙——佛教界思想混亂,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幹脆都不要修行了。欲知山上路,要問過來人,這個上山的路,你說是這樣走,他說是這樣走,他說是這樣走,是怎麼走呢?我想我們今天能夠把《靈峰宗論》學習過一遍,你應該知道怎麼走,它能夠在末法當中思想混亂的時代,抉擇出一條正確的、圓滿的成佛之道,我個人看法是這樣。蕅益大師在這個末法時代他點出一分的光明,如果我們把蕅益大師的法好好地學習,你可以知道一個消息,這個成佛的消息出來了。而這個佛法的正見,這個因地的正見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你第一步踏錯以後,你後面就錯得離譜了,就錯得很離譜了。所以我們實在是很感恩蕅益大師的慈悲,留下這樣正確的教法給我們作指導。
好,我們回向。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叁
法語叁
示方爾階
[C2]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法語一
示元白
[C3]淨社銘
[C4]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叁
法語叁
示玄著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