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7面。那么这段论文蕅益大师是以这个《观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从这个理具事造的两重三千来赞叹念佛法门的殊胜。这个我们一念心是一个创造生命的根源,所以我们一念心依止什么样的法会直接地影响到我们整个生命的果报。在这个大乘经典的传承当中,主要是两个传承,第一个是般若系的《般若经》,一个是《法华》、《华严经》。《般若经》的法它的关键点是以空性为归依处,你看《般若经》它对这个缘起的法不是很赞叹,说这个生死是毕竟空、涅槃也毕竟空、色身香味触法都是毕竟空,这个十八界毕竟空,苦集流转门毕竟空,灭道也毕竟空,杂染法、清净法都是毕竟空。所以这个《般若经》,如果我们今天依止般若法门修,是心作空性,是心是空性,你以后的果报体就是一个毕竟空的境界。《华严经》跟《法华经》那个态度就不同,赞叹缘起,赞叹积功累德,鼓励菩萨要广修六度万行,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华严经》跟《法华经》的这样一个思想是以妙有为究竟的。所以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是圆满的,不是对立的,《般若经》是一个方便教法,是佛的方便说。你看那个《唯识三十颂》说,《成唯识论》也说,《成唯识论》说这个八地菩萨他所证的空性跟十方诸佛无差别,他这部分已经跟佛完全一样了,在毕竟空这一方面,但是八地菩萨要成佛还要一大阿僧祇劫,那他做什么事呢?他要从空出假,积功累德,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要在这一切的有为法当中去积功累德还要花一大阿僧祗劫。所以空性只是一个方便,真正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妙有,应该是这样子的。禅宗有一句话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说弟子心不安啊,我内心当中什么是我究竟的归依处?东去、西去,你这一念心哪,向东去思惟善,向西思惟恶,都不是大安乐处,什么是大安乐处呢?万里无寸草,一切法毕竟空,这个是你的最大安心处。当然这个也是安心处,但是我们净土宗也应该肯定地说出,东去西去不如到万德洪名处去。毕竟空还不是真正的归依处,东去西去你不如安住在万德洪名处去,毕竟空当中还能够念念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超越万里无寸草处去,超越它。所以,“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它是无上的深妙禅。“夫何疑哉?夫何疑哉?”净土法门,当然,这句佛号一般人不容易承当的。一般人说一切法毕竟空是归依处,很多人能够接受的,大乘能够接受,小乘能够接受,但是这句万德洪名要能够直下承当的人,我看是少,不容易,这种圆顿种性的人到末法时代慢慢少了。那么这段是蕅益大师从缘起的角度来发明净土的殊胜。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到底是散乱心还是一心不乱的心?这个事情是这样,假设你刚开始是散乱心,忆佛念佛,是心作佛,但是你也愿意去归依弥陀,在弥陀当中生起大的归依心,忆佛念佛,那么这个时候是心作佛,你这个佛可能只是名字位的佛,那个佛可能只是阿弥陀佛的少分功德,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已经跟佛相应了。就是说你当初念佛的时候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你用这个杂乱的心、散乱心对弥陀的名号通身靠倒,那么这样子你的果地也是佛,也是是心是佛,但是这个是什么佛呢——佛的少分功德。如果你这念心是一个专注的三昧心,那不可思议了,你忆佛念佛,那你可得到佛的多分功德,那功德大。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都是安住在佛的境界,这个意思懂吗?这有差别。所以净土宗虽然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是这当中有很多等级的,很多等级。你是一个国王的王子,你刚刚出生,他什么事都没有干,但是你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王子,他是王种。他也可以受用皇宫里面的境界,当然他的活动有限,他大哥长大以后那当然他受用功德更大,但是他们都是王种,他们的种姓是一致的,他们跟阿弥陀佛同一鼻孔出气,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能够在相信弥陀的基础之下,我们再学习大乘佛法、开展智慧、再积功累德,那你再操作这句佛号,那又不同了,那跟一般人念佛又不一样了。同样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你能够去吸收到佛更大的功德,那也是无量的差别。所以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在归依弥陀的大方向之下,你不妨积功累德,但是积功累德你还是会归到一句的弥陀万德洪名,正行助行,助行正行,是这个意思。

  问:请问主任,那个郑老居士绘画的那圣像就是巧逾天工,那“恍悟“心作心是””那是什么意思?

  答:他的意思就是说,《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画出种种五蕴。说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体是一只狗的果报体,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他的心画出来的,他过去有这种卑劣的思想,就把这个五蕴的果报体创造出来了。这个诸天,五蕴特别的庄严,他的色法特别的庄严,他的思想也特别地灵光,心如工画师,也是心创造出来的。说蕅益大师看到这个圣像画得这么好,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念佛是谁?画佛像的是谁?我的手画的,不对!手不能画佛像,是你的心画出来的。所以每一个人画佛像会不一样,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画他自己心中的佛像。蕅益大师,哦,原来是这样子的,心作心是。可能这个佛像跟郑老居士长得很像,一般人都是这样,你看画佛像的人,你注意看,哎呀这个人跟他长得有几分相似,有几分相似。什么人画出来就是什么佛像,因为他心中所缘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的。那意思就是说蕅祖悟到了这个道理,因为这个佛像跟这个老居士有几分相似,心作心是。

  我们看最后一段,丙三、结示。我们把净土法门作一个总结。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C1]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禅净双修的真实义来作一个净土的总结,什么是禅净双修?这个地方也做出了一个说明。

  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念佛法门在解门上是该罗八教,在行门上圆收无量百千三昧。因为你念佛,你所归依的是佛的功德。你要能够明白佛的功德,那你要学习五时八教,要广修无量的三昧,你真正要能够明白这句佛号的真实义,那不简单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界众生只有仰信而已。那么我们所归依的万德洪名,这个无量光无量寿,是一个这么高深的境界,但是它下手又特别直捷痛快。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就相应了,就直接契入弥陀的功德海。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这句话。

  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那么在一切念佛当中呢,你要观想、观相,观想就是念法门,念相就是观相或者是观察诸法实相,观诸法实相来观察一念清净心,那么这样子的念佛都一定要先明白实相的道理才能够下手修行,绝对不可能夹带疑情就能够观相观想的。我过去在斋戒会的时候,有一次忏功师父在晚课以后开示,他说我们一般人业障深重,不要两个眼睛一直盯着佛看,就会出事情的。有些人他一直看佛,看一看,他作出一个结论,他说刚刚佛陀对我微笑,这个就是要着魔的一个前方便,你老是心外求法你迟早要出事的。所以一般观想观相,你要不能够明白一念心是清净本然、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你老是心外求法,这个很容易出毛病的,魔王也能够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说观想观相的法门也是好,但是你一定要先开真解然后下手,绝对不能夹带疑情的道理,不可能。那就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了。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念佛法门你以什么是佛——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你的归依处、就是佛,你能够深信,直下承当,不要三心两意。什么叫不要三心两意呢?蕅益大师讲出一个标准: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这个就是“蓦直持去”。你对这句佛号要相信,相信这句佛号一定能够救拨你。相信、发愿——第二个你要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为助行,以万德洪名为你的根本法宝,然后摄持无量无边的波罗蜜,旁边是助行。这样子呢,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

  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如果你念佛的时候你还参究“念佛是谁”,那这样子呢你这个脚跟不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念佛的时候对这句佛号是有信愿的,信愿决定的。你开始参究的时候,谁在念佛?这个时候你的信愿就动摇了,脚跟开始动摇了,这句佛号在你的心中发挥的力量就有限了,你跟弥陀就没有感应道交了。所以这个“脚跟”就是说你一定要信愿具足。你一参究念佛是谁,它就动摇你的信愿了,这个时候禅也失掉,净也失掉,所以“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标弄清楚。

  这个事情它是说,禅净双修,可不可以双修?可以双修。但是它是以信愿为引导,以般若波罗蜜为助行。所以说,禅净双修,你的所缘境还是佛号,但是你知道你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是“心作心是”,弥陀的功德不是外来的,你为什么能够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是外来的,不是从心外得来的,是你在心中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的,心作心是…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闻法仪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