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4面。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淨土篇。那麼淨土篇當中呢,蕅益大師講到淨土篇主要的是自力跟他力的和合,從自力的角度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要成就信、願、持名叁種資糧,那麼從他力的角度是彌陀的大悲願力晝夜六時的加持。換句話說呢,我們這一念信願持名是能感,彌陀的大悲願力是能應,那麼這個時候感應道交、往生淨土,這個是淨土法門的一個修學的緣起。那麼這個信願持名我們這一科講到持名,持名的殊勝,這以下蕅益大師從內因跟外緣的兩個角度來開展持名法門的殊勝。我們先把論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二)嘗讀十六觀經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叁昧”之秘要也。蓋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則謂佛非固有,何異權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則謂佛非修證,何殊魔外?故《大佛頂經》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夫知其本因,則十界無不“即心而是”,謂佛界非“心是”乎?隨所緣出,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謂佛界非“心作”乎?予己巳晤千裏鄭老居士,見所繪聖像,微細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長公完德,尤窮工極致,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予謂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而更參“誰”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經》偈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大勢至法王子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永明禅師雲:“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壽昌禅師雲:“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真如1]

  這段蕅祖是以內因、外緣兩種的功德力來贊歎持名法門的殊勝。

  那麼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看第一段,嘗讀《十六觀經》雲。那麼蕅益大師曾經讀過《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這以下分成叁段來說明。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一段是贊歎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正遍知海”。那麼這個“知”是一種智慧,當然是無漏的,對煩惱有對治力的無漏的智慧。那麼這種智慧是“正”,正確而不顛倒,這是一個如理智。那麼這個“遍”是普遍,簡別二乘菩薩的不圓滿,這是如量智。這個前面的“正”是觀察諸法的真谛理,這個“遍”是觀察諸法的世俗谛,俗谛理,如量智。那麼這個大海是對這種智慧的贊歎,甚深廣大猶如大海,這個就是贊歎佛的功德。這個佛的功德當然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無量無邊的神通,但是它是以智慧作根本,佛陀是以一念清淨的智慧發動出種種的叁昧神通。這跟一般的外道,他雖然也發神通,但是他依止妄想來發神通,這個就是有漏的。這個地方是把佛的功德以智慧當根本。那麼佛陀的功德,我們就要問了,一切法因緣生,佛陀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從心想生”,那麼從我們內心當中的一個“想”而引生的。這個“想”,它的體性就是“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它能夠把境界的相貌取得,于境取相,然後安立種種的名言分別,這個是善的,這個是惡的,這是一個快樂的果報,這是痛苦的果報。就是這個“想”,它能夠創造諸佛的功德大海。看《華嚴經》上,佛陀的意思,佛的功德是從菩提心開展出來的,根本是菩提心。但是他爲什麼會生菩提心呢?他不是一昧的無分別住能夠發菩提心,不是的。他是要思惟生死的過患、思惟無上菩提的功德,然後才能夠發動菩提心。所以說,佛陀的種種的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因地,它的根本就是“想”,就有這樣的一個思想、一種清淨的思想來推動的。所以這個地方,“正遍知海”是果,因地就是“想”。凡夫的時候他有這樣一種取相分別的思想。

  是故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當然我們的“想”在無量無邊的境界裏面去分別、去取相,但這個地方舉出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想”在佛的境界裏面想,這個“想”在佛的境界裏面活動,或者是觀想佛的相好、或者是觀想佛的功德、乃至于觀想佛的名號,你內心當中,它是在佛的境界裏面在那個地方想。那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麼前面的心想佛只是一個因地,那麼這以下是講果地。你內心當中在佛的境界中想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念念成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功德莊嚴,所以他有各式各樣的想,他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

  那麼這以下做出一個總結: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前面的兩段作出一個總結。首先我們應該先注意這個“心”,前後兩個都有一個“心”。這個“是心作佛”是一個因,“是心是佛”是一個果。佛法講一切法都是有因果的,那麼因果當中,它的根源是一念的心識,就是你現前一念明了分別的心識,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那麼從因地的角度呢,我們這一念心“作佛”,“作”當然是一種思想的造作,在什麼境界造作呢?在佛的境界裏面造作,在佛的功德、佛的名號乃至于佛的相好的境界裏面起種種的思想。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是心是佛。你這一念心當中就念念地成就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于種種的神通叁昧,這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生起他的功德。當然這句話也是通十法界了,我們也可以說: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你內心當中在地獄法界、在五欲的境界裏面起種種的想法,各式各樣的思想、各式各樣的造作,你贊歎五欲的境界是快樂的,在五欲的境界裏面起種種的妄想。哦,是心是地獄,你內心當中也就念念地成就刀山油鍋的果報,所以這句話是通十法界的,不過它以佛法界作代表。

  噫!此真“念佛叁昧”之秘要也!蕅益大師贊歎前面的經文是我們修學念佛叁昧的主要的理論根據。你修念佛叁昧所依止的理論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內心當中去以佛的名號來當所緣境,在佛的名號當中思惟觀察、觀察思惟,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契入彌陀的功德大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修念佛叁昧之前,你要先明白這個道理,先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有資格修念佛叁昧。

  這個“想”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升沈的關鍵。你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說,佛陀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無量無邊的罪障是怎麼有的呢?不是上帝給你的,是你內心當中的妄想生起的。但是佛陀在《觀經》上也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也是你的“想”生起的。所以這個“想”它就是有染汙的想、有清淨的想,只有這個不同。舜做皇帝的時候,這個黃河泛濫,黃河一泛濫的時候、暴漲的時候,就把黃河兩岸這些人民財産全部都破壞了,舜就要鲧來治水,鲧他要怎麼治水呢?他用圍堵的方式,做了很多牆壁,但是這個水一升起的時候,他要把這個水擋住,擋不住,就把這個牆壁破壞了,失敗了。後來他的兒子大禹就很有智慧,他就用疏導的方式,他在黃河的旁邊挖了很多的水溝,那麼這個黃河泛濫的時候,就把這些水疏導到幹旱的地方去灌溉這個農田。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對于我們現前的這一念思想的修習也是這個道理,就是我們內心當中也有很多很多邪惡的妄想,但是你可不能斷滅它。因爲佛陀跟你講得很清楚,“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你一直保持無想,你以無想爲因地,不可能生起佛的正遍知海,不可能,頂多是一個無想,什麼都沒有的一個果報而已。所以,我們的心就像黃河的水一樣,你不能隨順,但是你也不能斷滅。隨順不得,斷滅不得,關鍵在于轉,轉識成智,就是妄想起來的時候轉念念佛,這個關鍵在這個“轉”字。你的思想要轉變,而不是要把這個思想給消滅掉。因爲你把思想消滅掉了,那麼“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無量無邊的菩提心、無量無邊的六波羅蜜的功德你就不能生起來,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是念佛叁昧的秘要。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一天帶著阿難尊者去托缽。那麼到了一個類似貧民窟的小巷子,有一個身相醜陋、身體很臭穢的一個老婦人出來,他看到佛陀以後起大歡喜心,要來抱這個佛陀。阿難尊者就阻擋在前面,不可以,你的身體那麼髒,佛是萬德莊嚴,你怎麼可以抱佛呢?佛陀讓阿難尊者離開,讓她來抱。那麼這個老婦人就抱佛陀,抱了以後很高興就離開了。那麼阿難尊者就說,爲什麼這個老婦人看到你會抱呢?佛陀說,這個老婦人過去生,我過去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她連續五百世做我的母親,做佛的母親怎麼會是這種境界呢?他說她生生世世障礙我出家,我出家的時候她障礙我,她就今天得這個果報。她障礙出家的因緣到叁惡道去了,叁惡道的果報解脫以後,得到人身,醜陋卑賤。我們看這個故事的確是有一個啓示,說她的兒子已經成佛了,她的過去生生生世世做佛的媽媽,但是她的思想沒改變,佛陀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說這個人的果報是你內心的思想決定的,不是佛陀要給你什麼你就有什麼,佛陀也不能去違背緣起法的。就是說佛陀他會爲你創造因緣,讓你對叁寶生歡喜心,說今生我讓你看到以後你抱我,你生起歡喜心,你栽培善根,你那個對叁寶歡喜心的思想生起,哦,你的作意改變了,是這樣子改變的,因爲你思想當中生起對叁寶歸依的心。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修習任何叁昧的秘要,就是你這念心生起怎麼樣的思想,它就會創造什麼果報,這關鍵點在于一切法是你的思想引生的。

  這是第…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