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我们也说明一下。说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不退转呢,这个菩提心能不退转呢?第一个,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转。你到极乐世界,整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弥陀的大悲愿力的摄持,因为极乐世界它本身就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所以有弥陀大悲愿力。佛的力量摄持你,那就不可思议了。第二个,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长,故不退转。佛陀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彼佛光明”它能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有这个光明的照射,他能够不退转。这个前面的弥陀的愿力是摄持我们一念心,这个佛陀的光明是照射我们的色身,这两个都能够使令我们不退转,这个佛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水、鸟、宝树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转,这是讲法力不可思议。这个极乐世界有这个水、鸟,水啊,八功德水,各式各样的鸟,宝树。悉演妙法,增其正念,就是我们在极乐世界欣赏风景之余,那个甚妙的风景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使令我们“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地忆念三宝。蕅益大师在前面讲止观的时候,结劝的时候,勉强力行,功不虚弃。娑婆世界的修行是勉强力行,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修行他是强迫的。我今天不想拜八十八佛,不行,强迫自己去拜,拜了几十拜以后他欢喜了,他相应了。但是刚开始呢,他是勉强力行,因为烦恼它会抗拒这个清净的圣道力量,你内心的烦恼对这个净法是排斥的。但是极乐世界呢,阿弥陀佛的善巧,他能够把这种快乐的资具摄持在圣道当中,使令你见闻觉知的时候就把圣道的力量把它给吸收进去了,这是法力不可思议。第四个,纯诸菩萨以为道友,外无魔邪故不退。那么“纯诸菩萨以为道友”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没有恶因缘,当然最主要是极乐世界它没有女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这种魔邪的诱惑干扰,也没有魔王。在小止观上说,我们这个修习禅定哪,当然你平常是散散乱乱了,魔王对你是没有兴趣,你要从散乱心到未到第定,那魔王一定会来找你。那魔王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他的神通、他的福报力也不可思议,他障到你的时候,你也是很难过关的。那么极乐世界的境界里面,它没有这种魔眷属的干扰。纯诸菩萨以为道友,你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一起,拜八十八佛,这件事情非常殊胜。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这个也是很重要。就是你能够得到这个果报体,你能够使用很久。这个娑婆世界得到人身,你从二十岁开始觉悟、修学佛法,到八十岁、六十岁,刚好功夫最得力的时候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下辈子到天上去享受了,忘掉了,经过很久才继续修学佛法。那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呢,寿命永劫,“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你修学佛法成佛的因缘只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你再怎么懈怡,你有足够的时间成就等觉菩萨。就是这个寿命长,他不用受到这个死亡的干扰,这也是一个不退转的因缘。我过去曾经跟几个藏传佛教的法师讨论过一件这个转世的问题。有的法师到西藏去,他说,西藏当然他是求转世了,他说在转世当中他有一点疑惑,就是说有些这个转世他前世那个资粮、福德、智慧乃至于在止观的证量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他也是经过认证的,大善知识的认证,他今生转世的时候很平常。很多啊,很多大修行人他转世了以后,他就很平常。这个隔阴之迷也是力量很大,这个死魔它也容易去障碍你前生的明了性。所以蕅益大师他说“惑业求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我们这些资粮位的菩萨在烦恼当中要提起一份的戒定慧可不容易,点点滴滴、戒慎恐惧、不敢放逸,在佛法当中熏习,但是呢,这样的力量就像一个胚器,就是还没有用火烧的那个泥土,下一场雨以后又恢复成泥土的相貌,前功尽弃。这一场雨就是死亡,死亡到来的时候把你今生的戒定慧栽培全部破坏了。当然破坏的是你的现行,种子是在的。所以这个地方,寿命长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提供你一个随顺于佛道的因缘。
这个事情它是这样,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从因缘观来破除主要是中观的学者。这个中观的学者修空观跟唯识与天台宗修空观是有点不一样。中观的学者修空观,他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观的学者是这样讲。说只要假借因缘所生的法,这些都是应该空掉的,因为它的自性都是毕竟空,不管这个是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但是这样子的人要相信净土就会比较困难一点,所以中观的学者相信净土的比较少,那唯识跟天台宗修空观是说“遍际本空,依它如幻”,说是“空”是破你的遍际执,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这些执着、这个应该空掉,但是依它起的“如梦如幻”应该要肯定的。“依它如幻” 就是,这个生命当中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你还得要决择,这一部分是不能空掉的。所以说唯识修空它是说,我们上学期在《唯识三十颂》讲过,唯识修无分别智是观“遍际本空,依它如幻”,就是如幻有、不能空。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什么因缘是随顺于生死、什么因缘是随顺于涅槃的这一部分是如梦如幻的,要保存下来,但是空掉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你自己的虚妄分别这一部分要空掉。所以我们修净土这一部分要注意。中观的空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依它起的法要保存下来,有所否定,有所肯定,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说“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所以依他起有转凡成圣的功能,这是第一个。“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依着离苦得乐的因缘来说,这件事情也不能空掉。空掉的是我们对诸法的遍际执而已。所以这一点蕅益大师对于偏空的学者,他提醒他们,虽然是梦幻泡影,但是这个梦幻泡影还有一些差别,有苦乐的差别,有这个凡圣的差别,这点我们还得要做一个决择,这是第一点。
再看第二点: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前面的执取大部分都是偏空的而说的,把一切梦幻泡影都扫掉,这个思想“当下就是净土,何必西方”多数是修天台圆顿止观的。天台宗讲修假观啊,一念的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我内心本身具足功德,那么心净国土净,何必到西方去呢?我内心本来具足的。蕅益大师他破斥这个思想。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你当下就富贵,你为什么还要做各种买卖呢?当下就是学问,你一念心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学问,你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当下就是北京,你为什么还要北上呢?那么世间法都不可以废除,对于出世间法的这种清净的功德庄严怎么能够废除呢?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当下就是净土,智者大师讲“一念具足三千”,他的意思是讲“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智者大师讲理具,可是他也强调事造: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说呢,从理性上来说当下即是净土,但是你还得托彼名号才可以显我自性。你不能只讲理具法界,不讲事造法界。因为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的时候,他已经跟你讲清楚了: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就是你本身有性具,但是你还得要去事修才能够显现。不能够说当下是净土,当下是具足了净土的因,但是你还得要靠事造的念佛、事造的信愿、持名,才能够出现极乐世界。所以这一点是蕅祖破这个圆顿止观的执理废事,前面是讲偏空,这个讲执理废事。
那么最后一段结劝: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那么我们能够真正明白到“遍际本空,依他如幻”这样的实相妙理,那极乐世界它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我们对于来生生命的决择、对于净土的往生受生是万牛莫挽的。那么以下引证天如大祖师,这个是禅宗的大祖师,他说,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开悟了以后,他不想求生净土,这个人恐怕没有真的开悟。这个开悟当然指的是明心见性。这个古代的公案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这个大修行人,明白空性的人,他一定是不昧因果的。空性本身所破的是遍际执,不能够破依他起,他还是对于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取、什么事情该舍,他还是清楚分明的。应该是这样子才叫开悟。如果你那个空性现前的时候,把一切法都扫除了,这样的空恐怕是一个小乘的空观,一个不圆满的空观,甚至是一个偏空的思想,换句话说你没有真正地明白大乘的空义。你一定是没有真正地明白,因为大乘的空义它所破的是遍际执,它是肯定依他起的。“释迦复起,不易斯言。”这句话是蕅益大师的话,说天如祖师讲这句话,释迦牟尼佛再起来,他绝对是肯定这句话的。就是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是的,他落因果,但是他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是这个意思。这段是蕅益大师以诸法实相的正见来破除不想求生净土的这些所知障,前面是偏重在烦恼障,这地方是破所知障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我们看下一科,丁三、行。前面的信愿是一个慧行,智慧所成就的一个行门;这个地方是讲行行,一个念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念佛的一个下手处,那么一心不乱是一个目标。这个执持名号,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有解释,什么叫执持名号呢?就是“念念忆佛名号”。念念,一句接一句相续地去忆念弥陀的名号,不要使令它中断,叫执持名号。那么一心不乱,这个一心,这个地方是讲止:纯一其心,专念弥陀。这个一心是讲止。这个不乱是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观,这是观的范围,这个就是有一点信愿的观行,简别“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所以你不为烦恼所乱。所以观,不乱是观慧。那么这个一心不乱都是…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