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九面。那麼在第一段呢蕅益大師先講到這個諸法實相的妙理,說從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來觀察諸法實相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呢就是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所謂萬法唯識一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會發覺叁世諸佛,一切衆生,從無二體。就是從清淨的本相來觀察是一切相不可得、雜染相也不可得、清淨相也不可得、擾動相也不可得、寂靜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這是從攝用歸體的角度來觀察。那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現前一念心性它會隨順殺盜淫妄的因緣顯出苦惱的叁惡道的境界,它也會隨順五戒十善的因緣現出人天的可樂果報,它也會依止信願持名的因緣現出極樂世界種種的功德莊嚴。這個就是依體起用,十方虛空,塵刹差別,皆吾性所現之相貌。就是我們在破執之前,先說明諸法實相的道理是這個道理。好,這個道理懂了以後我們就能夠破執。
破執之前蕅益大師先把衆生的執著先標出來:有人說了,人謂諸有爲法,皆如夢幻。這種人多數是修般若法門的,中觀的學者,或者是小乘的學者。中觀的學者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一切有爲法沒有價值的,夢幻泡影,幹嘛要求生淨土呢?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那麼以這樣子來問難求生淨土的學者。
那麼蕅益大師看他怎樣回答: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爲,不可喚作無爲。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從體性來說,它不是一個有爲的生滅相,它也不是一個無爲的寂靜相,從體性來說,它是離一切相。那麼從作用說呢,因爲迷悟的不同,因迷故即無爲而成有爲,叁界的輪回生死,一念的妄想,它會變現各式各樣的生死流轉,就像做夢一樣。在夢中,你的確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但那是一念的夢幻心所變現的,如夢、幻、泡、影、露、電。這是因爲迷的關系,妄想的關系,變現的生死果報。假設我們是這個作用上是隨順于返迷歸悟,一念的智慧的相應,這個時候就是即有爲成無爲,就是變成一種寂靜的涅槃相再現,如夢得醒,如幻相成爲本質,泡沫變成水,影相變成本質,露水不易濕性,閃電不易常光等等。
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先說明,就是從作用上來說呢,我們一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迷的作用,叁界的生死輪回,一念迷生死浩然;第二個作用是隨順于覺悟的作用,那麼即有爲而成無爲,一念的悟輪回頓息,一心當中有流轉門還滅門,先把這個表出來,第二個再正式破執。
再看第二段:今人于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觑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于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也!當然這個緣起有兩個,就是我們一般人對于雜染的緣起,流轉生死的、隨順于痛苦的緣起,比如說呢,妻子家緣、功名富貴、苦樂寒暑乃至于這種機鋒轉語,這個禅宗的機鋒轉語,我們都不能夠放下,但是我們卻獨獨對于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清淨的緣起加于否定而不求生,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爲什麼錯誤呢,蕅益大師講出兩個理由: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那麼這個時候蕅益大師就著往生淨土這個因緣來說,他提出兩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從離苦得樂的角度,我們先講絕待而論。我們在決擇一個生命的緣起,當然聖人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聖人的心是無所得,痛苦跟快樂對他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我們一個有所得的凡夫,這個痛苦跟快樂對我們是影響很大。所以第一個我們先簡別,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從苦樂這方面來簡別。說是“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就是同樣是夢幻泡影,但是這個感受有痛苦跟快樂的差別。這個苦谛,前面蕅益大師也講很多,流轉生死遲早會遇到叁惡道的苦,刀山油鍋的苦,就算你到人天去你也要嘗到無常敗壞之苦。這個經典上說,諸天的天人,他臨命終之前他就知道他要死亡,那麼那個時候的痛苦比一般的人世間的苦惱還痛苦。他說一個人他本身沒有什麼快樂的感受,他那個反正痛苦也是痛苦慣了,他也沒什麼差別。一個人長時間在諸天快樂,他知道他要墜落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從高樓上掉下來的感覺一樣,他有這個神通,內心的恐怖不安、憂怖那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諸天還有無常敗壞之苦。所以基本上,叁界是一場惡夢,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價值。那麼念佛生于淨土是一個好夢,雖然它是夢,但是它是一個甜蜜的夢。
這個甜蜜的夢,臺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據經論列出了四點,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
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第一點,身相妙好、神通自在。說你如果願意到極樂世界得果報,他那個正報的身心,身相妙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我們大家都知道,身相的莊嚴在弘揚佛法、攝受衆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爲什麼要百劫修相好,因爲要攝受衆生。衆生看到你莊嚴相好,他容易對于生恭敬心,生起信心。所以你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來弘揚佛法,占了很大的便宜,跟你用娑婆世界那種醜陋的身相不一樣。第一個,身相妙好。其次呢,神通自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有五種神通。《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人民,清晨起來的時候,他拿著極樂世界的曼陀羅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麼當然供養佛陀是修福報,但是你見到佛陀你一定能夠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法門。所以這個神足通還很重要。你這個要廣學無量法門、親近十方諸佛,你沒有神足通你根本沒有辦法到達。當然這個他心通也很重要,他心通,你觀察衆生的根基也是很重要。宿命通也很重要,這個在經論上說,我們一個有宿命通的人,他容易精進。就是你有宿命通,你知道你過去在地獄裏受的苦,你不敢懈怠,你這個出離叁界的心會強烈一點。所以說神通自在,不管就著上求佛道,也不管就著下化衆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你一個很重要的因緣。所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身相妙好、神通自在,他是隨順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第二個,無量衆寶,奇麗莊嚴。前面的是講正報,這裏講依報。這個依報的宮殿樓閣是無量無邊的衆寶,奇麗莊嚴。極樂世界的寶物莊嚴它是一個互含互攝的。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寶物,它不但是有色彩的光明,它還有香氣,它的味道還特別的好。色聲香味觸,你去接觸它的時候,極樂世界的寶物是柔軟的。最重要的是,極樂世界的寶物能夠演說無量的法門,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依報環境也特別的莊嚴,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依報環境,我們看到以後使令我們感到失望跟沮喪,這又不一樣。
第叁個,飲食自在,應念而至。那麼前面的依正二報,就是當然我們一個生死凡夫到極樂世界他有這個習氣,他還想吃飯。怎麼辦呢?飲食自在,隨念而至。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歡喜什麼樣的飲食,無量無邊的飲食,應念而至,隨順我們的心念馬上現前,吃完以後呢又自動消失掉,它有這個飲食自在的境界。
第四個,見佛聞法,道業增長,這個最重要。在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要能夠親近佛陀,這件事情是太重要了。當然我們現在末法時代,親近佛像,親近佛像也是很好的,禮拜佛像增長福報。但是你要是能夠實際地去親近一個有明了心性的佛陀,那境界就不可思議了。能夠見佛聞法那也不可思議,要佛陀親自爲你說法,那佛陀是一個調禦丈夫,佛陀能夠善調一切衆生的病,那當然是我們自己在超越煩惱方面那當然有很大的加持力了。這是第四個,見佛聞法,道業增長,這是四個。
所以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它是夢幻泡影,但是它可是一個甜美的夢,相對極樂世界是一場惡夢又不同了,這個因緣又不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加以簡別就是說,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我們不選擇求生淨土,我們選擇繼續在叁界流轉,不求生淨土,這當中這個夢,它容易添夢。這個佛法講等流性,說這個煩惱的種子它容易起現行,現行它又熏習另一層次的煩惱。說我們過去在叁界當中跟很多的人結了惡因緣,也跟很多人結了善因緣。那麼這種境界,我們得到人身以後,我們跟過去的冤家和親屬接觸的時候,還會繼續地起貪嗔煩惱。所以這個叁界的流轉,它這個果報體本身是雜染的因地所構成的,它很容易引生你的煩惱。所以佛陀說“七佛出世,猶爲蟻子,八萬大劫,尚爲鴿身。”就是說做螞蟻,七佛出世還在做螞蟻,它越做越糊塗,它內心當中的那個執取,唉呀,反正我就是一只螞蟻,放輕松,我的工作就是從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再把這個東西再搬回去,這個工作就做完了。那只螞蟻做久了以後心性卑劣,從出生到出來得到人身的時候,他還有等流性。所以在叁界流轉當中呢,基本上它是不隨順聖道,基本上是障道的,障道的多。所以古德說,一個人今生的修學佛法,來生要進步的,百千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大部分都退步的,退轉的。所以說你今生的境界是這樣子,你能夠內心當中把《法華經》背下來,能夠思惟甚深的法義,你下輩子來能夠保存這種功力的,百千萬人當中找不一個,大部分都退轉了。死亡它障礙你聖道的相續,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添夢者也。那麼求生淨土者,醒夢者也,雖然它同樣是夢,但是這個夢呢,它有這個醒夢的功能,它有讓你覺悟的因緣。
那麼這個醒夢的因緣,智者大師他提出了五…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