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功德相貌,執持名號是下手的方便。

  我們看第一段的論文,請合掌:

  (一)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爲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爲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爲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爲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C1]

  好,我們把這段論文作一個解釋。第一段是一個總標: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那麼念佛是一個淨土的因,是一個無上因,念念憶佛名號。那麼幹什麼呢?我們不求神通,也不求人天福報,只求生淨土,成就四種淨土,這是無上的果。那麼這種大乘的不共因果呢,這樣的一個內涵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它是以一個信願念佛的法門來收攝一切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不是說以一個法門來否定、來排斥其他的法門。

  這個念佛的法門在淨土宗的傳承也是有兩個派系。善導大師的思想是講專修,叁業專修,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專門稱贊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那麼他不參雜疑情,這當然也是好,叁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那麼第二個傳承就是蕅益大師所提倡的,當然這個蕅益大師的傳承是來自于永明延壽大師,就是萬善同歸體,所強調的是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萬善莊嚴淨土,就是永明大師、蕅益大師這一系列的強調圓修。就是你修淨土法門的人,你雖然念佛,你還得要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谛、發菩提心,然後忏除罪障、積功累德。

  這個地方是這樣子的,當然如果我們如果說是針對一些老人家,時間不多了,你讓他發菩提心的確有困難,我們也是可以勸他叁業專修,也是可以。但是你能力許可的範圍,你能夠發菩提心、積功累德,這點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你要成就到淨土去,你成就圓頓種性以後,彌陀一現前,馬上講圓頓法門,直接成就初地乃至于八地,有些人往生淨土以後先證小果,先證初果。所以說呢,蕅益大師強調圓修也是很重要。不過這個另外有一個叫雜修,這個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就是這個雜修他今天念大悲咒、明天念往生咒、後天念地藏王菩薩,今日張叁、明日李四,他這個關鍵——信願不決定,他這個心隨他的這個生滅心而轉。圓修,他雖然廣修善法,但是他的目標始終是要求生淨土的,他是以一門來圓攝百千法門,一個明確的目標來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這個研修跟雜修還不完全一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出來。

  那麼饒你是圓修,但是要注意一點:但必一門深入,以念佛爲正行,以一切戒定慧等爲助行,這點也是很重要。因爲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因爲淨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所以在《彌陀經》裏面曾經強調:“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有四段。這功德莊嚴呢,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說明說,從佛這一方面當然是彌陀的本願所成,從衆生的這一方面是衆生的信願持名、念念成就。換句話說呢,我們莊嚴淨土絕對不是靠六波羅蜜。啊,去西方淨土很好,我靠布施的力量求生淨土、靠持戒的力量、靠修止觀的力量求生淨土,不可以!因爲這當中你一定要有佛力加被。所以說呢,雖然我們廣修余行,但是在我們心目當中,一定要以彌陀的名號爲根本法寶。不管你念得多、念得少,在你心目當中彌陀名號是你的根本歸依處,他是帝網珠裏面的中心點,那個最大的珠子;其他的戒定慧的法門,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是帝網珠旁邊的那個眷屬,那是一個陪襯的。你一定是以名號爲根本法寶才可以的,才能夠構成淨土法門,因爲它這個是一個他力加被的。假設我們沒有仰仗佛力的加被,阿羅漢都沒辦法到淨土去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定要有一個正、一個助的一個簡別。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我們有正行的信願持名,夾帶無量無邊六波羅蜜的善法,就好象順風之舟。順風的舟,有佛力的加被,這個船開得很順,又有這個木板往前滑,前面有繩索在前面拉,有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加持,那當然很快能夠成就佛道,上品上生,一下子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成就圓頓的法門,這個是一個正文。

  第叁個結勸: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爲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爲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那麼念佛有四種,就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但是持名是最爲簡便的。

  這個念佛法門在淨土宗的傳承,隋唐時代的慧遠大師他是強調這個觀想觀像的,他是修觀的,但是善導大師以後就強調持名。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末法時代的衆生心思粗重,所以你要修觀很困難,你要靠跟彌陀感應道交,靠修觀的方式很困難。所以善導大師他提出叁個理由,第一個呢,爲什麼強調持名呢,因爲“無外雜緣得正念故”。因爲你憶念名號,它容易得到正念,專注。第二個,“與佛本願相應故”,就是隨順彌陀第十八願。善導大師很強調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是信願持名、具足十念,十念必生。當然第十九願那又不同,第十九願:發菩提心,積功累德,然後至心回向淨土,那是一個廣大的菩薩行。不過善導大師的意思以十八願來安立的持名,就是十念必生,這樣子是隨順彌陀的第十八願。第叁,“不違教故,順佛語故”。這樣子呢不違背佛在《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教法。因爲《無量壽經》也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都是以名號爲所緣境,這個是最簡便。

  “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爲穩當。”就是在持名當中呢要有一個固定的功課,就是對治我們凡夫的好逸惡勞,有一個功課慢慢地進步。“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真正有修行的人啊,那麼在方便法門當中我們不一定要能夠去異于愚夫愚婦哉,不一定要別出心裁。

  這個事情它是這樣,念佛法門它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它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你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這個念佛法門,這句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它是什麼境界?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那是一個諸法實相的境界,這句佛號操作的時候。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那是諸法實相的境界。所以說呢,同樣是念這句佛號,但是可是有淺有深。不要去小看持名這個法門,不能小看的。

  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主任慈悲,學生不曉得什麼是依他起?

  答:依他起性。唯識學把一切法分成叁種體性,一個是依他起性。依呢就是依止,這個他就是衆多因緣,依止衆多因緣所生起的法叫依他起性,其實依他起性就是因緣果報。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到地獄去了,這叫依他起性;這個人造他善業生天了,這叫依他起性。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一切法,都叫依他起性。另外一個叫遍際所執性,就是我們面對于依他起的果報,我們心中加上自己的名言、個人的愛憎取舍,你今天遇到你的親屬,這個人是你的好朋友,啊呀,你就用好多名言來安立他;你遇到的是你的過去惡因緣,你看到依他起性,你就用你不好的名言來安立他,這個叫遍際執,落入遍際執,這是要破的。以唯識的思想,我們沒有一個人活在依他起,非常不幸,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遍際執。我過去有講一個公案,說母親有兩個兒子,對不對?這個母親她到大兒子寮房去巡寮,看到大兒子打瞌睡,拿一個書本,她內心當中搖搖頭,歎了一口氣,唉呀,算了算了,就離開了。她到了第二個寮房,她看到小兒子,他打瞌睡也拿著書本,她起大歡喜心,唉呀,真是好,她就離開了。那麼今天父親回來說,今天兩個兒子用功怎麼樣呢?她說這個大兒子實在是懈怠,怎麼知道呢?這個大兒子啊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你看他不拿書本還不見得打瞌睡,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了。那小兒子怎麼樣?小兒子實在是精進,你看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打瞌睡的時候還不肯把書本放下去。這就是遍際執,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就是遍際執。因爲一切法就是一個如,那樣就是那樣,她看到一個如是相,但是爲什麼出現在她心中呢是一個這樣的影相、這樣的感受呢?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他自己的名言安立的。那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遍際執,所以它無分別智就是這樣沖破那個遍際執。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示石友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