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这件事情也不能空掉。空掉的是我们对诸法的遍际执而已。所以这一点蕅益大师对于偏空的学者,他提醒他们,虽然是梦幻泡影,但是这个梦幻泡影还有一些差别,有苦乐的差别,有这个凡圣的差别,这点我们还得要做一个决择,这是第一点。
再看第二点: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前面的执取大部分都是偏空的而说的,把一切梦幻泡影都扫掉,这个思想“当下就是净土,何必西方”多数是修天台圆顿止观的。天台宗讲修假观啊,一念的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我内心本身具足功德,那么心净国土净,何必到西方去呢?我内心本来具足的。蕅益大师他破斥这个思想。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你当下就富贵,你为什么还要做各种买卖呢?当下就是学问,你一念心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学问,你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当下就是北京,你为什么还要北上呢?那么世间法都不可以废除,对于出世间法的这种清净的功德庄严怎么能够废除呢?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当下就是净土,智者大师讲“一念具足三千”,他的意思是讲“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智者大师讲理具,可是他也强调事造: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说呢,从理性上来说当下即是净土,但是你还得托彼名号才可以显我自性。你不能只讲理具法界,不讲事造法界。因为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的时候,他已经跟你讲清楚了: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就是你本身有性具,但是你还得要去事修才能够显现。不能够说当下是净土,当下是具足了净土的因,但是你还得要靠事造的念佛、事造的信愿、持名,才能够出现极乐世界。所以这一点是蕅祖破这个圆顿止观的执理废事,前面是讲偏空,这个讲执理废事。
那么最后一段结劝: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那么我们能够真正明白到“遍际本空,依他如幻”这样的实相妙理,那极乐世界它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我们对于来生生命的决择、对于净土的往生受生是万牛莫挽的。那么以下引证天如大祖师,这个是禅宗的大祖师,他说,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开悟了以后,他不想求生净土,这个人恐怕没有真的开悟。这个开悟当然指的是明心见性。这个古代的公案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这个大修行人,明白空性的人,他一定是不昧因果的。空性本身所破的是遍际执,不能够破依他起,他还是对于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取、什么事情该舍,他还是清楚分明的。应该是这样子才叫开悟。如果你那个空性现前的时候,把一切法都扫除了,这样的空恐怕是一个小乘的空观,一个不圆满的空观,甚至是一个偏空的思想,换句话说你没有真正地明白大乘的空义。你一定是没有真正地明白,因为大乘的空义它所破的是遍际执,它是肯定依他起的。“释迦复起,不易斯言。”这句话是蕅益大师的话,说天如祖师讲这句话,释迦牟尼佛再起来,他绝对是肯定这句话的。就是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是的,他落因果,但是他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是这个意思。这段是蕅益大师以诸法实相的正见来破除不想求生净土的这些所知障,前面是偏重在烦恼障,这地方是破所知障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我们看下一科,丁三、行。前面的信愿是一个慧行,智慧所成就的一个行门;这个地方是讲行行,一个念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念佛的一个下手处,那么一心不乱是一个目标。这个执持名号,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有解释,什么叫执持名号呢?就是“念念忆佛名号”。念念,一句接一句相续地去忆念弥陀的名号,不要使令它中断,叫执持名号。那么一心不乱,这个一心,这个地方是讲止:纯一其心,专念弥陀。这个一心是讲止。这个不乱是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观,这是观的范围,这个就是有一点信愿的观行,简别“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所以你不为烦恼所乱。所以观,不乱是观慧。那么这个一心不乱都是一个功德相貌,执持名号是下手的方便。
我们看第一段的论文,请合掌:
(一)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C4]
好,我们把这段论文作一个解释。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那么念佛是一个净土的因,是一个无上因,念念忆佛名号。那么干什么呢?我们不求神通,也不求人天福报,只求生净土,成就四种净土,这是无上的果。那么这种大乘的不共因果呢,这样的一个内涵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它是以一个信愿念佛的法门来收摄一切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不是说以一个法门来否定、来排斥其他的法门。
这个念佛的法门在净土宗的传承也是有两个派系。善导大师的思想是讲专修,三业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称赞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那么他不参杂疑情,这当然也是好,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那么第二个传承就是蕅益大师所提倡的,当然这个蕅益大师的传承是来自于永明延寿大师,就是万善同归体,所强调的是发菩提心、积功累德、万善庄严净土,就是永明大师、蕅益大师这一系列的强调圆修。就是你修净土法门的人,你虽然念佛,你还得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发菩提心,然后忏除罪障、积功累德。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的,当然如果我们如果说是针对一些老人家,时间不多了,你让他发菩提心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可以劝他三业专修,也是可以。但是你能力许可的范围,你能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这点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你要成就到净土去,你成就圆顿种性以后,弥陀一现前,马上讲圆顿法门,直接成就初地乃至于八地,有些人往生净土以后先证小果,先证初果。所以说呢,蕅益大师强调圆修也是很重要。不过这个另外有一个叫杂修,这个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就是这个杂修他今天念大悲咒、明天念往生咒、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他这个关键——信愿不决定,他这个心随他的这个生灭心而转。圆修,他虽然广修善法,但是他的目标始终是要求生净土的,他是以一门来圆摄百千法门,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研修跟杂修还不完全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出来。
那么饶你是圆修,但是要注意一点:但必一门深入,以念佛为正行,以一切戒定慧等为助行,这点也是很重要。因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因为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在《弥陀经》里面曾经强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四段。这功德庄严呢,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说明说,从佛这一方面当然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从众生的这一方面是众生的信愿持名、念念成就。换句话说呢,我们庄严净土绝对不是靠六波罗蜜。啊,去西方净土很好,我靠布施的力量求生净土、靠持戒的力量、靠修止观的力量求生净土,不可以!因为这当中你一定要有佛力加被。所以说呢,虽然我们广修余行,但是在我们心目当中,一定要以弥陀的名号为根本法宝。不管你念得多、念得少,在你心目当中弥陀名号是你的根本归依处,他是帝网珠里面的中心点,那个最大的珠子;其他的戒定慧的法门,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是帝网珠旁边的那个眷属,那是一个陪衬的。你一定是以名号为根本法宝才可以的,才能够构成净土法门,因为它这个是一个他力加被的。假设我们没有仰仗佛力的加被,阿罗汉都没办法到净土去的。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一定要有一个正、一个助的一个简别。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我们有正行的信愿持名,夹带无量无边六波罗蜜的善法,就好象顺风之舟。顺风的舟,有佛力的加被,这个船开得很顺,又有这个木板往前滑,前面有绳索在前面拉,有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持,那当然很快能够成就佛道,上品上生,一下子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成就圆顿的法门,这个是一个正文。
第三个结劝: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那么念佛有四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但是持名是最为简便的。
这个念佛法门在净土宗的传承,隋唐时代的慧远大师他是强调这个观想观像的,他是修观的,但是善导大师以后就强调持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心思粗重,所以你要修观很困难,你要靠跟弥陀感应道交,靠修观的方式很困难。所以善导大师他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呢,为什么强调持名呢,因为“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因为你忆念名号,它容易得到正念,专注。第二个,“与佛本愿相应故”,就是随顺弥陀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很强调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信愿持名、具足十念,十念必生。当然第十九愿那又不同,第十九愿:发菩提心,积功累德,然后至心回向净土,那是一个广大的菩萨行。不过善导大师的意思以十八愿来安立的持名,就是十念必生,这样子是随顺弥陀的第十八愿。第三,“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这样子呢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的教法。因为《无量寿经》也是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么《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都是以名号为所缘境,这个是最简便。
“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就是在持名当中呢要有一个固定的功课,就是对治我们凡夫的好逸恶劳,有一个功课慢慢地进步。“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真正有修行的人啊,那么在方便法门当中我们不一定要能够去异于愚夫愚妇哉,不一定要别出心裁。
这个事情它是这样,念佛法门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它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你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这个念佛法门,这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它是什么境界?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那是一个诸法实相的境界,这句佛号操作的时候。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那是诸法实相的境界。所以说呢,同样是念这句佛号,但是可是有浅有深。不要去小看持名这个法门,不能小看的。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主任慈悲,学生不晓得什么是依他起?
答:依他起性。唯识学把一切法分成三种体性,一个是依他起性。依呢就是依止,这个他就是众多因缘,依止众多因缘所生起的法叫依他起性,其实依他起性就是因缘果报。这个人造了五逆十恶到地狱去了,这叫依他起性;这个人造他善业生天了,这叫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切法,都叫依他起性。另外一个叫遍际所执性,就是我们面对于依他起的果报,我们心中加上自己的名言、个人的爱憎取舍,你今天遇到你的亲属,这个人是你的好朋友,啊呀,你就用好多名言来安立他;你遇到的是你的过去恶因缘,你看到依他起性,你就用你不好的名言来安立他,这个叫遍际执,落入遍际执,这是要破的。以唯识的思想,我们没有一个人活在依他起,非常不幸,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遍际执。我过去有讲一个公案,说母亲有两个儿子,对不对?这个母亲她到大儿子寮房去巡寮,看到大儿子打瞌睡,拿一个书本,她内心当中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唉呀,算了算了,就离开了。她到了第二个寮房,她看到小儿子,他打瞌睡也拿着书本,她起大欢喜心,唉呀,真是好,她就离开了。那么今天父亲回来说,今天两个儿子用功怎么样呢?她说这个大儿子实在是懈怠,怎么知道呢?这个大儿子啊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你看他不拿书本还不见得打瞌睡,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了。那小儿子怎么样?小儿子实在是精进,你看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打瞌睡的时候还不肯把书本放下去。这就是遍际执,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就是遍际执。因为一切法就是一个如,那样就是那样,她看到一个如是相,但是为什么出现在她心中呢是一个这样的影相、这样的感受呢?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他自己的名言安立的。那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遍际执,所以它无分别智就是这样冲破那个遍际执。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QCJ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法语一
示法源
[QCJ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朗然
[QCJ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谢在之
[C4]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示石友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