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自性空、因缘有。
再看体用一对: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那么从体性上观察呢,三世诸佛跟一切众生是无差别的,这个前面说过了,从体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从作用上来说呢,十方虚空的各式各样的染净的国土呢,是随顺我们一念心性的业力而有差别的相貌。这个是一个体、一个用的差别。
这是蕅益大师要讲唯心净土,先把心性的相貌讲出来,最后再把它会归到唯心净土: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所以说呢,这个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都不在我们一念心性之外,才叫做唯心净土。如果说极乐世界不在我们心中之内,那么“西方岂在心外,吾心岂局东方者哉!”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讲诸法实相应该从两部分来观察,就是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说万法唯识一心,这是可以的,无量无边的法会归到我一念的心性,可以的。但是呢,在《楞严经》它也强调一个观点,你讲万法唯心,你又要讲唯心万法,你一念的心性随顺染净的因缘它会变现染净的果报。所以《楞严经》讲了万法唯心的思想以后,它又讲了这个六道的差别。佛陀又说,虽然万法唯心,但是也是唯心万法,也实际上有地狱的存在、有饿鬼道的存在、有畜牲道的存在,它都有一定的方所。所以说我们在理性上说是万法唯心,但是在事相上,也应该知道唯心会显现万法。就是由于有清净弥陀的心性也的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存在,由于有染污的心性有地狱的存在,这无量无边的这个国土都是的确存在的。所以这个唯心净土应该是两方面观察,是这个意思。
到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我们先停一下。
问:请问世情跟活计的差别?
答:世情是一种情执,这个活计是偏重在欲望,欲望是比较粗。执,情执。有些人对物质享受没什么欲望,但是他世间的感情重。情执跟欲望还不完全一样,一个是对物质的欲望,一个是世间的感情。我们讲情跟欲,欲应该是比较粗了,这个情执是比较轻,但是情执比较不容易对治。我们出家人刚开始放弃了世间五欲来到山中,我们要放弃世间的欲是容易的,但是这个情执就不容易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感情的东西它无形无相的,不容易的。犹其你要闭关,你就会发觉,这个情执的现前,它一次一次的现前。我是听说,结过婚的人,有过家庭的人,他这个情执要断会比较困难,有这么一说。当然我们平常心很粗,也感觉不出,但是你一开始专注修行的时候,心一寂静下来的时候,你就看到你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有些人他欲望重,有些人他情执重,你就会发觉,然后你就会知道,原来生死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那当然佛法本身对这个是有对治力,但是问题是有些人佛法他没有熏习进去。说唉呀,你学习佛法很久了,你都没有进步。这其实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都没有真正地修学佛法,很少人修学佛法,不是打妄想就是睡觉,你哪有修学佛法呢?就是你真正地有在寂静处去体验佛法,把文字的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正念力,那才算数的。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他特别划出了一个标准,佛法是的确能够对治我们心中的烦恼,问题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去消化佛法,但是佛法真正是有对治力,这个要的确能够治病,但是我们有些人没有真正吃药,是这个意思。
问:这个世情跟活计如果用见思惑来讲的话,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都是属于思惑所收摄的,这个知见是对有见空见的执着,这个都是属于思惑,都是属于烦恼,只是粗细的差别。
问:那后面这一篇呢?
答:后面这一篇是知见问题。这个地方先发明心性的道理,一念心性它能够缘起万法,但是万法也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是讲出一个总标,那么后面呢再个别地说明唯心净土的真实义。这一段的话就是破除知见的执着。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面。那么在第一段呢蕅益大师先讲到这个诸法实相的妙理,说从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来观察诸法实相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呢就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所谓万法唯识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就是从清净的本相来观察是一切相不可得、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扰动相也不可得、寂静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离一切相的境界,这是从摄用归体的角度来观察。那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现前一念心性它会随顺杀盗淫妄的因缘显出苦恼的三恶道的境界,它也会随顺五戒十善的因缘现出人天的可乐果报,它也会依止信愿持名的因缘现出极乐世界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就是依体起用,十方虚空,尘刹差别,皆吾性所现之相貌。就是我们在破执之前,先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是这个道理。好,这个道理懂了以后我们就能够破执。
破执之前蕅益大师先把众生的执着先标出来:有人说了,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这种人多数是修般若法门的,中观的学者,或者是小乘的学者。中观的学者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一切有为法没有价值的,梦幻泡影,干嘛要求生净土呢?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么以这样子来问难求生净土的学者。
那么蕅益大师看他怎样回答: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从体性来说,它不是一个有为的生灭相,它也不是一个无为的寂静相,从体性来说,它是离一切相。那么从作用说呢,因为迷悟的不同,因迷故即无为而成有为,三界的轮回生死,一念的妄想,它会变现各式各样的生死流转,就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你的确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但那是一念的梦幻心所变现的,如梦、幻、泡、影、露、电。这是因为迷的关系,妄想的关系,变现的生死果报。假设我们是这个作用上是随顺于返迷归悟,一念的智慧的相应,这个时候就是即有为成无为,就是变成一种寂静的涅槃相再现,如梦得醒,如幻相成为本质,泡沫变成水,影相变成本质,露水不易湿性,闪电不易常光等等。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那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先说明,就是从作用上来说呢,我们一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迷的作用,三界的生死轮回,一念迷生死浩然;第二个作用是随顺于觉悟的作用,那么即有为而成无为,一念的悟轮回顿息,一心当中有流转门还灭门,先把这个表出来,第二个再正式破执。
再看第二段: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也!当然这个缘起有两个,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杂染的缘起,流转生死的、随顺于痛苦的缘起,比如说呢,妻子家缘、功名富贵、苦乐寒暑乃至于这种机锋转语,这个禅宗的机锋转语,我们都不能够放下,但是我们却独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清净的缘起加于否定而不求生,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为什么错误呢,蕅益大师讲出两个理由: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就着往生净土这个因缘来说,他提出两个不同的说法,第一个,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我们先讲绝待而论。我们在决择一个生命的缘起,当然圣人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圣人的心是无所得,痛苦跟快乐对他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我们一个有所得的凡夫,这个痛苦跟快乐对我们是影响很大。所以第一个我们先简别,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从苦乐这方面来简别。说是“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就是同样是梦幻泡影,但是这个感受有痛苦跟快乐的差别。这个苦谛,前面蕅益大师也讲很多,流转生死迟早会遇到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的苦,就算你到人天去你也要尝到无常败坏之苦。这个经典上说,诸天的天人,他临命终之前他就知道他要死亡,那么那个时候的痛苦比一般的人世间的苦恼还痛苦。他说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什么快乐的感受,他那个反正痛苦也是痛苦惯了,他也没什么差别。一个人长时间在诸天快乐,他知道他要坠落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从高楼上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他有这个神通,内心的恐怖不安、忧怖那是非常厉害的,所以诸天还有无常败坏之苦。所以基本上,三界是一场恶梦,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价值。那么念佛生于净土是一个好梦,虽然它是梦,但是它是一个甜蜜的梦。
这个甜蜜的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据经论列出了四点,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
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第一点,身相妙好、神通自在。说你如果愿意到极乐世界得果报,他那个正报的身心,身相妙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我们大家都知道,身相的庄严在弘扬佛法、摄受众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佛陀为什么要百劫修相好,因为要摄受众生。众生看到你庄严相好,他容易对于生恭敬心,生起信心。所以你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来弘扬佛法,占了很大的便宜,跟你用娑婆世界那种丑陋的身相不一样。第一个,身相妙好。其次呢,神通自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有五种神通。《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人民,清晨起来的时候,他拿着极乐世…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