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自性空、因緣有。
再看體用一對:叁世諸佛,一切衆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刹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那麼從體性上觀察呢,叁世諸佛跟一切衆生是無差別的,這個前面說過了,從體性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那麼從作用上來說呢,十方虛空的各式各樣的染淨的國土呢,是隨順我們一念心性的業力而有差別的相貌。這個是一個體、一個用的差別。
這是蕅益大師要講唯心淨土,先把心性的相貌講出來,最後再把它會歸到唯心淨土:是故四種淨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所以說呢,這個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都不在我們一念心性之外,才叫做唯心淨土。如果說極樂世界不在我們心中之內,那麼“西方豈在心外,吾心豈局東方者哉!”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講諸法實相應該從兩部分來觀察,就是攝用歸體的時候我們說萬法唯識一心,這是可以的,無量無邊的法會歸到我一念的心性,可以的。但是呢,在《楞嚴經》它也強調一個觀點,你講萬法唯心,你又要講唯心萬法,你一念的心性隨順染淨的因緣它會變現染淨的果報。所以《楞嚴經》講了萬法唯心的思想以後,它又講了這個六道的差別。佛陀又說,雖然萬法唯心,但是也是唯心萬法,也實際上有地獄的存在、有餓鬼道的存在、有畜牲道的存在,它都有一定的方所。所以說我們在理性上說是萬法唯心,但是在事相上,也應該知道唯心會顯現萬法。就是由于有清淨彌陀的心性也的確有一個極樂世界存在,由于有染汙的心性有地獄的存在,這無量無邊的這個國土都是的確存在的。所以這個唯心淨土應該是兩方面觀察,是這個意思。
到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我們先停一下。
問:請問世情跟活計的差別?
答:世情是一種情執,這個活計是偏重在欲望,欲望是比較粗。執,情執。有些人對物質享受沒什麼欲望,但是他世間的感情重。情執跟欲望還不完全一樣,一個是對物質的欲望,一個是世間的感情。我們講情跟欲,欲應該是比較粗了,這個情執是比較輕,但是情執比較不容易對治。我們出家人剛開始放棄了世間五欲來到山中,我們要放棄世間的欲是容易的,但是這個情執就不容易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感情的東西它無形無相的,不容易的。猶其你要閉關,你就會發覺,這個情執的現前,它一次一次的現前。我是聽說,結過婚的人,有過家庭的人,他這個情執要斷會比較困難,有這麼一說。當然我們平常心很粗,也感覺不出,但是你一開始專注修行的時候,心一寂靜下來的時候,你就看到你內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有些人他欲望重,有些人他情執重,你就會發覺,然後你就會知道,原來生死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那當然佛法本身對這個是有對治力,但是問題是有些人佛法他沒有熏習進去。說唉呀,你學習佛法很久了,你都沒有進步。這其實怎麼回事呢?其實我們都沒有真正地修學佛法,很少人修學佛法,不是打妄想就是睡覺,你哪有修學佛法呢?就是你真正地有在寂靜處去體驗佛法,把文字的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正念力,那才算數的。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他特別劃出了一個標准,佛法是的確能夠對治我們心中的煩惱,問題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去消化佛法,但是佛法真正是有對治力,這個要的確能夠治病,但是我們有些人沒有真正吃藥,是這個意思。
問:這個世情跟活計如果用見思惑來講的話,有什麼區別?
答:這兩個都是屬于思惑所收攝的,這個知見是對有見空見的執著,這個都是屬于思惑,都是屬于煩惱,只是粗細的差別。
問:那後面這一篇呢?
答:後面這一篇是知見問題。這個地方先發明心性的道理,一念心性它能夠緣起萬法,但是萬法也會歸到一念心性。這是講出一個總標,那麼後面呢再個別地說明唯心淨土的真實義。這一段的話就是破除知見的執著。
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二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九面。那麼在第一段呢蕅益大師先講到這個諸法實相的妙理,說從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來觀察諸法實相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呢就是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所謂萬法唯識一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會發覺叁世諸佛,一切衆生,從無二體。就是從清淨的本相來觀察是一切相不可得、雜染相也不可得、清淨相也不可得、擾動相也不可得、寂靜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這是從攝用歸體的角度來觀察。那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現前一念心性它會隨順殺盜淫妄的因緣顯出苦惱的叁惡道的境界,它也會隨順五戒十善的因緣現出人天的可樂果報,它也會依止信願持名的因緣現出極樂世界種種的功德莊嚴。這個就是依體起用,十方虛空,塵刹差別,皆吾性所現之相貌。就是我們在破執之前,先說明諸法實相的道理是這個道理。好,這個道理懂了以後我們就能夠破執。
破執之前蕅益大師先把衆生的執著先標出來:有人說了,人謂諸有爲法,皆如夢幻。這種人多數是修般若法門的,中觀的學者,或者是小乘的學者。中觀的學者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一切有爲法沒有價值的,夢幻泡影,幹嘛要求生淨土呢?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那麼以這樣子來問難求生淨土的學者。
那麼蕅益大師看他怎樣回答: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爲,不可喚作無爲。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從體性來說,它不是一個有爲的生滅相,它也不是一個無爲的寂靜相,從體性來說,它是離一切相。那麼從作用說呢,因爲迷悟的不同,因迷故即無爲而成有爲,叁界的輪回生死,一念的妄想,它會變現各式各樣的生死流轉,就像做夢一樣。在夢中,你的確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但那是一念的夢幻心所變現的,如夢、幻、泡、影、露、電。這是因爲迷的關系,妄想的關系,變現的生死果報。假設我們是這個作用上是隨順于返迷歸悟,一念的智慧的相應,這個時候就是即有爲成無爲,就是變成一種寂靜的涅槃相再現,如夢得醒,如幻相成爲本質,泡沫變成水,影相變成本質,露水不易濕性,閃電不易常光等等。
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先說明,就是從作用上來說呢,我們一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迷的作用,叁界的生死輪回,一念迷生死浩然;第二個作用是隨順于覺悟的作用,那麼即有爲而成無爲,一念的悟輪回頓息,一心當中有流轉門還滅門,先把這個表出來,第二個再正式破執。
再看第二段:今人于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觑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于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也!當然這個緣起有兩個,就是我們一般人對于雜染的緣起,流轉生死的、隨順于痛苦的緣起,比如說呢,妻子家緣、功名富貴、苦樂寒暑乃至于這種機鋒轉語,這個禅宗的機鋒轉語,我們都不能夠放下,但是我們卻獨獨對于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清淨的緣起加于否定而不求生,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爲什麼錯誤呢,蕅益大師講出兩個理由: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那麼這個時候蕅益大師就著往生淨土這個因緣來說,他提出兩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從離苦得樂的角度,我們先講絕待而論。我們在決擇一個生命的緣起,當然聖人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聖人的心是無所得,痛苦跟快樂對他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我們一個有所得的凡夫,這個痛苦跟快樂對我們是影響很大。所以第一個我們先簡別,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從苦樂這方面來簡別。說是“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就是同樣是夢幻泡影,但是這個感受有痛苦跟快樂的差別。這個苦谛,前面蕅益大師也講很多,流轉生死遲早會遇到叁惡道的苦,刀山油鍋的苦,就算你到人天去你也要嘗到無常敗壞之苦。這個經典上說,諸天的天人,他臨命終之前他就知道他要死亡,那麼那個時候的痛苦比一般的人世間的苦惱還痛苦。他說一個人他本身沒有什麼快樂的感受,他那個反正痛苦也是痛苦慣了,他也沒什麼差別。一個人長時間在諸天快樂,他知道他要墜落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從高樓上掉下來的感覺一樣,他有這個神通,內心的恐怖不安、憂怖那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諸天還有無常敗壞之苦。所以基本上,叁界是一場惡夢,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價值。那麼念佛生于淨土是一個好夢,雖然它是夢,但是它是一個甜蜜的夢。
這個甜蜜的夢,臺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據經論列出了四點,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
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第一點,身相妙好、神通自在。說你如果願意到極樂世界得果報,他那個正報的身心,身相妙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我們大家都知道,身相的莊嚴在弘揚佛法、攝受衆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爲什麼要百劫修相好,因爲要攝受衆生。衆生看到你莊嚴相好,他容易對于生恭敬心,生起信心。所以你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來弘揚佛法,占了很大的便宜,跟你用娑婆世界那種醜陋的身相不一樣。第一個,身相妙好。其次呢,神通自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有五種神通。《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人民,清晨起來的時候,他拿著極樂世…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