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派系是强调自力法门,以自力为主,以他力为辅,像天台宗的幽溪大师的《观经妙中钞》,他的念佛就是以自力为主:“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就是我内心当中,一念的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弥陀是存在我的心中。但是呢,我还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以自力为主,他力为辅助,有一种是这样的说法。那么善导大师他比较偏重在他力信心,说唉呀,我是业障深重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但是没关系,阿弥陀佛有大愿力,决定能够救拨我,我对弥陀名号通身靠倒。就是说我自己可是一无是处,不要说本自具足,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完全相信弥陀能够救拨我。这也是一个方法,强调他力信心。那么总之,这个信心应该是两类,第一个、对内在的信心,第二个、对外在的信心,这两类。
好,我们再看丁二、愿,这第二个资粮。这个愿呢,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它是分两部分,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两个都是要具足的。
我们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一)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QCJ2]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我们在佛法中建立信心以后,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拨我们,我们就来到了三宝的境界,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总之我们不断地熏习佛法,每天也做早晚功课,也拜八十八佛,也放蒙山,作种种的定课。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佛法中的修行是不是有进步呢,是不是得力呢?这个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判断的标准,他说怎么知道呢?“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就是我们经过佛法的熏习以后,哦,发觉我们那种世间的感情虽然是有,但是呢比以前淡泊一点。那么这样子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佛法的法义,你不断地熏习,这个法义已经深入到你的内心深处,你跟法有相应,这是一个判断标准:世情淡一分,佛法有一分得力,世情淡两分,佛法两分得力,这是一个判断标准。第二个,就是我们不断地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往生呢?就是说,“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你对娑婆活计、娑婆世界这种财色名食睡的境界,轻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的稳当,轻两分,两分的稳当。那么这个是讲到这个我们对于佛法的修证、对往生西方的一个判定标准的一个总标。
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那么这个修行的事情,我们内心当中功德的境界,我们事实上是不要去向外攀缘去问知识,说我修得怎么样、是不是能够往生。应该要去以前面的两件事情来检查我们这一念心,关键点。因为你去问知识,所有的善知识作种种的开示,他也是告诉你三个原则,就是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关键点还在这个地方。
那么第三段的总结: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那么佛法跟世间法的关系呢,蕅益大师讲出一个比喻,说这个天平,天平它一头低,另外一头一定是高昂。这意思就是说,世间法跟佛法是互相地对治,一定是互相对治的。因为世间法的根源是从无明妄想流露出来的,这个佛法的修证是随顺于真如佛性的,这两个一个是光明、一个黑暗,这两个绝对不能共存的。光明多一分,黑暗一定是少一分,这两个一定是互相抵触的。不过这个地方是这样,我们在修证上,关键点在加强心中的光明。因为你除了加强心中的光明,你不可能让你对世间的情感放下来,不可能。因为你一开始就要他把世间情感放下,这不可能做到的,他就作不了主。就是你要不断地熏习佛法、加强心中的止观力,去观照诸法实相,然后你才能够慢慢慢慢地觉悟、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虽巧识强捻”,虽然你的智慧很高、解门很高、行门很强,强捻,但是你也不可能做到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就是你要能够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你又要能够逍遥自在地骑鹤上扬州、要成就佛法的戒定慧,这个世法跟出世法,是不可能说你又要腰缠十万贯,你身体那么重,又要骑鹤上扬州。这样子的境界呢,乃至于中国当中两个武功最高的、实力最强大的皇帝,汉武帝、秦始皇都不能把前面的两句话把它扭作一句,都不能具足,何况是其他的人呢?这是一个譬喻。就是饶你的解门行门多高,你都不可能一方面要贪求世法,一方面成就佛法的功德,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个是一件事情,从蕅益大师的开示:天平,一头高,一头必低。但是这个下手处,你只有加强你的佛法的熏习,你才能够慢慢地厌离娑婆,只有你不断地加强正念。就像这个古德说这个树,这棵树它平常经常往西方的方向跑,你把它砍断了,它就是往西方倒下去。他那个内心的等流性,他不断地思惟娑婆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乐,数数地熏习,数数地发愿,他那棵树就是往西方倒。这棵树平常往东边跑,你把它砍断它就往东边倒。它一定是选择东方,要么是西方,它不可能两个具足的,不可能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是讲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一科它是以烦恼障来简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下一段就微细了,以所知障,就是一个知见的问题。前面是一个烦恼的障碍,有些人他没有办法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他有烦恼有障碍。
那么这个第二段是讲知见有障碍,使令他不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二)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即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即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间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QCJ3]
好,我们把这段文分成三段。那么这段文就是蕅益大师破除有些人对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一些知见上的障碍,使令他不能真实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那么第一段是先说明实相的妙理。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这个诸法实相,蕅益大师他以天台的思想,他就是以一念心性为出发点,当然这个是讲本来面目,那么这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从时空上来观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就是我们一念明了的心思,它是没有开始的,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明了性?没有开始。未来无终,我们一念心虽然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它可又是相续,它没有停止的一天,它是一个无量无边的生命。第三个、现在无际,就是现前的这一念的当下这一念心思,它也是没有边际的。这个没有边际的意思是说,是讲本来面目,我们一念的心识从时空观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我们说,我这一念心有边际,我现在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有限,耳朵听到的声音也是有限,我能够见闻觉知都是有限。佛法说,这不是本来面目,这是你的妄想,你活在你的妄想当中。现在是讲本来面目是这样子的,本来的面目是这样子的。我们现在这付德行不是本来面目,就是有这个遍际执,有这个业力,有业力的因缘,它显现了很多很多的山河大地,这个是由遍际执所构成的。现在是说这个本来面目,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本来面目。这是从时空上来观察。
再看空有一对观察: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我们这一念心要观察它的一个真实的体性,就是说我们心中有一个我,这个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这个自我的体性是觅之了不可得,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那虽然自性不可得,但是不能够说完全断灭,所以佛法说叫自性空,自性是空的。这是讲自性空。
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我们要经常静坐的人,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是千变万化的,是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有时候起善,突然间起恶念,有时候落入无计,它就是不断地变化,那么当然这个变化有各式各样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够说真实有,只能够说是因缘有,某一个因缘它出现了某一个相貌,下一个刹那的因缘又出现了一个相貌,它不能说是自性有,叫因缘有。那么这个是它的一个本来面目,…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