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派系是強調自力法門,以自力爲主,以他力爲輔,像天臺宗的幽溪大師的《觀經妙中鈔》,他的念佛就是以自力爲主:“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就是我內心當中,一念的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彌陀是存在我的心中。但是呢,我還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以自力爲主,他力爲輔助,有一種是這樣的說法。那麼善導大師他比較偏重在他力信心,說唉呀,我是業障深重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但是沒關系,阿彌陀佛有大願力,決定能夠救撥我,我對彌陀名號通身靠倒。就是說我自己可是一無是處,不要說本自具足,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完全相信彌陀能夠救撥我。這也是一個方法,強調他力信心。那麼總之,這個信心應該是兩類,第一個、對內在的信心,第二個、對外在的信心,這兩類。
好,我們再看丁二、願,這第二個資糧。這個願呢,根據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它是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這兩個都是要具足的。
我們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一)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雖巧識強撚,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漢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況下者乎?[QCJ2]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我們在佛法中建立信心以後,我們相信叁寶能夠救撥我們,我們就來到了叁寶的境界,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總之我們不斷地熏習佛法,每天也做早晚功課,也拜八十八佛,也放蒙山,作種種的定課。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佛法中的修行是不是有進步呢,是不是得力呢?這個蕅益大師講出一個判斷的標准,他說怎麼知道呢?“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就是我們經過佛法的熏習以後,哦,發覺我們那種世間的感情雖然是有,但是呢比以前淡泊一點。那麼這樣子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佛法的法義,你不斷地熏習,這個法義已經深入到你的內心深處,你跟法有相應,這是一個判斷標准:世情淡一分,佛法有一分得力,世情淡兩分,佛法兩分得力,這是一個判斷標准。第二個,就是我們不斷地念阿彌陀佛,我們怎麼知道是不是往生呢?就是說,“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你對娑婆活計、娑婆世界這種財色名食睡的境界,輕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的穩當,輕兩分,兩分的穩當。那麼這個是講到這個我們對于佛法的修證、對往生西方的一個判定標准的一個總標。
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那麼這個修行的事情,我們內心當中功德的境界,我們事實上是不要去向外攀緣去問知識,說我修得怎麼樣、是不是能夠往生。應該要去以前面的兩件事情來檢查我們這一念心,關鍵點。因爲你去問知識,所有的善知識作種種的開示,他也是告訴你叁個原則,就是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關鍵點還在這個地方。
那麼第叁段的總結: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雖巧識強撚,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漢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況下者乎?那麼佛法跟世間法的關系呢,蕅益大師講出一個比喻,說這個天平,天平它一頭低,另外一頭一定是高昂。這意思就是說,世間法跟佛法是互相地對治,一定是互相對治的。因爲世間法的根源是從無明妄想流露出來的,這個佛法的修證是隨順于真如佛性的,這兩個一個是光明、一個黑暗,這兩個絕對不能共存的。光明多一分,黑暗一定是少一分,這兩個一定是互相抵觸的。不過這個地方是這樣,我們在修證上,關鍵點在加強心中的光明。因爲你除了加強心中的光明,你不可能讓你對世間的情感放下來,不可能。因爲你一開始就要他把世間情感放下,這不可能做到的,他就作不了主。就是你要不斷地熏習佛法、加強心中的止觀力,去觀照諸法實相,然後你才能夠慢慢慢慢地覺悟、慢慢地放下。所以說“雖巧識強撚”,雖然你的智慧很高、解門很高、行門很強,強撚,但是你也不可能做到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上揚州,就是你要能夠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你又要能夠逍遙自在地騎鶴上揚州、要成就佛法的戒定慧,這個世法跟出世法,是不可能說你又要腰纏十萬貫,你身體那麼重,又要騎鶴上揚州。這樣子的境界呢,乃至于中國當中兩個武功最高的、實力最強大的皇帝,漢武帝、秦始皇都不能把前面的兩句話把它扭作一句,都不能具足,何況是其他的人呢?這是一個譬喻。就是饒你的解門行門多高,你都不可能一方面要貪求世法,一方面成就佛法的功德,這是不可能的。
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個是一件事情,從蕅益大師的開示:天平,一頭高,一頭必低。但是這個下手處,你只有加強你的佛法的熏習,你才能夠慢慢地厭離娑婆,只有你不斷地加強正念。就像這個古德說這個樹,這棵樹它平常經常往西方的方向跑,你把它砍斷了,它就是往西方倒下去。他那個內心的等流性,他不斷地思惟娑婆的苦,思惟極樂世界的樂,數數地熏習,數數地發願,他那棵樹就是往西方倒。這棵樹平常往東邊跑,你把它砍斷它就往東邊倒。它一定是選擇東方,要麼是西方,它不可能兩個具足的,不可能的,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是講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這一科它是以煩惱障來簡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下一段就微細了,以所知障,就是一個知見的問題。前面是一個煩惱的障礙,有些人他沒有辦法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他有煩惱有障礙。
那麼這個第二段是講知見有障礙,使令他不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二)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叁世諸佛,一切衆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刹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淨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人謂諸有爲法,皆如夢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爲,不可喚作無爲;因迷故即無爲成有爲,有叁界輪回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爲成無爲,如夢得醒,幻複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濕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今人于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觑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于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當下即是淨土,何必西方?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于出世法而廢之?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師雲,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釋迦複起,不易斯言![QCJ3]
好,我們把這段文分成叁段。那麼這段文就是蕅益大師破除有些人對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之間的一些知見上的障礙,使令他不能真實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那麼第一段是先說明實相的妙理。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個諸法實相,蕅益大師他以天臺的思想,他就是以一念心性爲出發點,當然這個是講本來面目,那麼這當中有叁段。
第一個從時空上來觀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就是我們一念明了的心思,它是沒有開始的,就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明了性?沒有開始。未來無終,我們一念心雖然刹那刹那生滅,但是它可又是相續,它沒有停止的一天,它是一個無量無邊的生命。第叁個、現在無際,就是現前的這一念的當下這一念心思,它也是沒有邊際的。這個沒有邊際的意思是說,是講本來面目,我們一念的心識從時空觀察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但是我們說,我這一念心有邊際,我現在眼睛能夠看到的地方有限,耳朵聽到的聲音也是有限,我能夠見聞覺知都是有限。佛法說,這不是本來面目,這是你的妄想,你活在你的妄想當中。現在是講本來面目是這樣子的,本來的面目是這樣子的。我們現在這付德行不是本來面目,就是有這個遍際執,有這個業力,有業力的因緣,它顯現了很多很多的山河大地,這個是由遍際執所構成的。現在是說這個本來面目,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是本來面目。這是從時空上來觀察。
再看空有一對觀察: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我們這一念心要觀察它的一個真實的體性,就是說我們心中有一個我,這個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是一樣的。這個自我的體性是覓之了不可得,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那雖然自性不可得,但是不能夠說完全斷滅,所以佛法說叫自性空,自性是空的。這是講自性空。
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我們要經常靜坐的人,會發覺我們這一念心是千變萬化的,是的,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有時候起善,突然間起惡念,有時候落入無計,它就是不斷地變化,那麼當然這個變化有各式各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夠說真實有,只能夠說是因緣有,某一個因緣它出現了某一個相貌,下一個刹那的因緣又出現了一個相貌,它不能說是自性有,叫因緣有。那麼這個是它的一個本來面目,…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