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70面,那麼第一段我們是講曆緣對境修。這當中蕅益大師強調一個觀念,說是“待無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脫累”。其實我們在修行的環境遇到了人事的障礙,我們與其花很多時間去向外攀緣、向外處理這些境緣,你倒不如去改變你這一念心,來得實際一點。智者除心不除境,關鍵在這個地方。要緊的是曆事練心,而不去改變外境,大意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個曆緣對境修當然是應該以坐中修做基礎,我們看第二段。每見人冗中偷閑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閑玩大乘,息心學定慧邪?那麼蕅益大師在明末的時候說,經常有些人當然是五堂功課忙完了以後呢,他有一些空閑的時間,幹什麼呢?“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在世間法的詩字上去下功夫。那麼你爲什麼不在寂靜的時候“偷閑玩大乘,息心學定慧邪?”那麼這個“玩”的話是研習,是解門,就是你應該在空閑的時候好好學習佛法、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是解門的一個正見。那麼這個“學定慧”是一個行門,把這個正見的基礎去修止修觀、轉成心中的正念。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這都應該是在寂靜處的時候完成的。
那麼爲什麼要在佛法多用功呢?這以下講出一個道理:彼于詩字得少幻味,未嘗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說世間的功德是一個幻味,是一種虛妄相,佛法的功德是一種真實相。在《瑜珈師地論》把佛法的功德跟世間的功德講了很多很多的差別,但是主要有兩個差別。世間的安樂境界,第一個、它是有過失的,因爲世間的東西它是依止攀緣心、依止無明妄想而活動,所以它會帶動貪嗔的煩惱,有貪嗔煩惱的活動就是會有罪業,夾帶罪業。那麼我們在佛堂當中拜佛、打坐,也會得到安樂,而這個安樂是跟寂靜相應的,它是沒有煩惱、沒有罪業相應的,它是跟聖道相應的,跟涅槃相應的一種寂靜的狀態。所以世間的安樂跟佛法的安樂是有過失和沒過失的的差別,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堅固不堅固的差別。世間的功德是可破壞的,佛法的功德是不可以破壞的。因爲一個依止無明妄想,不稱合本性的。不稱合本性,你這個是今生的境緣的生起去刺激妄想,生起一個虛妄的一種活動,死亡一到來的時候,把今生的妄想,饒你會思量,終歸罔相,把今生的這些妄想完全破壞了。
我看唯識的論,那個注解,有一件事,說有一個老婆羅門的師父帶了一個小徒弟在修學這個婆羅門的教法。那麼這個小徒弟很笨,這老師父教他幾遍他就是不會,師父很生氣,拿著棒子打這個小婆羅門徒弟。這小婆門跑啊,他就追,追了以後抓到又打。那個時候有一個阿羅漢在樹下打坐,阿羅漢他一入定就什麼事都知道了,他實在是看不過去,就出來調和一下。說你爲什麼打他呢?他說我教他這部論《生起論》,這個是我們婆羅門最重要的教法,教過他幾遍他都不會,我只好打他。阿羅漢說,你知道這部論是他前生他作的,你知道嗎?這部論是他作的。唉呀,我看世間法是這種境界,就是說他過去生作了這部論,但是他跟佛弟子辯論的時候,輕慢佛法,形成罪障,今生變得愚癡。但是這部論是他作的,你還沒有資格打他。所以世間法它就是不牢固,你在世間裏面,聖人的那個清淨心他有無漏的聖道的戒定慧的力量,他學世間法,這個世間法是牢固的,因爲他根本是以清淨心作基礎。如果我們還沒有成就無漏的聖道之前學世間法,這個世間法是不牢固的,那是不牢固的,那是一種虛妄的境界,那又不同。所以說,我們剛開始把精神體力去耗損在世間法,這個是非常可惜的,因爲那是一種虛妄的境界。渴鹿追求陽焰,口渴的鹿一直追求虛妄的水,其實那個水是不存在的。“饒你會思量,終歸罔相”,你死掉的時候,死亡一到來的時候,無常大火把你今生的這些學問、名言全部燒掉,完全破壞了,下輩子來的時候你還是搞不清楚狀況。
然縱不得味,亦爲無上菩提而作種子。我過去生在佛法中栽培的善根差,聽聞佛法也聽不懂,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從現在栽培還不遲,你起碼爲以後做一個種子,無漏的種子。
且幼時詩字亦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于現身得受用邪?這個事情是這樣,佛法的功德這種智慧是稱合本性,所以它不可破壞。我們看這個經典上,佛陀經常會講一些事情說,唉呀這個弟子啊他過去生是一個商人,這個商人做生意,把錢賺了以後要回家的路中間,經過一個寺廟看到有法師說法,他聽了叁句、四句,他聽得很歡喜。好,這個歡喜跟叁寶結下因緣了。經過幾次的流轉以後,這個善根成熟了,出生在叁寶的地方,做五戒優婆塞、優婆夷,又繼續地栽培善根。那麼栽培了善根以後,當然也有造罪業,造罪業又到叁惡道去,但是他那個善根的種子他是不會失掉的,這個罪業是不能破壞善根的。到了迦舍佛時代的時候,他出家了,作一個比丘或者比丘尼,但是人有善根,他還是有煩惱,他破戒,破戒了以後就到叁惡道去了。把這個罪業受完了以後呢,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時候他的善根真實成熟了,遇到釋迦牟尼佛,成就阿羅漢果。所以說你在佛法當中所栽培的善根是不可以破壞的。這當中祖師講一個理由,說爲什麼世間法的栽培的善根是可破壞的,佛法不可破壞呢?因爲它隨順本性故。佛法他的善根的栽培是稱合你的本來面目,因爲你的本來面目就是這種境界,稱合你的本性。那麼世間法是違背你的本性的,向外攀緣,真如不守自性以後再向外攀緣,所以這兩個方向還不一樣。你在佛法中所栽培的點點滴滴,你說你這個人,你看他出家以後不就是破戒了嗎?是的,他破戒了。但是他曾經出家的那個過程當中,他所栽培的善根,你還沒有資格誹謗他。他曾經很認真地學習佛法,他所栽培的善根在他未來當中發動出來的時候那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那個善根是不會因爲破戒而破壞的。所以我們佛法的關鍵就是熏習,不斷地熏習,你栽培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栽培十分有十分的功德,因爲它稱合本性故。
那麼這個是講我們靜中應該在解行上多用功,這是一個真實不可破壞的功德,這是一個無漏的功德。
看總結: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豔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那麼我們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有一定限量的精神體力,那麼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把精神體力用在世間的詩字上,這世間法是向外攀緣的。那麼結果呢你頂多就像右軍,是王羲之、王右軍。王羲之是寫字入木叁分,說他在木板上寫字,寫上去以後你還擦不掉。看,唉呀,王右軍寫字那個功力能夠把木頭滲入叁分。那麼李白跟杜甫是詩。王羲之是字,是字寫得好。這個李白跟杜甫呢是寫這個詩,他還有一些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個古人寫詩寫得好,他能夠在短短幾個文字當中,攝持很多很多詩的意境,讀完以後你心中會出現一個詩的意境,那個意境出來,還有這種境界。但是他因爲依止攀緣心,不出生死。他那個智慧沒有一種解脫煩惱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他不能對治煩惱。那麼佛法不是向外攀緣,它是向本性中安住,所以呢“吾見散亂豔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蕅祖以佛弟子當中兩個最差的作例子,一個是孫陀利難陀。這個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弟弟,他出家也是心不甘情不願,被佛陀勉強。但是他在佛法當中熏習久了,他的散亂心也慢慢調伏了,也成就阿羅漢了。周利槃陀迦他讀四句偈,百日不能成誦,一百天四句偈背不起來,他那個愚癡的障礙特別厲害,但是他不斷地努力,在佛法中修學,他最後也是成就阿羅漢果。就是說佛法它有對治散亂、對治愚癡的功能,這個是世間法所不能比的。所以說,我們今生的精神體力你用在世間法上,那是不能解脫生死的,你死掉以後,你今生的努力、心中的妄想全部破壞了;你在佛法中栽培,你能夠不斷不斷地積功累德,總有一天大事已辦,得到真實的解脫。
這個佛法它跟世間法的不同,佛法有這個乘的功德,它有這個到彼岸的力量;世間法沒有乘的功德,沒有解脫煩惱的力量,它沒有這種力量。這個事情它是這樣,當然我們菩薩求法在五明中學,我們也應該學一些詩字、學一些方便法門來表顯佛法,使令佛法在人世間能夠流通下去,但是你剛開始的下手處,應該先成就佛法。因爲你以佛法作基礎,再去學世間法,這個世間法是帶有佛法的味道的,是以佛法爲根本,以世間法爲用。你一開始出家就去學世間法,你這個世間法就完全是世間的味道,沒有佛法的味道。這也不一樣。你剛開始在佛法的解行上用功,成就了根本的功德,然後你爲了利益有情故,爲了令正法久住故,在菩薩戒允許你撥叁分之一的時間出來,叁分之一的時間學習世間法,廣設方便,使令正法在人世間久住。但是因爲你這個廣設方便有佛法的根本作支持,所以會帶有佛法的味道,這個地方又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是“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豔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我們這一念心跟世間法接觸、跟佛法接觸,這個會有兩個很大的差別。
好,止觀篇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
我們看乙五、淨土篇第五。這個是正宗分的最後一科,淨土篇。那麼前面的持戒跟止觀篇都屬于聖道門,這個是講淨土法門,這個是很特別的法門。
我們看丙一、總標,先念一遍:
出叁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叁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叁界,事易功頓。遠祖雲:“功高易進,念佛爲先。”經雲:“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脫。”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爲舟,如衆生不肯登舟,何哉!…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