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十二時恒簡點身口意業,善多邪?惡多邪?無記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慚愧覺悟修省,自然習氣漸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于一念清淨心中矣![C2]
我們看這段,我們先有一個總標:學道之人。這個地方講到的是以下的法寶是對誰開示的呢?是對于學習大乘佛道的人。這以下有叁段的開示。
先看第一段:骨宜剛,氣宜柔。這個“骨”指的是內在的意志力,我們內在的意志力一定要堅定。但是表現在外的身口二業要調柔善順。一個是內在的意志力,一個是外在的身口二業要調柔善順。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是依止一念的信心,相信叁寶的功德不可思議,相信叁寶能夠救拔我。那麼我們依止對叁寶的信心就來到了僧團,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不斷地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是非常的堅定——誰也不能夠障礙我!我一心一意地修學聖道,骨剛。但是這個時候的人多分啊骨剛氣也剛,這個人個性也特別剛強。剛強的人啊,剛者易折,他就是會容易有傷害。你看這個碗,瓦片就容易破壞,橡膠、柔軟的東西就不容易受傷。所以那個剛強的習氣它跟其他的同參道友一接觸的時候,他一定會有障礙,他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那麼當然,這個修行人他有了信心他就會去反省自己,使令自己增上。當然他也應該不斷地聽聞佛法,知道爲什麼你會剛強,最後他找出一個結論,就是因爲有一個“我”,有一個有所得的“我”,就跟衆生有對立。那麼這個時候他就試圖地,當然這個人他踢到鐵板後他就會調整自己,觀察“覓之了不可得”、“我”不可得,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會從剛強當中變成非常調柔。這個地方的“氣宜柔”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柔”它不是沒有原則的柔,你講什麼都沒有關系,他內心當中對于聖道的追求是很堅定的,但是他待人處世他觀察“我”不可得,他能夠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風。他觀察“我”不可得,他就能夠隨緣隨分地跟衆生融成一片,表現一種春風和氣。所以說剛開始他是會骨也剛、氣也剛,這個階段是值得我們包容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但是他應該再進步,慢慢地他修我空觀以後,他就會把內在的對聖道追求那個剛骨保存下來,但是待人處世他就多一分和氣,對什麼事情啊就不一定那麼地堅持。這是一個我們性格上的標准。骨宜剛,氣宜柔。
志宜大,膽宜小。我們的志向要遠大,但是做什麼事情這個膽量小,就是要經常要保持戒慎恐懼,就是保持一種不放逸的心態。志向遠大是這樣子的,我們一個人的修行的動力、精進是來自于我們的願力,假設你的志向太小,你一下子就達到你的志向了,你就沒事幹了,就懈怠下來了。美國有個最大的廣播公司叫CNN,這個廣播公司總裁他說,他從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告訴他一句話說,你要立定一個你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完成的願力,你擬定一個你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完成的願力,結果他下了一個願力:我要成就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廣播公司。結果他果然做到了。所以我們在擬定目標的時候,不要說我一開始,哎呀,放輕松啊,我下品下生就好了。你一開始就想下品下生,你一定不能往生,不可以往生。取法乎上,得法乎中。你取法乎中,才得法乎下。你一開始就把目標安立在
下品下生,你肯定不能往生。所以說呢,我們爲了使令自己終生精進,你一定要把目標安立在一種你今生都不能達到的目標,那當然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追求無上的佛道,這樣的一個目標。但是你在處世的時候呢,你甯可膽量小一點,戒慎恐懼一點。我聽說忏公師父在七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有一個信徒的小女孩,七八歲左右,不小心跑到忏公師父寮房去了,忏公師父馬上跑出來。可見得忏公師父他老人家那種戒慎恐懼。忏公師父在打佛七,男女衆中間是有一個屏障遮住的,把男衆遮在一個小地方,然後外面都是女衆。看得出來,這個就是“膽宜小”。我自己的經驗,我發覺我的那些同戒的師兄弟,出家這十五年來,那些藝高人膽大的都陣亡了。因爲什麼呢?藝高人膽大啊,他剛開始就無所謂,反正今天這個女衆的信徒跟他來往,他也無所謂,慢慢慢慢地日久生情、情久生欲,一念之間就完了。所以我們在志向遠大的時候,我們“哎呀你這個人太保守”,保守就保守,起碼我這個袈裟還能夠穿到臨命終麼。所以,我們甯可做什麼事情要戰戰兢兢,你要記住一句話:那些藝高人膽大的都陣亡。所以我們甯可膽小一點,忏公師父七十歲尚且如此地謹慎,我們呢?就是膽量要小,要戒慎。
心宜虛,言宜實。就是我們的心情要謙卑,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情。爲人處世啊,謙謙君子,卑以自慕。這個事情是這樣。在《易經》上說:謙受益、滿招損。我們的心情如果是跟謙虛相應,表示我們的功德是在增上的狀態;假設我們這念心是在跟慢心相應,那你的功德是在折損,開始在走下坡了。那是一個指標,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的功德是在增上或者是在折損啊,就是從謙跟慢,這地方是一個明確的指標。所以我們要使令自己不斷地進步,那就是“心宜虛”。“言宜實”,講話要真實,你有一分就說一分,兩分就說兩分,講真實語。
慧宜增,福宜惜。這個講福慧的態度。我們對智慧要不斷地增長,對福報要珍惜。這個智慧的增長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是“觀心無常”,刹那刹那地流動,就像流水一樣。換句話說,你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第叁種情況。你說我保持原地不動,沒有這回事情,你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我們剛開始,“慧宜增”容易做到,但是你出家久了以後,就容易懈怠。在《印光大師文鈔》說孔夫子讀《易經》“韋編叁絕”,孔子讀《易經》,把這部《易經》的線讀斷了叁次又縫了叁次。印光大師說,孔夫子的智慧是過目不忘,他老人家以過目不忘的智慧尚且要韋編叁絕,所以就是說,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不是往前走就是退步,所以智慧要不斷地增長。對于一切的福報、日常的用品,還能夠用盡量能夠保存下來,要珍惜我們的資源,珍惜我們的福報。
好,我們先談到這裏。休息十分鍾。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題跋一
蓮洲書佛頂經跋
[C2]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法語四
示養德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