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梦境,他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一念的梦心跟醒过来的心那个体性、明了性是一样的,但是作用的确有迷悟的不同。
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之前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生命就是一念的迷悟,这个是一个关键。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去实践它的修法。现在的关键就是说如何地转迷为悟?这是一个修学方法了。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试思平日,起惑造业,毕竟是谁。今书经忏悔,又毕竟是谁。先提出一个疑情:我们过去颠倒的时候,起惑造业,那个是谁呢,造业者是谁?你现在觉悟了,书经忏悔,开始读诵大乘经典、开始忏悔,那个忏悔的人又是谁呢?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认为造业的就是“我”,“我”在造业,忏悔也是“我”。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讲一个譬喻,我今天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一个新的房子,但是那个人是一样的,房子变化了,果报体改变了,但是那个“我”是不能改变的。其实这就是一个迷的境界,执着有一个“我”。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他利用禅宗的方式,利用疑情的方式,先把那个问题找出来,就是说起惑造业是谁而现在书经忏悔又是谁?说有一个“我”。好,观察这个“我”是不是存在。此造业忏悔之念,在内在外在中间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过去现在未来邪?这个常一主宰的“我”在空间上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既然你说有一个“我”,你这个“我”应该有一个依止处,这个“我”是依止在什么处所,在你的身体里面、身体外面或者身体中间?或者是这个“我”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有一个存在的“我”,这个“我”是青黄赤白呢,或者是长短方圆呢,它是什么样的形状?那么这个时间,它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我”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那么这是提出一个疑情。
当然,这个“我”它最怕最怕就是你回光返照。我们平常要是这念心老是在外境里面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活动、攀缘,我们一直觉得这个“我”是存在的,但是你一回光返照——果觅之了不可得,则罪福无主,名真忏悔。阿难所以顿获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罗汉也。蕅益大师他这个思想是从《楞严经》,但是也跟禅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类似。禅宗的这种疑情几乎思想是根据《楞严经》出来的。禅宗的传承,我们看初祖跟二祖就看出他这个法门的传承。初祖啊,“祖师西来意”,从西土来到东土,遇到了梁武帝,结果话不投机,他知道这个因缘没有成熟,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弘法的因缘成就。那个时候有一个慧可大师,他就去参访初祖。当然,初祖那个大威德,他也不敢进去,就站在门外。那个时候雪下得很大,那个雪就下到膝盖。站了一段时间以后,初祖就问他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呢?他说,愿和尚开演甘露法门。初祖说,诸佛甚深微妙的法门怎么是能够如此简单就开演呢?二祖为了表示对法的恭敬,拿刀子就把手给砍断了,就用手臂供养他,为法灭身,请法不懈。初祖看他这个诚意,这个人根性不错,可以。他说,你要开演什么法门呢?慧可大师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就是我的心躁动不安,希望你告诉我一个安心法门。初祖就说,将心来,我为汝安。哦!二祖回光返照,找那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最后结果是——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吾与汝安心既。说“觅心了不可得”是你的安心处所,也是我的安心处所,也是十方诸佛的安心处所,十方诸佛那一念心就是安住在“觅之了不可得”的境界。所以说,“觅之了不可得”的结果就是“罪福无主”,不管是善业、恶业,我们平常的善业、恶业都是依止这个“我”,那么这个时候把这个我相消灭掉以后,这些有相的境界都消灭了,这是真实的忏悔了。那么它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阿难尊者顿获法身,那是大乘的法身的境界,悟入了大乘的法身;“性比丘尼”,这个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成就了阿罗汉果。《楞严经》在这一段倒是蛮特别的,就是我们讲顿、渐、秘密、不定,就是闻大证小。这个“觅之了不可得”事实上就是我空观、法空观。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有两个差别因缘。如果我们今天觅之了不可得以后那个明了的心性也消失了,那就证得阿罗汉果了,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了,灰身泯智了;如果我们在觅之了不可得的当下,那个大悲心明了性现前,这个时候就入了大乘的法身。差别在这个地方。
若於无可得中,妄计有心可得,则旋犯旋悔,既悔仍犯,如隔日疟,有何了期。前面是讲圆顿止观。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够从“觅之了不可得”这样的一种根本的智慧里面契入,在无可得中,在本来面目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当中,我们一定要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明了的心性有一个“我”,就是说起惑造业的是谁?是“我”,现在修善的也是“我”。那么这样子呢就有一个问题:“旋犯旋悔,既悔仍犯”,我们可以暂时地透过拜佛或者是念佛把这个烦恼调伏,但是那个“我”的根本问题在,这个“我”是个无明,无明它一定是扰动的,它一定还会再活动,你用石头把它压住了以后,没多久它又开始活动,它又开始造业。讲出一个譬喻,就是“隔日疟”,这个疟疾它就是隔几天发作一次。那么这样子是不能真实地、彻底地忏悔。
这个地方是说对治止观跟圆顿止观有所不同。我们再看最后一段,结劝:然大乘缘种,不可思议。勉强力行,功无虚弃。出世善根渐胜,世间漏种渐消,如明破暗,亦决不诬也。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我们的一段鼓励,说首楞严大定法门甚深甚深,我们思惟这个“觅心了不可得”是严重地违背我们的心情,但是没关系,我们这种熏习的力量不可思议。刚开始不要马上要求自己有很大的进步,怎么办呢?告诉我们一个下手处——“勉强力行”,就是刚开始你相信佛陀的话,勉强自己:不能观要它观。那么你勉强自己去思惟“我空法空”,这件事情功无虚弃,慢慢地你这个出世的般若善根慢慢地殊胜,这种无明妄想有漏种子的势力慢慢地减少。讲出一个譬喻说光明终究是能破除黑暗的,“如明破暗,亦决不诬也”,这个功德是绝对不虚妄的。这个是说明修行的一个下手处是勉强力行,是这个意思。
这段论文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刚开始的“末劫开示未学”的意思?“是人罪障应念消灭”是说开示的那个人么?
答:“末劫”是末法时代。“是人罪障应念消灭”是能开示的人,“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成安乐国”,所开示的人他如果能够跟首楞严大定相应,也是可以,不过经文这段话是就着能弘法的这个人,主要是针对能弘法的这个人。当然,如果所开示这个人根性特别利,他根性非常利,有一种人叫“根利遮重”,他善根很强,但是他烦恼也很重。那么你给他讲了以后,他马上明白了,他也有这种力量,他也可以达到这种力量。但是在经文当中,这句话主要是鼓励弘扬首楞严法门这个人。所以你造了罪业了,你愿意把这个法门弘扬出去,你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灭罪的效果。主要是讲能开示的人。
问:他能够灭罪最主要是因为相应的关系吗?
答:对。他跟这个法相应。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个生命它是一个缘起观,就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一念的无明,就是有一个“我”,有这个“我”呢就缘行,就有罪业,有罪业就有一个阿赖耶识,有阿赖耶识就有无量无边的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就有各式各样的生老病死。那么我们直接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整个生老病死就开始消灭。所以当我们观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那是从根本把罪业消灭,从根本。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刚开始不明白这个法门,没有得到这样的传承的时候,我们在修不净观、苦谛观的时候,我们是没有消灭这个“我”,我们是假设这个烦恼是真实的,那没关系,我用不净观来对治你,你爱着这个东西,我用不净的思想来对治你,让你不爱。但是你不爱,那个“我”在,“我”不爱这个臭皮囊,但是那个“我”是在的。这样子的对治也是可以,但是它没有根本地解决问题,没有根本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经常能够去思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几句话,你会发觉,过去那个粗重的干扰你的烦恼,它的势力变成不是那么大了,就是你能够马上感觉到那个烦恼的力量就像虚空中一片浮云如梦如幻地在干扰你,但是那个时候你明白它不真实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再调伏它,跟以前就不一样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个系缚你的烦恼跟罪业那是从根本上的破坏,那个时候它对你的系缚的力量就不是那么大了。所以这个法门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根本法门。就是这个“觅之了不可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功德就是从这个地方发动出来,是这个意思。
问:五十七页,阿难为什么会“顿获法身”?
答:“顿获法身”在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是圆教名字位而已,他获得的是名字位法身,圆教名字位。
我们看第二段,丁二、事修。前面是一种在佛堂当中的静坐的理观,这以下讲到我们如何地“觅之了不可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根本法门来历事练心。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