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九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施。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邪?恶多邪?无记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C2]

  我们看这段,我们先有一个总标:学道之人。这个地方讲到的是以下的法宝是对谁开示的呢?是对于学习大乘佛道的人。这以下有三段的开示。

  先看第一段:骨宜刚,气宜柔。这个“骨”指的是内在的意志力,我们内在的意志力一定要坚定。但是表现在外的身口二业要调柔善顺。一个是内在的意志力,一个是外在的身口二业要调柔善顺。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是依止一念的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那么我们依止对三宝的信心就来到了僧团,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不断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是非常的坚定——谁也不能够障碍我!我一心一意地修学圣道,骨刚。但是这个时候的人多分啊骨刚气也刚,这个人个性也特别刚强。刚强的人啊,刚者易折,他就是会容易有伤害。你看这个碗,瓦片就容易破坏,橡胶、柔软的东西就不容易受伤。所以那个刚强的习气它跟其他的同参道友一接触的时候,他一定会有障碍,他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那么当然,这个修行人他有了信心他就会去反省自己,使令自己增上。当然他也应该不断地听闻佛法,知道为什么你会刚强,最后他找出一个结论,就是因为有一个“我”,有一个有所得的“我”,就跟众生有对立。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试图地,当然这个人他踢到铁板后他就会调整自己,观察“觅之了不可得”、“我”不可得,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会从刚强当中变成非常调柔。这个地方的“气宜柔”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柔”它不是没有原则的柔,你讲什么都没有关系,他内心当中对于圣道的追求是很坚定的,但是他待人处世他观察“我”不可得,他能够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他观察“我”不可得,他就能够随缘随分地跟众生融成一片,表现一种春风和气。所以说刚开始他是会骨也刚、气也刚,这个阶段是值得我们包容的,成长过程都是这样。但是他应该再进步,慢慢地他修我空观以后,他就会把内在的对圣道追求那个刚骨保存下来,但是待人处世他就多一分和气,对什么事情啊就不一定那么地坚持。这是一个我们性格上的标准。骨宜刚,气宜柔。

  志宜大,胆宜小。我们的志向要远大,但是做什么事情这个胆量小,就是要经常要保持戒慎恐惧,就是保持一种不放逸的心态。志向远大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人的修行的动力、精进是来自于我们的愿力,假设你的志向太小,你一下子就达到你的志向了,你就没事干了,就懈怠下来了。美国有个最大的广播公司叫CNN,这个广播公司总裁他说,他从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告诉他一句话说,你要立定一个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完成的愿力,你拟定一个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完成的愿力,结果他下了一个愿力:我要成就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结果他果然做到了。所以我们在拟定目标的时候,不要说我一开始,哎呀,放轻松啊,我下品下生就好了。你一开始就想下品下生,你一定不能往生,不可以往生。取法乎上,得法乎中。你取法乎中,才得法乎下。你一开始就把目标安立在

  下品下生,你肯定不能往生。所以说呢,我们为了使令自己终生精进,你一定要把目标安立在一种你今生都不能达到的目标,那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追求无上的佛道,这样的一个目标。但是你在处世的时候呢,你宁可胆量小一点,戒慎恐惧一点。我听说忏公师父在七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信徒的小女孩,七八岁左右,不小心跑到忏公师父寮房去了,忏公师父马上跑出来。可见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那种戒慎恐惧。忏公师父在打佛七,男女众中间是有一个屏障遮住的,把男众遮在一个小地方,然后外面都是女众。看得出来,这个就是“胆宜小”。我自己的经验,我发觉我的那些同戒的师兄弟,出家这十五年来,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了。因为什么呢?艺高人胆大啊,他刚开始就无所谓,反正今天这个女众的信徒跟他来往,他也无所谓,慢慢慢慢地日久生情、情久生欲,一念之间就完了。所以我们在志向远大的时候,我们“哎呀你这个人太保守”,保守就保守,起码我这个袈裟还能够穿到临命终么。所以,我们宁可做什么事情要战战兢兢,你要记住一句话: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所以我们宁可胆小一点,忏公师父七十岁尚且如此地谨慎,我们呢?就是胆量要小,要戒慎。

  心宜虚,言宜实。就是我们的心情要谦卑,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情。为人处世啊,谦谦君子,卑以自慕。这个事情是这样。在《易经》上说:谦受益、满招损。我们的心情如果是跟谦虚相应,表示我们的功德是在增上的状态;假设我们这念心是在跟慢心相应,那你的功德是在折损,开始在走下坡了。那是一个指标,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的功德是在增上或者是在折损啊,就是从谦跟慢,这地方是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我们要使令自己不断地进步,那就是“心宜虚”。“言宜实”,讲话要真实,你有一分就说一分,两分就说两分,讲真实语。

  慧宜增,福宜惜。这个讲福慧的态度。我们对智慧要不断地增长,对福报要珍惜。这个智慧的增长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观心无常”,刹那刹那地流动,就像流水一样。换句话说,你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第三种情况。你说我保持原地不动,没有这回事情,你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我们刚开始,“慧宜增”容易做到,但是你出家久了以后,就容易懈怠。在《印光大师文钞》说孔夫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经》,把这部《易经》的线读断了三次又缝了三次。印光大师说,孔夫子的智慧是过目不忘,他老人家以过目不忘的智慧尚且要韦编三绝,所以就是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往前走就是退步,所以智慧要不断地增长。对于一切的福报、日常的用品,还能够用尽量能够保存下来,要珍惜我们的资源,珍惜我们的福报。

  好,我们先谈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一

  题跋一

  莲洲书佛顶经跋

  

  

   [C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养德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