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美味,终成大患。”说一个甜美的食物里面有毒药,我们刚开始是很快乐,但是呢“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从这个譬喻我们知道,美好的食物里面有惑业苦的毒药,这个食物肯定是不能吃太久,它不会让你快乐太久,心中的毒药迟早要发作。从这个美食当中有毒药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世间的安乐是决定不能长久的,而且决定是不能贪求的,因为你一贪求它,你很容易发动你的烦恼跟罪业,这当中夹杂着烦恼跟罪业。所以说呢,我们应该要放弃我们今生的安乐,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权利,我们的确有这样的主宰性去受用这样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里面有过失,无常败坏之苦。这个坏苦是对治我们对于今生安乐的贪求,这是第二。
第三个是行苦——生灭迁流之苦。三恶道的痛苦是对治我们对来生安乐的期待,无常败坏之苦是对治今生的安乐的贪求,行苦是通于今生、也通于来生。我们身心世界它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不寂静,身心世界刹那刹那生灭,这样子的不寂境相违背我们的心情,因为凡夫的心情是希望稳定性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稳定性,而我们的身心世界跟我们的心情是相违背,它刚好是不稳定性的,它是扰动的,相对于涅槃的不生不灭来说呢,它也是痛苦,所以这样子叫作行苦。
我们看结劝。结劝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是出自《法华经》的经文。《法华经》上说,我们三界的身心世界是不安稳的,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一个火烧的房子,火烧的房子我们肯定是不能住太久,它一定是扰动性,烦恼火、罪业火跟果报火。“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使令我们感到很怖畏。《法华经》是大乘的圆顿的法门,但是它强调苦谛,它强调苦谛。所以,有人说,菩萨不思惟苦谛,这是错误的。菩萨他不以苦谛来发动出离心,他根本不可能有菩提心。因为他自己就没有觉悟到生死的痛苦,他不能引导一切有情离开生死,不可以的。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一个大乘的圆顿的法门,它也强调要菩萨观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苦谛的观察是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的。
那么再看《广论》上说:论云:“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前面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一个苦谛,是果报的观察,那么这个地方是集谛,就是我们观察痛苦的果报的当下,我们要同时观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已经存在的地狱的罪业,虽然它暂时没有发动出来,但是在未来流转当中迟早有一天会发动出来。所以,我们面对着我们内心当中地狱的罪业,我们怎么能够在三界里面安稳住呢?应该要赶快寻求出离。因为“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因为一时的颠倒造了地狱的罪业,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它存在我们的心中,随时会爆发出来。那么“云何安稳住”,我们怎么能够继续地再流转下去呢。这个是两段的劝修。
好,我们回到论文上来。所以说,从这段的开示,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害怕流转生死,但是我们对于现前的安乐还是贪求,不能真正地发心、如实地修习圣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生死的轮回没有正确的观察,只是含糊笼统的理解,所以我们对于生死的怖畏的心情没有真实地生起,所以就不能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也就发动不了菩提心。这件事是一个一般修行人的通病。关键就是要“思惟生死之苦”。
再往下看。第二段:倘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以远大的慧眼,我们透过对经论的学习,如实地观察,把自己的眼光放大,怎么个放大法呢?旷观无始轮回。不要老是只看现前的得失、现前的安乐,整个生命就在计较今生的安乐。毕竟我们今生的生命在无量的生命当中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一刹那就过去了,就要面对来生。所以,我们要紧要看到无量的生命,这点是非常重要。一个人之所以发菩提心,他一定是看到无量的生命;一个没有远见的人是不能发菩提心的,因为他发菩提心干啥?他拿今生的精神体力去追求今生的安乐就够了。所以,一个能够真实发菩提心的人,他一定是看到他的无量生命,而无量生命当中要找一个究竟的皈依处,那就是无上菩提,那是真实的皈依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大智慧,他讲出了关键——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的生命观一定要经常以无量生命来做抉择,今生只是暂时的因缘,你即使牺牲了今生的安乐来换取来生的究竟安乐,这是值得的。那么你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因为你看到了无量的生命,这是关键点。
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这个“茫茫”跟“墨墨”就是渺茫不知的样子,就是不可测。过去是怎么回事,也没人知道,当然,过去生肯定在三恶道里面待过;来生又是一片黑暗,那肯定我们不离开生死,迟早又会到三恶道里面去。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呢,当我们看到无量的生命的时候呢,而这个无量生命当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这个时候,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你会对于未来生命的流转生起怖畏的心,你会真实地看到流转的痛苦而发动出离心。
那么这个时候,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你这样子再依止佛法的教授来解、来行,十个人有五双,五双等于是十个人,到家,万修万人去。
回向!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法语二
示毓悟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七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