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美味,終成大患。”說一個甜美的食物裏面有毒藥,我們剛開始是很快樂,但是呢“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從這個譬喻我們知道,美好的食物裏面有惑業苦的毒藥,這個食物肯定是不能吃太久,它不會讓你快樂太久,心中的毒藥遲早要發作。從這個美食當中有毒藥我們就可以知道,人世間的安樂是決定不能長久的,而且決定是不能貪求的,因爲你一貪求它,你很容易發動你的煩惱跟罪業,這當中夾雜著煩惱跟罪業。所以說呢,我們應該要放棄我們今生的安樂,雖然我們有這樣的權利,我們的確有這樣的主宰性去受用這樣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裏面有過失,無常敗壞之苦。這個壞苦是對治我們對于今生安樂的貪求,這是第二。
第叁個是行苦——生滅遷流之苦。叁惡道的痛苦是對治我們對來生安樂的期待,無常敗壞之苦是對治今生的安樂的貪求,行苦是通于今生、也通于來生。我們身心世界它的本質就是痛苦,因爲它不寂靜,身心世界刹那刹那生滅,這樣子的不寂境相違背我們的心情,因爲凡夫的心情是希望穩定性的,任何一個人都希望穩定性,而我們的身心世界跟我們的心情是相違背,它剛好是不穩定性的,它是擾動的,相對于涅槃的不生不滅來說呢,它也是痛苦,所以這樣子叫作行苦。
我們看結勸。結勸當中有兩段,先看第一段:
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是出自《法華經》的經文。《法華經》上說,我們叁界的身心世界是不安穩的,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像一個火燒的房子,火燒的房子我們肯定是不能住太久,它一定是擾動性,煩惱火、罪業火跟果報火。“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使令我們感到很怖畏。《法華經》是大乘的圓頓的法門,但是它強調苦谛,它強調苦谛。所以,有人說,菩薩不思惟苦谛,這是錯誤的。菩薩他不以苦谛來發動出離心,他根本不可能有菩提心。因爲他自己就沒有覺悟到生死的痛苦,他不能引導一切有情離開生死,不可以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一個大乘的圓頓的法門,它也強調要菩薩觀察“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苦谛的觀察是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的。
那麼再看《廣論》上說:論雲:“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前面的“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一個苦谛,是果報的觀察,那麼這個地方是集谛,就是我們觀察痛苦的果報的當下,我們要同時觀察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已經存在的地獄的罪業,雖然它暫時沒有發動出來,但是在未來流轉當中遲早有一天會發動出來。所以,我們面對著我們內心當中地獄的罪業,我們怎麼能夠在叁界裏面安穩住呢?應該要趕快尋求出離。因爲“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我們曾經因爲一時的顛倒造了地獄的罪業,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它存在我們的心中,隨時會爆發出來。那麼“雲何安穩住”,我們怎麼能夠繼續地再流轉下去呢。這個是兩段的勸修。
好,我們回到論文上來。所以說,從這段的開示,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害怕流轉生死,但是我們對于現前的安樂還是貪求,不能真正地發心、如實地修習聖道,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對生死的輪回沒有正確的觀察,只是含糊籠統的理解,所以我們對于生死的怖畏的心情沒有真實地生起,所以就不能生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也就發動不了菩提心。這件事是一個一般修行人的通病。關鍵就是要“思惟生死之苦”。
再往下看。第二段:倘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回,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爲驚怖;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
如果我們今天能夠以遠大的慧眼,我們透過對經論的學習,如實地觀察,把自己的眼光放大,怎麼個放大法呢?曠觀無始輪回。不要老是只看現前的得失、現前的安樂,整個生命就在計較今生的安樂。畢竟我們今生的生命在無量的生命當中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一刹那就過去了,就要面對來生。所以,我們要緊要看到無量的生命,這點是非常重要。一個人之所以發菩提心,他一定是看到無量的生命;一個沒有遠見的人是不能發菩提心的,因爲他發菩提心幹啥?他拿今生的精神體力去追求今生的安樂就夠了。所以,一個能夠真實發菩提心的人,他一定是看到他的無量生命,而無量生命當中要找一個究竟的皈依處,那就是無上菩提,那是真實的皈依處。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大智慧,他講出了關鍵——要以遠大的慧眼曠觀無始輪回。你的生命觀一定要經常以無量生命來做抉擇,今生只是暫時的因緣,你即使犧牲了今生的安樂來換取來生的究竟安樂,這是值得的。那麼你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抉擇,因爲你看到了無量的生命,這是關鍵點。
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這個“茫茫”跟“墨墨”就是渺茫不知的樣子,就是不可測。過去是怎麼回事,也沒人知道,當然,過去生肯定在叁惡道裏面待過;來生又是一片黑暗,那肯定我們不離開生死,遲早又會到叁惡道裏面去。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呢,當我們看到無量的生命的時候呢,而這個無量生命當中“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這個時候,饒鐵石心腸,必爲驚怖,你會對于未來生命的流轉生起怖畏的心,你會真實地看到流轉的痛苦而發動出離心。
那麼這個時候,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你這樣子再依止佛法的教授來解、來行,十個人有五雙,五雙等于是十個人,到家,萬修萬人去。
回向!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法語二
示毓悟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