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看最後一段。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爲世味所牽,或爲邪師僞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歎也。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最怕兩件事,還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夠,怕的是第一個、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後沒有真正地思惟輪轉之苦而發起出離心乃至于菩提心,那麼你只是爲了世間的名聞利養而修行。發心不正,這個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第二個、道眼昏暗。我們發心出家修行以後,也沒有如實地依止善知識學習經論,只是兩個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就開始修行了。什麼因緣能夠成佛作祖、什麼因緣墮坑落塹,你完全不知道,你心裏面在那邊自己打妄想。這個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沒有正知正見的引導,盲修瞎練。這個是修行最可怕的兩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會發生兩件的狀況:第一個、或爲世味所牽,世間的五欲的快樂所牽引,我修到最後就放棄了修行;或者——或爲邪師僞法所誤,爲邪師邪見所耽誤。結果呢,袈裟下失卻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來是這個是解脫衣、要成就解脫的聖道,結果你因爲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結果爲世味所牽、爲邪師僞法所誤,反而墮落到叁惡道去了。這個是蕅益大師俯仰時流,俯是往下觀察,仰是往上觀察,就是觀察現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歎,寤就是覺醒的時候,寐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對這種當時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這個修行的兩大流弊,感到感歎、感到感歎。
我們能夠來到叁寶地,能夠出家修行,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緣,多少在過去生當中可以說是已承供養無量諸佛,植種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資糧。由于這一個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支持,我們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數在順境中捱過。捱過了以後呢,我們會産生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爲我今生短暫的這樣的一個經驗就是生命的真相,原來生命是快樂的,原來生命是可以向這樣一個地方安住下來,是一個皈依處,使令我們沒有真實地發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那談不上菩提心。所以說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金剛眼,他指出應該要以遠大的慧眼曠觀無始輪回,你應該在思考生命的時候要從你現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來,看到你過去在流轉當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設你不離開輪回你未來所將要面臨的叁惡道的痛苦,這個時候“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對叁界當中生起真實的怖畏心、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種情緒的,哎呀……突然間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發起出離心,其實那個是沒有力量的。因爲你這種情緒的因緣,會因爲逆境而發出離心,一時的逆境,你也會因爲一時的順境而貪求娑婆世界。所以,這個出離心的如實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氣和地、很寂靜當中去曠觀生死輪回,經過祖師和佛陀的法語,很冷靜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這當中你真實地了解到“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生死當中的確是一個不安全感、不安穩感,你真實地要出離叁界。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不是一時的沖動,一時沖動那個不能持久的。所以這個地方的四聖谛、知苦,如實地了知叁界的痛苦,這是一個關鍵,這個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方便。換句話說,菩提心它是這樣——我們先觀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轉當中的痛苦,然後發起菩提心。然後再觀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叁界裏面流轉,而這些都曾經是我的母親,所以我自己要離開這個叁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責任幫助一切有情離開叁界火宅。所以,當我們苦谛的觀察的所緣境是面對自身的苦,那叫出離心;而這個把自身的苦擴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轉當中的痛苦,而生起一個使命感,要度化他們的使命感,這個就叫作菩提心。所以,不管出離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谛而建立起來的,都是依苦谛建立起來的。諸佛以苦爲師,叁世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的關鍵點是因爲觀察苦谛而引生的。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出來。這段論文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我們看下一段,看第叁篇。請合掌。
(叁)研真窮妄名之爲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叁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豈肯著相計名,尋行數墨,附葉攀枝,以徒資口耳哉。末世不然,名爲欲續如來慧命,撐如來法門,而不知痛爲生死,唯積學問,廣見聞,冀可登座揮麈而已。嗟嗟!不與菩提大心相應,雲代佛揚化,吾不信也。不與爲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勝負情見不忘,僅成阿修羅法界;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叁途魔羅種子;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舍棄名言習氣,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戲論窠窟。學問益多,害心益甚;學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C1]
好,我們把它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是說明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研真窮妄名之爲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那麼我們修學佛法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研真窮妄”,這是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這個“研”就是追求,追求什麼呢?追求真如佛性。“窮”就是窮盡,停止的意思,停止什麼呢?停止我們的無明妄想。換句話說,整個修行,我們講“法法消歸自性”,不管你持戒也好,學教、修止觀乃至于做執事、修福,所有的資糧都應該要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就是在一念心性當中做兩件事:第一個、研真,對于佛性的追求,第二個、窮妄,對于妄想的調伏。你所有的解行二門要往這兩個地方會歸,這是個根本。“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如果你能夠從一念心性當中去研真窮妄,“深造自得”,深入地去修學,那麼你就能夠左右逢源。根本能夠抓得住,那麼你在整個修學當中能夠處處圓融無礙。華嚴宗的祖師賢首大師(當然華嚴宗所修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等于是一心法界,一念的清淨心變現一個重重無盡的法界),賢首國師他晚年的時候,在他的傳記上說,說他晚年的時候他讀《四書》廢寢忘食。我們一般人看《四書》,那是“五乘格之,僅屬人天”,那個克己複禮的功夫就是人天而已。但是賢首國師他能夠從研真窮妄當中處處地往心性會的時候,那這個就是一個圓頓法門,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能夠把這個重點抓住,那麼你學習一切法都是佛法。從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去研真窮妄,到最後你自然左右逢源。你能夠抓住這個根本,那麼一切法都可以從這個地方去融通的。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我們能夠掌握這個心性的修持的功夫,你經論看得越多,你這個修行越能夠有一個會歸處。你看《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雖然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呢沒關系,“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每一個方便法門都是一個明確的指歸,要你幹什麼呢?就是要你研真窮妄,當然,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假設你不掌握這樣一個根本的修行內涵,“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你看,唯識對法相起執著,中觀對空起執著,你會覺得佛法是種種的矛盾,去道亦愈遠。
這個地方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智者大師講觀心法門,他這個“教觀”,智者大師講這個“教”講得非常的廣泛詳細,五時八教。他講完五時八教以後,他強調觀心,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把這廣泛的五時八教的內涵要會歸到一念心性。如果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能從心性上去研真窮妄,你只是在做學術研究,你在佛法當中學久了以後,你很容易退失你的信心,很容易退失信心。就是這個佛法它是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向內安住,另一個是向外攀緣。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把方向弄正確,修學佛法只是在名相上分別,跟人家爭高下,你會發現佛法裏面很多矛盾;那麼如果你能夠一開始就能夠往心地上去會,你會發覺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方便,這個是兩個不同的方向。所以蕅益大師他老的慈悲啊,就告訴你:什麼叫作“學”?他明確地指出學的方向、學習佛法的方向——“研真窮妄名之爲學”,這是一個根本。這是講到修行的一個根本、一個重點。
這第二段呢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現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代的人發心出家以後,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參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志向呢?這當中跟他的發心有關,因爲他有叁件的覺悟,第一個、痛念生死事大,他如實地觀察到叁惡道的痛苦,這件事情是大事情,觀察生死的過患。生死事大,講到生死的過患,其實在佛法當中它強調是生,生的過患。我們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認爲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現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我看《尊者阿加曼傳》,尊者阿加曼他有一個晚上在大樹下打坐,一念的相應慧,證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以後,諸天贊歎: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羅花。那麼那個時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第一個,他掉下眼淚。這個阿羅漢爲什麼掉眼淚呢?他說,他看到他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這一個刹那結束了,他非常地感動。因爲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輪回當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