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三十一岁,三阅律藏毕,录成《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乃决意弘律。三十二岁,请季贤长老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

  

  这段是蕅益大师在刚开始真正踏入弘法因缘是三十一岁。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开悟,三十一岁正式地弘法。他弘法的因缘,刚开始是以戒律为主。看他的内涵:三阅律藏毕。他弘法之前把律藏、小乘的律藏看过三遍,看过三遍以后呢,他做了一本著作叫《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这是解释比丘戒的,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在明末的时候,禅宗很盛的。中国佛教这大乘八宗啊,在唐朝的时候那当然是百花盛开,每一个宗派的大德都是非常地殊胜,所以这个八宗在唐朝的时候是都很兴盛,乃至于唯识宗、中观宗都是人才济济。但是中国就是很多的战乱,每几年就发生战争一次,为了争皇帝。战乱一发生的时候,其它的教派要修止观啊,都要教理基础。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是要政治安定,这一战乱呢,谁还有心情去听经闻法呢?所以说呢,天台的、唯识的、中观的这种止观一定要依教起观的,你没有明白道理,你连修都没办法修的。所以说呢,中国久经战乱,到了明末的时候只有两个宗派兴盛:一个、禅宗,禅宗它不立文字的,它这个教派啊,所有的文字都流失都没有关系,所有的法宝摄持在善知识的一念心中,以心印心,禅宗兴盛。第二个、净土宗,净土宗它没有经论的基础也可以一心皈命阿弥陀佛。但是在禅宗的末流呢,就有流弊出现。蕅益大师说,禅宗两个流弊:第一个、不重视戒律。“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执理废事的思想,偏空的思想;第二个、不重视教理。不重视教理,这一打坐下去,很多人偏空暗证,错认消息。所以说呢,蕅益大师认为,应该以戒教二门来扶持宗门的流弊,这当中尤是应该以戒律做基础。所以古德说,“若论断证,慧学最高”,说我们个人的断、断惑证真,“若论断证,慧学最高”,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若论住持,则律为胜”,但是要住持僧团、住持正法,就讲到整个僧团的维持、纲纪的维持,“若论住持,则律为胜”,那戒律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为了要使令僧团的巩固,那么应该要把戒律再扶持起来。这是蕅益大师三十一岁时的情况,他做了《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来弘传律典。

  

  三十二岁,请季贤长老为和尚,当得戒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阿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阿阇梨,受比丘戒。这个地方呢,蕅祖等于是重受了。蕅祖刚开始出家,二十五岁的时候,他曾经在莲池大师的遗像前受比丘戒。那当然不能得戒,因为戒体要师师相授,你的师长要有一个明了性的一个人,莲池大师已经死亡了。所以,他之前,当然那个时候戒律很荒废,也就没有人告诉他这一点。但是他看了律典以后他觉得他没有受戒,所以他要重受一次。那么,重受比丘戒的因缘。这是他老人家在弘法之初他的一个情况——以弘律为主。

  

  再看第二段:

  

  三十八岁,礼地藏菩萨塔,求决疑网,拈得“阅藏著述”一阄,遂乃腐滓以为馔,糠粃以为粮,忘形骸,断世缘,广阅藏经。

  

  三十八岁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拜地藏王菩萨,拜地藏王菩萨的佛塔,希望地藏王菩萨能够断除他的疑惑。这是这样,蕅祖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开悟,开悟以后做了六年的加行,到了三十一岁开始弘扬戒律,弘扬戒律弘扬了几年以后,到三十八岁,他是希望地藏王菩萨为他抉择一套他未来在出家当中的一个该走的路。他写了四个阄,四个阄。第一个呢,就是他未来的出家因缘适合“至诚礼忏,求净律仪”,就是我以后出家我什么事都不干,专心地拜佛,得到清净的戒体。“至诚礼忏,求净律仪”,这第一个。第二个、“修习禅观,断除烦惑 ”。好,我万缘放下,专心地修止观、修习禅观,或者我的根基,修禅观适合,我修习禅观,断除烦惑,今生断惑证真,什么得不得戒体那就再说了。今生专心修习禅观,断除烦惑。第三个、“广阅藏经,以开慧解”。诶,我的因缘适合广阅藏经,开阔我的智慧,以此自利利他。“广阅藏经,以开慧解”,第三个。第四个、“遍修万行,以广福严”。可能我的根基啊,持戒也不相应,研究教理也不相应,修止观也不行,怎么办呢?遍修万行。我开始做义工,修福报,以广福严,我今生就专心地修福报,为来世积集资粮。他至诚地求地藏王菩萨这四件事情,希望地藏王菩萨求决疑网。当然,蕅祖这段,你可以看看他的那段发愿文里面,他那个加行啊,很深很深的加行。经过几十天的加行以后,他拈到了“阅藏著述”这一阄,就是地藏王菩萨告诉他,你应该广阅藏经,以开慧解,你应该深入经藏,然后呢再把这个经藏的道理开展出来、利益有情。

  

  那么他拈到这个阄以后呢,他整个生命就决定下来了。遂乃腐滓以为馔,吃豆腐渣以为食物;糠粃以为粮,糠粃就是很粗的稻米;忘形骸,断世缘,专心地去研究经藏。蕅祖这个经藏啊,律藏他看过三遍,他一生当中;小乘的经论看过两遍,大乘的经论看过三遍,他一生当中。在他的年谱当中讲过,他广阅藏经

  

  这个是说明,蕅益大师他的第二个是他深入经藏的情况,第三个是讲著作弘法:

  

  四十一岁,应同参坚请疏解《大佛顶经》,撰《玄义》及《文句》。四十二岁述《金刚经破空论》。四十四岁述《大乘止观释要》。四十七岁,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是岁得清净轮相。四十九岁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及《弥陀要解》。五十一岁述《法华会义》。五十四岁述《楞伽义疏》。余如《梵网合注》,《占察玄义》并《义疏》、《教观纲宗》并《释义》、《阅藏知律》、《法海观澜》及《四书蕅益解》等,凡四十余部,今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

  

  蕅益大师三十八岁才正式地深入经藏,他老人家五十七岁往生,他的寿命不长,但是他的著作非常多。《蕅益大师全集》有二十册,可以说是著作等身,相当大的著作。蕅祖的著作我们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部。如果我们对蕅益大师的思想有兴趣,你三部是一定要研究的。第一部是蕅祖的《楞严文句》,这个是可以代表蕅祖开悟的思想,开悟的楞严。那么《楞严经》本身它所强调的首楞严王大定,是依止的一念的清净心,所以它强调正念真如,那么这个《楞严文句》是开显我们真如本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讲,我们一念的心性的本来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观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刚出家的小沙弥他也能够这样讲,但是你把《楞严经》的十卷经文研究完以后,你再来体会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同的感觉。《楞严经》讲得详细,它讲即空,讲得深入;讲到即假,讲得广泛,讲到六道的差别,它为什么做一只动物,这个动物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那是各式各样的差别。第一个有代表性的是《楞严文句》,第二个、《梵网合注》。前面是一个止观的部分,蕅益大师认为《梵网经合注》非常重要,因为《梵网经》的戒体是根据自性清净心开展出来的,称性起修,我们怎么去断恶修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那么这个《梵网经菩萨戒》讲得清楚。蕅益大师是认为这一部论是特别要看的。第三个是《弥陀要解》。前面两个是圣道门,这个是净土门,就是讲到我们众生的心跟弥陀如何感应道交,蕅祖提到三力不可思议,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议。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示寂。

  

  五十六岁,居灵峰,两番大病垂死,乃口述遗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后稍愈。

  

  这个是讲五十六岁。蕅益大师五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到灵峰寺去了,上山就没有下来,两次生了大病,这个时候遗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但是后来又稍微好转。

  

  五十七岁正月二十日,病复发,二十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

  

  到五十七岁的时候呢,病又复发。早上起床,病好一点,到中午的时候呢,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蕅祖临终的状态是举手而逝,手还举起来。我们一般人啊,能够达到临终的时候要坐着往生就不简单,一般人的身都还靠着背椅的。蕅益大师能够坐在绳床,那个绳床是没有靠背的,而且在临终的时候,诸根败坏,手还能举得起来,这个我看不可思议,那个正念力很强。我看过有几个泰国的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临命终的时候,他色身也是败坏得非常厉害,有些阿罗汉连坐都坐不起来,当然他那个我空法空的相应的智慧是不退转的。但是蕅祖能够向西举手而逝,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印光大师说“蕅益老人,法身菩萨示现”,这句话是对的。临终能够做出这样的动作,那是得大自在的,向西举手而逝,这点是不容易做到的。

  

  越三年,门人欲如法荼毗,见遗体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乃奉骨塔于灵峰大殿右,后人尊为“莲宗九祖”。

  

  蕅祖往生三年以后,他的门徒本来要把他如法荼毗的,要把他火化,但是呢,三年以后,把那个瓮打开,哎哟,遗体面貌如生,而且跌坐巍然,巍然就是直立不动的样子,而且牙齿都没有坏,所以,他不敢从这个“粉骴”的遗嘱。粉骴遗嘱我们解释一下。蕅祖临终的时候他做了交待,他口授遗嘱的时候交待说,说我死了以后,把我的身体火化,火化以后呢,把骨灰和面粉磨在一起,做成一个小饼。这个饼一半把它洒在地上,跟地上、空中的众生结缘,结未来的法缘;第二个,这个饼丢到海里去,跟水中众生结缘。这个本来是蕅益大师的遗嘱,但是因为门徒打开以后,看到“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就不敢去火化,就把他的遗体——等于是全身舍利的遗体就把它全部地保护起来,把它放在灵峰寺大殿右边供奉起来。后人尊为“莲宗九祖”,后代人为了纪念蕅祖一生自行化他的功德,就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这是蕅祖一生伟大的功德事业。

  

  我想,蕅益大师一生的功德事迹我们读了以后,我们可以有一个心得,就是蕅益大师的一个特色啊,他一生当中就做两件事,他出家以后就做两件事:第一个、以法为师,专心地在佛法上修学,解行并重;第二个,以法师人,他什么事也不干,专心地弘扬佛法、著作。所以一生当中,不是自己修行就是弘扬佛法,不是弘扬佛法就是自己修行,完全是在道上用功,以法为师、以法师人,所以他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的色身已经败坏了,但是他留下这些法宝啊,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光明的法宝继续地影响着后代人,启发后人、帮助后代人开展智慧,所以这点也是不可思议,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