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十一歲,叁閱律藏畢,錄成《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凡十八卷,因見當時宗門流弊,乃決意弘律。叁十二歲,請季賢長老爲和尚,新伊法主爲羯磨阇梨,覺源法主爲教授阇梨,受比丘戒。
這段是蕅益大師在剛開始真正踏入弘法因緣是叁十一歲。他老人家二十五歲開悟,叁十一歲正式地弘法。他弘法的因緣,剛開始是以戒律爲主。看他的內涵:叁閱律藏畢。他弘法之前把律藏、小乘的律藏看過叁遍,看過叁遍以後呢,他做了一本著作叫《重治毗尼事義集要》,這是解釋比丘戒的,凡十八卷。因見當時宗門流弊,在明末的時候,禅宗很盛的。中國佛教這大乘八宗啊,在唐朝的時候那當然是百花盛開,每一個宗派的大德都是非常地殊勝,所以這個八宗在唐朝的時候是都很興盛,乃至于唯識宗、中觀宗都是人才濟濟。但是中國就是很多的戰亂,每幾年就發生戰爭一次,爲了爭皇帝。戰亂一發生的時候,其它的教派要修止觀啊,都要教理基礎。因爲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定是要政治安定,這一戰亂呢,誰還有心情去聽經聞法呢?所以說呢,天臺的、唯識的、中觀的這種止觀一定要依教起觀的,你沒有明白道理,你連修都沒辦法修的。所以說呢,中國久經戰亂,到了明末的時候只有兩個宗派興盛:一個、禅宗,禅宗它不立文字的,它這個教派啊,所有的文字都流失都沒有關系,所有的法寶攝持在善知識的一念心中,以心印心,禅宗興盛。第二個、淨土宗,淨土宗它沒有經論的基礎也可以一心皈命阿彌陀佛。但是在禅宗的末流呢,就有流弊出現。蕅益大師說,禅宗兩個流弊:第一個、不重視戒律。“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執理廢事的思想,偏空的思想;第二個、不重視教理。不重視教理,這一打坐下去,很多人偏空暗證,錯認消息。所以說呢,蕅益大師認爲,應該以戒教二門來扶持宗門的流弊,這當中尤是應該以戒律做基礎。所以古德說,“若論斷證,慧學最高”,說我們個人的斷、斷惑證真,“若論斷證,慧學最高”,般若波羅蜜是最重要;“若論住持,則律爲勝”,但是要住持僧團、住持正法,就講到整個僧團的維持、綱紀的維持,“若論住持,則律爲勝”,那戒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爲了要使令僧團的鞏固,那麼應該要把戒律再扶持起來。這是蕅益大師叁十一歲時的情況,他做了《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來弘傳律典。
叁十二歲,請季賢長老爲和尚,當得戒和尚。新伊法主爲羯磨阿阇梨,覺源法主爲教授阿阇梨,受比丘戒。這個地方呢,蕅祖等于是重受了。蕅祖剛開始出家,二十五歲的時候,他曾經在蓮池大師的遺像前受比丘戒。那當然不能得戒,因爲戒體要師師相授,你的師長要有一個明了性的一個人,蓮池大師已經死亡了。所以,他之前,當然那個時候戒律很荒廢,也就沒有人告訴他這一點。但是他看了律典以後他覺得他沒有受戒,所以他要重受一次。那麼,重受比丘戒的因緣。這是他老人家在弘法之初他的一個情況——以弘律爲主。
再看第二段:
叁十八歲,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拈得“閱藏著述”一阄,遂乃腐滓以爲馔,糠粃以爲糧,忘形骸,斷世緣,廣閱藏經。
叁十八歲的時候,他這個時候拜地藏王菩薩,拜地藏王菩薩的佛塔,希望地藏王菩薩能夠斷除他的疑惑。這是這樣,蕅祖他老人家二十五歲開悟,開悟以後做了六年的加行,到了叁十一歲開始弘揚戒律,弘揚戒律弘揚了幾年以後,到叁十八歲,他是希望地藏王菩薩爲他抉擇一套他未來在出家當中的一個該走的路。他寫了四個阄,四個阄。第一個呢,就是他未來的出家因緣適合“至誠禮忏,求淨律儀”,就是我以後出家我什麼事都不幹,專心地拜佛,得到清淨的戒體。“至誠禮忏,求淨律儀”,這第一個。第二個、“修習禅觀,斷除煩惑 ”。好,我萬緣放下,專心地修止觀、修習禅觀,或者我的根基,修禅觀適合,我修習禅觀,斷除煩惑,今生斷惑證真,什麼得不得戒體那就再說了。今生專心修習禅觀,斷除煩惑。第叁個、“廣閱藏經,以開慧解”。诶,我的因緣適合廣閱藏經,開闊我的智慧,以此自利利他。“廣閱藏經,以開慧解”,第叁個。第四個、“遍修萬行,以廣福嚴”。可能我的根基啊,持戒也不相應,研究教理也不相應,修止觀也不行,怎麼辦呢?遍修萬行。我開始做義工,修福報,以廣福嚴,我今生就專心地修福報,爲來世積集資糧。他至誠地求地藏王菩薩這四件事情,希望地藏王菩薩求決疑網。當然,蕅祖這段,你可以看看他的那段發願文裏面,他那個加行啊,很深很深的加行。經過幾十天的加行以後,他拈到了“閱藏著述”這一阄,就是地藏王菩薩告訴他,你應該廣閱藏經,以開慧解,你應該深入經藏,然後呢再把這個經藏的道理開展出來、利益有情。
那麼他拈到這個阄以後呢,他整個生命就決定下來了。遂乃腐滓以爲馔,吃豆腐渣以爲食物;糠粃以爲糧,糠粃就是很粗的稻米;忘形骸,斷世緣,專心地去研究經藏。蕅祖這個經藏啊,律藏他看過叁遍,他一生當中;小乘的經論看過兩遍,大乘的經論看過叁遍,他一生當中。在他的年譜當中講過,他廣閱藏經。
這個是說明,蕅益大師他的第二個是他深入經藏的情況,第叁個是講著作弘法:
四十一歲,應同參堅請疏解《大佛頂經》,撰《玄義》及《文句》。四十二歲述《金剛經破空論》。四十四歲述《大乘止觀釋要》。四十七歲,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是歲得清淨輪相。四十九歲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及《彌陀要解》。五十一歲述《法華會義》。五十四歲述《楞伽義疏》。余如《梵網合注》,《占察玄義》並《義疏》、《教觀綱宗》並《釋義》、《閱藏知律》、《法海觀瀾》及《四書蕅益解》等,凡四十余部,今人輯爲《蕅益大師全集》行世。
蕅益大師叁十八歲才正式地深入經藏,他老人家五十七歲往生,他的壽命不長,但是他的著作非常多。《蕅益大師全集》有二十冊,可以說是著作等身,相當大的著作。蕅祖的著作我們提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叁部。如果我們對蕅益大師的思想有興趣,你叁部是一定要研究的。第一部是蕅祖的《楞嚴文句》,這個是可以代表蕅祖開悟的思想,開悟的楞嚴。那麼《楞嚴經》本身它所強調的首楞嚴王大定,是依止的一念的清淨心,所以它強調正念真如,那麼這個《楞嚴文句》是開顯我們真如本性的一個最重要的經典。我們講,我們一念的心性的本來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觀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剛出家的小沙彌他也能夠這樣講,但是你把《楞嚴經》的十卷經文研究完以後,你再來體會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同的感覺。《楞嚴經》講得詳細,它講即空,講得深入;講到即假,講得廣泛,講到六道的差別,它爲什麼做一只動物,這個動物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習慣,那是各式各樣的差別。第一個有代表性的是《楞嚴文句》,第二個、《梵網合注》。前面是一個止觀的部分,蕅益大師認爲《梵網經合注》非常重要,因爲《梵網經》的戒體是根據自性清淨心開展出來的,稱性起修,我們怎麼去斷惡修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那麼這個《梵網經菩薩戒》講得清楚。蕅益大師是認爲這一部論是特別要看的。第叁個是《彌陀要解》。前面兩個是聖道門,這個是淨土門,就是講到我們衆生的心跟彌陀如何感應道交,蕅祖提到叁力不可思議,佛力、法力、心力叁力不可思議。
好,我們再看最後一段,示寂。
五十六歲,居靈峰,兩番大病垂死,乃口述遺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後稍愈。
這個是講五十六歲。蕅益大師五十六歲的時候,他就到靈峰寺去了,上山就沒有下來,兩次生了大病,這個時候口授遺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但是後來又稍微好轉。
五十七歲正月二十日,病複發,二十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逝。
到五十七歲的時候呢,病又複發。早上起床,病好一點,到中午的時候呢,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逝。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蕅祖臨終的狀態是舉手而逝,手還舉起來。我們一般人啊,能夠達到臨終的時候要坐著往生就不簡單,一般人的身都還靠著背椅的。蕅益大師能夠坐在繩床,那個繩床是沒有靠背的,而且在臨終的時候,諸根敗壞,手還能舉得起來,這個我看不可思議,那個正念力很強。我看過有幾個泰國的阿羅漢,證得空性以後,臨命終的時候,他色身也是敗壞得非常厲害,有些阿羅漢連坐都坐不起來,當然他那個我空法空的相應的智慧是不退轉的。但是蕅祖能夠向西舉手而逝,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得出,印光大師說“蕅益老人,法身菩薩示現”,這句話是對的。臨終能夠做出這樣的動作,那是得大自在的,向西舉手而逝,這點是不容易做到的。
越叁年,門人欲如法荼毗,見遺體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齒俱不壞,因不敢從粉骴遺囑,乃奉骨塔于靈峰大殿右,後人尊爲“蓮宗九祖”。
蕅祖往生叁年以後,他的門徒本來要把他如法荼毗的,要把他火化,但是呢,叁年以後,把那個甕打開,哎喲,遺體面貌如生,而且跌坐巍然,巍然就是直立不動的樣子,而且牙齒都沒有壞,所以,他不敢從這個“粉骴”的遺囑。粉骴遺囑我們解釋一下。蕅祖臨終的時候他做了交待,他口授遺囑的時候交待說,說我死了以後,把我的身體火化,火化以後呢,把骨灰和面粉磨在一起,做成一個小餅。這個餅一半把它灑在地上,跟地上、空中的衆生結緣,結未來的法緣;第二個,這個餅丟到海裏去,跟水中衆生結緣。這個本來是蕅益大師的遺囑,但是因爲門徒打開以後,看到“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齒俱不壞”,就不敢去火化,就把他的遺體——等于是全身舍利的遺體就把它全部地保護起來,把它放在靈峰寺大殿右邊供奉起來。後人尊爲“蓮宗九祖”,後代人爲了紀念蕅祖一生自行化他的功德,就尊稱他爲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這是蕅祖一生偉大的功德事業。
我想,蕅益大師一生的功德事迹我們讀了以後,我們可以有一個心得,就是蕅益大師的一個特色啊,他一生當中就做兩件事,他出家以後就做兩件事:第一個、以法爲師,專心地在佛法上修學,解行並重;第二個,以法師人,他什麼事也不幹,專心地弘揚佛法、著作。所以一生當中,不是自己修行就是弘揚佛法,不是弘揚佛法就是自己修行,完全是在道上用功,以法爲師、以法師人,所以他能夠有這麼大的成就。雖然他的色身已經敗壞了,但是他留下這些法寶啊,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光明的法寶繼續地影響著後代人,啓發後人、幫助後代人開展智慧,所以這點也是不可思議,這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