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乙叁、主要教義。
這一科我們是講到甲一的前言,就是有叁科,第一科是解釋論題,第二科是論主略史,那麼這第叁科是主要教義,這是前言。主要教義我們分兩科,丙一、論文綱要,丙二、修學宗旨。我們先就著它的內涵、蕅祖的《靈峰宗論》內涵,做一個大綱的說明。
《靈峰宗論》總共有十卷,上下兩冊,總共十卷。
先看卷一的部分,卷一是講願文。這個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的加行,他做過很多加行,他持大悲咒、持往生咒、還有念佛,這叁個加行最多。他每一個加行呢,他都寫一個發願文,把自己做這個加行的宗旨、修性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一方面求叁寶加被,一方面把這樣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我們說以願導行,在修行的時候你要發個願啊,會使令你這個修行更有力量、有一個方向。這一部分都是講蕅益大師一生加行所寫的發願文,很感人的。諸位如果有時間啊,你道心羸弱的時候,把蕅益大師的發願文讀一讀,你馬上振作起來,那真的是有加持力。
卷二:法語。那麼這個法語呢,就是蕅祖爲人開示的一些修行的理論跟方法,總共五卷。我們本論這次的《<靈峰宗論>導讀》的重點就是以這個法語爲重點的。這是卷二、法語。
卷叁:問答,這個地方應該是說答問,應該對調過來,答問。就是說,有些人提出了一些問題,對某一部經或某一主題提出了問,蕅祖加以回答。在答問當中,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楞嚴經>二十二問》,有人對《楞嚴經》提出二十二個問題,蕅益大師一一地回答;《比丘戒五問》;《教觀要旨十叁問》,有關教觀的學習提出十叁個問題,蕅益大師一一地回答。這個是就著某一個主題或某一部經的一個問題的回答,這總共是卷叁。
卷四:普說、茶話、說、文、偶錄、解。卷四剛開始是普說,普遍地爲大衆的一個一般的開示。茶話,茶話跟普說不一樣。普說是一般場合的開示;茶話是在一種特別的節日,比如過年或者是端午節、中秋節,叢林那個時候大家在一起喝茶,就在大家集會喝茶的時候呢蕅益大師對大衆的開示,這個是茶話。說、文、下面那個解,這叁個我們待會兒再說明。先看偶錄。這個偶左邊那個偏旁是錯的,應該是“亻”部。這個偶錄就是說呢,沒有人發問的因緣,蕅益大師在自己的加行、或者在關房、在靜修當中,在用功當中偶然生起的一些心得,他把它寫下來,一方面自己警惕,一方面跟衆生結緣。在偶錄當中我們看,蕅益大師很強調兩個主題,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學教,戒教二門。持戒呢能夠斷除我們的惡法,學教開展我們的見地。在偶錄當中蕅益大師主要是發明兩個主題,一個是持戒,一個是正見。
卷五:書、論、辯、議、記。這個書呢就是書信。前面的法語那是直接用嘴巴講出來的,這個書呢就是文字上的回答。論辯議,論辯議我們待會兒再解釋。記就是記載某一件事情的文章,記是記錄,記載某一件事情。
我們看附表四,有關“說文解”、“論辯議”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這些都是屬于文章體裁。我們講文以載道,文字的功能,它能夠運載一個道理。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包東西,希望從這裏把它運到那裏去,就要靠卡車,卡車能夠從此方運到彼方,把這個東西運到彼方去,所以這個卡車有運載的功能。文字亦複如是,就是聖人的那一念覺悟的心啊,他內心當中啊——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無量無邊的清淨光明的智慧。但是聖人的智慧不能直接送給我們凡夫,不可以,我們也不能夠受用,那是離開文字相的。那怎麼辦呢?要有一個“卡車”,就是文字。透過文字,它能夠運載聖人的智慧,诶,就能把聖人的智慧透過文字的傳遞傳到我們衆生的心中去了,文字就是這樣的功能。既然文字有這麼多功能,那爲了表達各式各樣的義理,就不得不有各式各樣的體裁的安排。方便有多門,目的就是爲了要運載聖道。基本上我們分成兩個部分,文字的體裁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直接陳述。直接陳述就是說他只是就著單一的主題來說明,單一的主題直接地把它表達出來。那麼比較考量就是他提出兩件事情,一種對比的方式,他用一種對比的方式來表達。善惡、邪正,他提出兩個事情來加以對比、來加以做說明。基本上,這個體裁我們分成這兩大類,一個是直接的陳述,一個是一種比較考量的方式。
直接陳述當中有叁個體裁,一個說,一個文,第叁個解。
說就是談述,一種很簡要的談述。比如說,蕅祖在“說”當中他提出了“念佛叁昧說”,他把念佛的因地的方法,念佛、怎麼去念佛呢?還有他果地的相貌,他成就叁昧以後他內心的意境是什麼,他念佛叁昧的因相、果相他表達出來,這是“說”。
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蕅益大師在“說”當中,在第四卷有一個“說”,叫“孝道說”。大家對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爲先”,但是什麼是孝?我們也是含糊籠統、搞不清楚。蕅益大師就對這個孝、孝道這件事情,他就把它詳細地說明,什麼是孝道。在這個“孝道說”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兩類,一個是世間的孝道,一個是出世間的孝道。世間的孝道就是,世間人呢分成叁個品類,一個是小孝,大小的小,一個是中孝,一個是大孝。什麼是小孝呢?就是我們身爲一個世間人我們怎麼達到小孝的標准呢?——承歡膝下,四事供養。你整天跟父母在一起,承歡膝下,幹什麼呢?四事供養,父母親需要什麼,你馬上供應父母親什麼。他需要飲食,你給他飲食;他需要各式各樣的設備,你提供給他各式各樣的設備享受,這樣子可以說是孝,但這樣是小孝。你滿足他一生的安樂,色身的安樂,承歡膝下、事四供養,謂之小孝。那什麼是中孝呢?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你自己能夠克己複禮,把自己的行爲做好,得到別人的贊歎,那麼這個時候呢,父母親以你爲榮,這個是中孝,這個是從色身的受用變成內心的光耀。立身行道、不辱所生,謂之中孝。那什麼是大孝呢?喻親以道,永脫輪回——你能夠告訴父母親明白道理,使令他能夠永遠地解脫生死、得到究竟的安樂。喻親,喻者就是曉喻,喻親——把這個道告訴你的父母親。喻親以道、永脫輪回,謂之大孝。但這樣都屬于世間的孝。蕅益大師說,世間人應該所爲的是這叁種孝。
那麼蕅益大師對出家人呢,他講,出家人也要盡孝,盡出世間的孝。孝順誰呢?孝順佛法僧叁寶,叁寶是你的皈依處,我們是依仗叁寶而生。那麼我們對叁寶的皈依境呢也有叁種孝,小、中、大叁種孝。什麼是小孝呢?供養叁寶,興崇佛寺——你出家以後呢盡心盡力地供養叁寶,你有錢,把錢拿出來去莊嚴佛殿、去供養出家人或者做一些佛教事業。供養叁寶,興崇佛寺,這是第一個,謂之小孝。第二個、中孝——脫離生死,趨向涅槃。你雖然不能夠去供養叁寶,也不能做一些佛事、興崇佛寺,但是你好好地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脫離生死、趨向涅槃,自己得到解脫,以此做後世修行的榜樣,诶,這個叫中孝。前面只是一個有爲的福報,這個是達到內心的功德。那麼什麼是大孝呢?發菩提心、弘法利生,謂之大孝。你真實地發菩提心: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依止菩提心來弘護正法、開人智慧,使令佛法因爲你的努力,普遍地讓衆生得到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利益,這樣子,你對叁寶是盡大孝。
那麼蕅益大師就是“說”——談述某一個主題,來說明它的內涵,叫作“說”。
第二個、文。這個文就是一個篇章,比如說戒殺生文。前面的“說”在體裁上,不管文字還是它的章法,比較沒那麼嚴謹;這個“文”就比較嚴謹、比較考究。你看蕅益大師講這個“文”的時候啊,他的脈絡、條理就比較嚴謹一點。“說”有時候也沒有什麼前言,就直接講它的內涵;這個“文”它一定有一個前言,然後講正宗、最後再流通,所以這個“文”在章法上就比較嚴謹一點。
第叁個、解。這個解就是一個诠釋、诠注,對某一個觀念的诠釋。比如致知格物解,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推及自己的知識。不過蕅益大師對于格物致知那是用天臺的思想、一心叁觀的思想開展這個“格物致知”,那講得更深刻了。蕅祖是開悟的人,當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如果諸位想看一看怎麼用一心叁觀解釋格物致知,你可以去讀一讀,那講得是精彩,講得頭頭是道。那麼這個是說、文、解這叁個體裁。
再看下面另外一個是比較考量的。論——陳述考量,念佛即禅觀論。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他把念佛跟禅觀、這個止觀,它的差異、它的共同點把它做一個比較。你看蕅益大師在講事情啊,他絕對不會含糊籠統,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清楚分明。什麼是念佛、什麼是禅觀,它們有它各別的相貌,但是它們兩個之間如何地去融通,有它的共同點。所以,念佛即禅觀,蕅祖是先講什麼是念佛、什麼是禅觀,然後再說明念佛跟禅觀的相互關系。這個就是“論”,它是兩件事情的比較考量。第二個、辯——判別是非,戒衣辯僞。那麼這個都是往往在當時的一些大家積非成是,已經形成很久的一個錯誤觀念。那麼這個時候戒衣辯僞,就是那個時候,很多出家的沙彌因爲貪一時的方便,他就不買缦衣穿,直接穿五衣,這個是錯誤的,蕅祖引用戒律裏面來破斥這樣的錯誤的思想,那麼這個是以戒衣…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