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做千戶之長,你不可能做出家人,你的福報不可能做出家人。他說,我修福修五十年,換個出家人不可得,那這樣子好了,說在那個禅堂裏面、念佛堂用功,這個我不要提,那我做個燒火僧可以,好不好?我整天爲他們燒火。他說不行,燒火僧都不行。那兩個人就爭辯啊。閻羅王說,那這樣子好了,你一定要做出家人,你再回去,再修福幾年,應該還有希望。老翁不得已,爲了要做出家人的緣故啊,就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又回去,拖著老病之軀繼續修福,又過了幾年才往生。
這篇文章啊,這篇故事我們看了會覺得很感動。當然我們在僧團都是出家人,大家二叁十個,你也是出家,我也是出家,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你看,履叁寶之地,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今生那個做出家人,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我們過去做居士的時候多生多劫的積功累德才換到今生的出家因緣,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見聞錄這一段,大家可以去讀一讀。你看那個老翁,修福五十年,想做一個燒火僧不可得。在《智度論》上,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來贊歎出家的功德,他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龍樹菩薩說,他先用譬喻,說孔雀的確是美麗,它有色,有美好的顔色來莊嚴它的色身,但是呢它一天到晚被關在籠子裏面不自在。在家人雖然今天有各式各樣的福報,但是他的福報的享用當中夾雜著煩惱跟業力,使令他不自在,做這也不對,做那也不對。就像孔雀雖有色嚴身,但是呢不如鴻雁能遠飛,鴻雁它能高高地自在地在天空飛翔,遊心法海。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呢,白衣雖有富貴力,雖然在家居士你把精神體力用來賺錢,你有富貴力,你有福報,你要什麼有什麼,但是你在受用福報的時候夾雜煩惱跟罪業。不如出家功德深,在叁寶當中、清淨的境界當中積功累德。忏公師父說,在家人享洪福,出家人享清福。洪福夾雜著煩惱跟罪業,“弟子心不安”,就是這個問題。所以這個見聞錄就是講這個事情,他講了很多故事,大家也可以讀一讀。
那麼這個是講到《靈峰宗論》十卷的論文的內涵。那麼這十卷論文這麼多,我們應該怎麼會歸呢?我們看丙二、修學宗旨。那麼我們在研究這十卷的《靈峰宗論》的時候,要會歸叁個主題:第一個、策發生死心,第二個、鍛煉純剛骨,第叁、開示真實乘。
首先,[TYH2] 我們從生死心當中來引導我們真正地發心。你讀蕅祖的東西,你很容易策發你的道心。蕅益大師那個道心的境界,他很善巧地從文字當中流露出來,然後你把他文字吸收、消化以後,轉成你自己的道心。蕅益大師他那個文字當中非常有道心的,策發生死心。第二個,我們看道次第,開示真實乘。那麼有一個道心還不夠,修行不能蠻幹的,要具足正見。蕅益大師會引導你佛法的正知、正見,就是生命的真實相。那麼有了道心、有了正見以後,應該怎麼辦呢?鍛煉純剛骨——內心要有一個堅定的意志力,精勤地行道。這個精進啊,在唯識學上說,對于斷惡修善——勇悍爲性,勇悍。這個“勇悍”啊,我們一般說,哎呀這個人一天拜一千拜,是很精進,這個的確是不容易,一個人能夠拜一千拜,那有一點意志力。不過蕅益大師講這個純剛骨的意志力啊,還不是指這個外在的事相。他說,說你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你正念馬上要提起來,說,當下便應決斷,想道不由別人[C3] ,就是說,你這個調伏煩惱啊,當下便應決斷,不要藕斷絲連。想道不由別人[C4] ,修學聖道是要靠自己,你自己要提你的正念去調伏當下的煩惱,這個就是純剛骨。印光大師也是有這樣剛骨,印光大師也是講: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有人問印光大師說這個修行有煩惱怎麼辦呢?就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煩惱不能斷要它斷。所以祖師啊,祖師的法語讀了以後的確是會給我們提起一種精進的剛骨。
那麼我們研究《靈峰宗論》就扣著叁個主題: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開示真實乘。以這叁個宗旨來學蕅祖的《靈峰宗論》。這個地方是講到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前言。
如果說,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我們一生當中沒有時間看藏經一百冊,你花一點時間把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乃至于蕅益大師的全集把它讀一讀,我看你夠了,你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這樣的見地,可以了,夠了。我七八年前去蓮音寺講過一次《靈峰宗論》,那個時候??老師在,成雲師[C5] 也在。我講完以後,在齋堂忏公師父開示。忏公師父說,蕅益大師的知見簡直就是佛的知見!我當時也不是非常理解,但是我慢慢慢慢再看蕅祖的思想,我慢慢能夠體驗忏公師父這句話:蕅益大師的知見那簡直就是佛的知見,可以這樣講。我們不要說《蕅益大師全集》,就是這十卷上下冊《靈峰宗論》,你讀一讀你就知道,那真是這個末法時代一個正法眼藏。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知見各式各樣,也不知道誰講的對錯,但是你讀讀蕅益大師的東西,你就知道,哦,這件事情是那樣、這件事情是這樣,你就清清楚楚的,有一道光明在引導著你。
你一個人正見清楚,正見清楚以後,雖然我修行不是很精進,但至少我沒有走錯,我的路是趨向于正途。你這個知見搞錯以後,你所有的加行都是錯誤的。所以,我是覺得,佛陀出世的本懷其實就是要開顯衆生入佛的知見。當然,佛的知見經典都有,但是,佛跟我們距離的確是蠻遙遠的,我個人覺得蕅益大師在明末,身爲一個善知識,距離跟我們接近,他所分析的很多的事情、當時的弊端,也跟我們比較接近,所以,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把蕅益大師的思想好好研究,對我們自己的自利乃至于你利他都有很大的幫助,很大的幫助。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我們今天把前言講完了,從下次開始我們就正式講正文的部分。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C1]原文:“苟得其道,匹夫而竟開大統矣。”
[TYH2]35:10
[C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法語一
示慧含
[C4]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法語一
示慧含
[C5]???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四卷》全文閱讀結束。